炼铸冶金的中国力量
2019-08-27徐以立
文/特约记者 徐以立
倪振刚中国二十冶集团上海二十冶安装工程分公司自控事业部副部长、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专家、高级技师;参加过宝钢、沙钢、武钢、宝钢湛江等国家及地方重大工程调试任务,与西门子、ABB、GE、LOI等知名企业专家多次合作;参与编制完成《成列安装断路器动作时间测量法》并获“2017年度上海市职工先进操作法创新奖”;2018年“上海工匠”获得者。
“公司出事了,台风摧毁了刚刚投产的原料系统。我们需要连夜进行抢修,尽快恢复生产。”
“明白!我坐明早第一班飞机赶到。”接到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湛江”)的求助电话,倪振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把损失降到最低
2015年10月4日,强台风“彩虹”经过湛江东海岛。由于正处登陆中心附近,正在建设和试生产的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受损严重,2号高炉工程4台塔吊倒塌。当晚,公司宣布进入生产建设紧急状态,组织抢修和恢复。
放下电话,刚从外地回到上海的倪振刚,心里五味杂陈,他看了一眼病榻上的父亲:作为儿子,此刻离开病重的老父实乃不孝;但是作为“冶金人”,他理应奔赴最需要他的第一线。而且,他也相信,作为老一代“冶金人”,父亲一定能理解他。
第二天一早,倪振刚从上海飞抵湛江,匆匆赶到钢铁基地,“现场满目疮痍,外部电力中断直接威胁到高炉的安全运转,这注定是一场恶仗”。
由于十几个上料系统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当即,倪振刚组织了一个8人调试小组,每天24小时分班次奋战在抢险现场,和时间赛跑,抢通原水泵站架空线路,“我们日以继夜地从杂乱无序的电缆桥架里一根一根地校对、对接电缆”。
倪振刚和小组成员们顶风冒雨,克服了停水、停电的困难,连续工作5个昼夜,恢复了2号高炉工程进度关键线路上的全部电缆信号,且系统测试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确保了所有上料系统正常运行,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看着全部恢复的所有电缆信号,他轻吁了一口气。
倪振刚,全国冶金建设行业高级技能专家,精于冶金、化工、电力、环保和核电等领域的“三电”调试,精通工业现场的高低压电气、仪器和仪表调试。“奔赴湛江抢修”只是他抢修工作的一个缩影。为了工作,他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保证随叫随到,一刻也不耽误抢修进度。
虽然公司在上海,但是因为工作关系,他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地出差,经常一待就是数年,“舍小家、顾大家”,在工作中忘我投入。就连这次的采访,也是趁着他难得回沪的机会,见缝插针地进行的。
第一道质量把关人
朴实的脸庞、文质彬彬的气质,紧紧抿着的嘴角却微微透着一丝刚毅,这是倪振刚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施工过程中的一般性质量问题进行及时处理、现场安装调试电气设备和分析处理现场故障相关的设备等。
“只有经过电气调试合格之后,电气设备才能够投入运行,而且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电气设备投产后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决定了电气自动化的实施程度,决定了后续生产产品的质量、产量及经济效益。”
作为第一道质量把关人,在进行调试工作之前,倪振刚会充分研究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的出厂试验报告和相关技术资料等,“越是复杂的机器,电气工程师所需看懂的图纸就越多。”
倪振刚展开双臂,在面前的桌子上比划着:“每张图纸大约有A3大小,二三十页纸叠起来厚度也要一厘米多。”
为了解机器工作原理和熟悉工艺流程,他没事就翻阅图纸,并去现场找点位,加深印象,做到将图纸“复刻”在脑海中,“需要时能像电脑一样,将资料随时随地调用出来”。为了节约后续维修人员的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善于钻研肯动脑筋的倪振刚还研发出一套特有的“倪氏工作法”:记录下每次调试数据,并把它贴在相应位置,“只要打开柜门,看到里面的记录,这一块区域一定是我调试过的。”
为了方便查阅,考虑到外界温湿度变化,细心的他用不易褪色的油性笔书写记录,并将字迹写得端端正正。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倪振刚始终秉持的理念,贯穿于他整个工作生涯中。在第二届“中冶天工杯”技能比武大赛中,他勇夺个人第二名的参赛作品,把每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比赛时,我把各种长度的线缆统计规划好,按照同样的弧度制作,以便达到效果统一”,最后被裁判组认定为质量样板作品。
“坚持做好一件事,并把它做到极致,是从业之初师傅教导我的。我也努力将它传承下去。”他慢悠悠地说。
在日常工作中,除了重视各种岗位规范和操作流程要求,为了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倪振刚异常重视安全标准。在每天上班前,他会留出五分钟,对团队成员进行安全教育。
高超技术折服同行
宝钢5 000 mm宽厚板热处理线是为我国航空母舰生产特殊钢板的热处理机组,也是国内第一条完全引进德国LOI热处理炉进口设备的整条生产线。在调试过程中,注重工作质量的倪振刚完美地保证了所有线路零错误率。甚至在热处理炉108套变频系统调试中,他仅用15天完成了设备单试任务,让资深的德国专家刮目相看,擦亮“中国冶金建设”的金色名片。
除此之外,倪振刚还解决了困扰德国专家已久的“热处理钢板淬火不均匀”的技术问题。利用蜗轮蜗杆的微调原理,他微调上框架6个绝对值编码器,使传输数据一致,达到淬火机上框架整体平行提升的速度与距离同步,让淬火机上的上框架整体平行提升。
经此一役,原本对中国冶金技术存疑的德国专家,完全认可倪振刚的技术能力和严谨态度,“有倪在,就安心”。工程结束后,两位专家与他惺惺相惜,成了莫逆之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应该算间接地为国产航母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聊起这些往事,他脸上表情平淡得仿佛像在诉说别人的故事,谦虚又淡定。
倪振刚善于解决突发事故并提供可行性方案。“困难面前不低头,关键时刻显身手”,无疑是对他最好的评价,雷厉风行的他更善于打硬仗和苦仗。在2016年宝钢湛江含铁固废处置中心能源环保项目抢修的过程中,他合理组织编写施工调试进度,仅用了4天,就完成了22块高压柜和7台高压电机的所有功能测试。
“从MCC到PLC及到现场5 000多个检测点的电缆,精心组织调试资源,严把调试质量关,将接线错误率降到零,完成上千个接口的调试,并保证所有线路校验一次通过,设备单试及联动试车顺利完成。比业主要求的工期提前了3天,创造利润约150万元。”
激情燃烧的冶金人生
“我是一名来自于基层、成长于基层的老兵。”2018年,在“上海工匠”的个人陈述环节中,倪振刚这样评价自己。在他眼里,一线工作是成长的动力,“离开一线工作,我总有一种失落感,这种感觉大概就是‘鱼离开了水’。”
每天1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让他过早地白了头。在夏天,除了需要户外作业,五六十度的高炉温度对人体无疑是项巨大的考验。一天工作下来,厚厚的防护服上总黏着一层汗水结晶而成的盐花儿。虽然工作危险又辛苦,虽然一直默默无闻,但是他不为名,不为利,深爱着这个行业,从未有转行的想法。
被问及所理解的“工匠精神”,除了要锲而不舍、不断追求卓越外,他更觉得,工匠精神应有传递的作用,“以这份正能量感染身边人,带动大家共同进步,并带领整个行业不断前进。”
在“传帮带”中,他不仅对徒弟们毫无保留地传授一身技艺,用工匠精神去感染他们,还细心照顾着他们的生活起居,把他们当成自家孩子一般关心。“严厉的师傅、和蔼的长辈”,可能是对他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令他欣慰的是,徒弟们都很争气,不仅逐渐开始在重大项目中成长为顶梁柱,还屡屡获奖、立功。“徒弟林文强、张龙在2016年上海市‘奇士杯’职业操作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徒弟樊超荣获宝钢湛江钢铁9-25一号高炉点火及抗台抢险个人二等功的殊荣”。说起徒弟们的成绩,他的脸上写满了“老父亲”般的自豪。
倪振刚的名字很有意思,细细琢磨来,颇有“振兴钢铁”之意。或许,这也倾注了作为老一代“冶金人”的老父亲当年的梦想。倪振刚始终记得三十多年前,年幼的自己来到上海,目睹父亲和工友们挥汗如雨、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现在想来仍然非常震撼”。
从那时起,他与中国冶金建设的缘分就此种下:读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关专业,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光荣的“冶金人”。在与中国冶金建设行业同浮沉、共命运的二十六载,从青葱少年到中年,倪振刚不仅锻造出自己激情燃烧的冶金人生,也炼铸着中国冶金建设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