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白居易《琵琶行》

2019-08-27

爱尚书香 2019年4期
关键词:江州琵琶行白居易

李 静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用平易通俗的语言塑造了许多典型形象,他的诗歌也因为通俗易解却极有韵味,而在唐代广为流传,尤其是《长恨歌》与《琵琶行》两首歌行体诗歌可谓家喻户晓,正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琵琶行》作于江州任上,当时白居易被贬谪为江州司马。江州即今天的江西九江,不仅距离国都长安千里之遥,而且文化景观与长安大不相同,司马又是个没什么实际权力的闲职,所以他的生活表面上平静安然,但内心的抑郁却萦绕不去。

元和十一年的深秋,白居易在湓浦口送别友人时,遇到一位琵琶女,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他对于自身命运的联想感叹,于是写成了这首七言歌行《琵琶行》,留下了“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故事,流传千古。

《琵琶行》作为一首叙事长诗,不仅以生动的语言塑造了琵琶女的典型形象,而且通过这一形象委婉表达了自己苦闷凄凉的心情,写景描写抒情,一气呵成,详略得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叙事诗名篇。

既然是写琵琶女,那么从哪里开始写呢?诗歌前十四句,也就是从第一句到“犹抱琵琶半遮面”,主要是写自己在浔阳江边送客的情形,在送客的过程中,巧遇琵琶女。这十多句,主要是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

开头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送客的地点、时间。“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两句写送别的具体场景,“无管弦”就是没有音乐相伴,与后面所写到的“浔阳地僻无音乐”相呼应,也是下一句“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原因之一。

“别时茫茫江浸月”写江上秋月升起,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气氛。正在此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水面上忽然传来琵琶声,这让送别和被送的都非常的惊喜。惊喜之余,不免要“寻声暗问弹者谁”,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但是“琵琶声停欲语迟”,琵琶女停下弹奏,久久不肯开言。

于是诗人“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将船靠近,邀请琵琶女出来相见,并添好酒水、重燃灯火,再次开宴。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暗示诗人从琵琶声中得到了共鸣,而琵琶女不仅“千呼万唤始出来”而且“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体现了琵琶女欲言又止的神态,与百转千回的愁肠,为后面琵琶女的弹奏和自叙身世做铺垫。

以上几句从环境到心情,都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充分的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琵琶女,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呢?这便是诗人接下来细心描摹的内容。

接下来的这一段,主要是集中刻画琵琶女的精彩演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校准弦音,诗人对这三两声的评价是,曲调还未形成,但是已经感受到了其中的情意。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六句是总写,写琵琶女弹奏的手法与神态,尤其是用“拢”“捻”“抹”“挑”几个动词,描写拨弦的动作,可谓是当行本色语。而“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则是写琵琶曲中的情感与心事。

这六句之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十二句就是具体展示琵琶女的精彩技艺。

音乐无形,要想展示出音乐的美妙,那可不是一件易事,白居易在这十二句当中,一连用了好几个比喻,这就把无形的音乐具体化了,形象化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两句用了两个比喻,主要是从听觉角度出发,而“大珠小珠落玉盘”则是在听觉之外又加入了视觉的表现,声色并茂地描摹出琵琶之音的流畅清脆。

随后“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四句写乐曲逐渐沉寂的过程。在这里,诗人继续采用比喻的手法,先是,琵琶曲如同花丛中黄莺的叫声,婉转流丽,然后逐渐演变为,如同冰层下艰难流动的泉水,幽咽冷涩,直到逐渐消歇。

乐声渐寂后,诗人形容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乐曲看似要结束,而情意缠绵,自有一种无声胜有声之妙。然而这只是短暂的沉寂,随后,琵琶声如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陡然转强,慷慨激昂,乐曲达到了高潮,但琵琶女却随即当心一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乐曲戛然而止。

一曲终了,可谓荡气回肠,余味无穷,诗人在此宕开一笔,用“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来从侧面展现琵琶曲的余韵,人们静默无言,沉浸在乐曲中,久久不能自拔,我们跟随诗人的视线,看到的是更广阔的江天,江水明月再次出现,与前面所写的“别时茫茫江浸月”相呼应,更给人无限的回味空间。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一曲琵琶终了,余韵尚存,江心秋月,寂然相映,我们会好奇,将琵琶弹奏得这样婉转多变的琵琶女,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诗人也是一样,于是在诗人的笔下,琵琶女开始将自己的身世遭遇娓娓道来。

这一段琵琶女的自述,最大的特点便是,在浅切通俗的语言背后,寄寓了很深的感情,辞浅而情深。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两句是向“自言”的过渡,“沉吟”写琵琶女的神态略有迟疑犹豫,反映了她的矛盾心理,也暗示在此之前她曾与诗人有过问答交流。

随后的放好拨片、整理衣裳、收敛面容,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则反映了她克服矛盾心理,决定倾诉自身遭遇。通过神态、心理与动作等细节描写完成过渡,省略了具体的询问内容,诗歌显得自然又简明。

从“自言”二字开始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琵琶女对于身世遭遇的叙述,这二十二句诗,从年少欢笑的岁月,写到年老凄凉的时光,恍惚间就是一个女子的大半生。

“虾蟆陵”即下马陵,是汉代董仲舒的坟墓,在长安城的东南部,之所以叫“下马陵”,是因为汉武帝有一次经过这里,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而下马步行,所以民间称此地为“下马陵”,而在当地方言中“虾蟆”与“下马”同音,所以久而久之,此地也就被称为“虾蟆陵”了。

“虾蟆陵”临近曲江,在当时是有名的游乐地区。琵琶女十三岁就师从名家,学成了琵琶,从而进入“教坊”,“教坊”是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那么她的技艺高到什么程度呢?诗中说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就是说,一曲奏罢,连琵琶名家都为之叹服。

不仅如此,她的姿容美丽,以致于“妆成每被秋娘妒”,经常招来同行姐妹的嫉妒。因此,才貌双全的琵琶女,在年轻的时候是非常受欢迎的,所谓“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就是在说长安附近的富家子弟,争相送给她绫罗锦帛,只为请她弹奏一曲琵琶。

在这样的岁月里,她的日子过得逍遥潇洒,甚至有些不知节制,她用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来打拍子,罗裙之上被酒水污染也毫不在意,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秋去春来,大好的时光全被消磨殆尽。然而岁月无情,后来自己的弟弟从军远行,“阿姨”也离开了人世。

自己逐渐年老色衰,年轻时候的繁华光景终究是一去不返,“门前冷落车马稀”直观地写出了琵琶女逐渐被人们遗忘的现实,其中的人情冷暖不言自明,无奈之下,她只能嫁给一个商人。

以上是对过往的回忆,当下的现实是商人重视利益轻视感情与别离,出门做生意已经一个月之久,也不见回还,琵琶女只能孤身一人,在浔阳江头守着空船,身边只有月光下寒气渐深的江水。

明月与江水在诗中第三次出现,强化了琵琶女心境的凄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两句是现实与回忆的交融,如今的处境如此孤单凄凉,梦中念及过往,心中怎能不充满悲伤?

这一段对琵琶女身世的描写流畅而自然,通俗的语言,更加符合琵琶女的身份,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使叙述更加全面灵活。而诗人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深情刻画的琵琶女的形象,不仅是封建社会中艺伎形象的典型代表,她坎坷的命运,更是引发了诗人对于自身命运的联想,秋江明月,同样也是诗人心中事的凄寒背景。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自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被贬谪的原因说起来让人很愤慨。元和九年末,白居易被授予东宫左赞善大夫的官职,作为一名宫官就意味着不能再过问朝政,更别提进谏了,忠直敢谏的白居易对此虽然郁闷却无能为力,只能一心辅佐太子。

第二年五月,当朝宰相被地方节度使派人谋杀,京城大乱,人心惶惶,白居易认为,宰相被人谋杀是朝廷之辱,所以不顾一切,上书请求皇帝缉拿凶手。这样一来,白居易便被与他意见不合的旧官僚集团抓住了机会,在他们的诬陷与打击之下,白居易最终被贬黜为江州司马。

本来是为一心为国,却落得这般结局,自己的满腔忠愤无处诉说,只能在山水、佛经间,寻求慰藉,所以诗人的苦闷抑郁可见一斑。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引发了诗人对于自身命运的哀叹,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喟,正是这一份认同心理,使这首长诗写得真切感人,诗人自身的处境与琵琶女的经历相互呼应、相互补充,二人的互动尤其感人至深。

《琵琶行》的最后一部分,也是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直接描写,与前文形成呼应之势,是对全篇的升华。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四句是诗人听完琵琶女弹奏琵琶与自叙身世后的感慨,琵琶女的乐曲与她的人生交融,而诗人与之产生了共鸣。因此虽不相识,但有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之感,既总写诗人的心情,又引起对于贬谪后生活的描写。

诗人讲述自己从去年辞别长安来到浔阳城后,就经常卧病在床,浔阳地方偏僻,常年听不到丝竹乐声。因为住处临近湓浦江,加上地势低湿,环绕着房屋的都是黄芦与苦竹,早晚听见的都是杜鹃的悲啼,与猿猴的哀鸣。

以上对生活环境的针对性描写,表现了诗人自身的心境之凄凉,其实浔阳与长安相隔千里,不同之处又岂止是“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这一点呢?诗人只是因琵琶女的乐曲而触动心事,所以拎出这一点展开叙述罢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心怀天下的白居易,如果在江州得以一展宏图,而不是被贬黜闲置,他又怎么会计较住处或者处境的凄凉呢?所以说到底,这满眼的凄凉景致,不过是他内心深处的愤懑抑郁的外在表现罢了。

白居易并非贪图享受丝竹绕耳之人,他只是在借此抒发悲凉无奈的心情。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自己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无论是在春花盛开的清晨,还是秋月照耀的夜晚,诗人都是一个人自饮自酌,并非是没有山歌与村笛,只是因为,那声音实在是难以入耳。

两年以来,诗人独居江州,所过的便是这样的日子,所以他说,忽然听见琵琶乐曲声,就像听到仙乐一样,连耳朵都清明了。这里诗人直接表达了琵琶曲对于自己的震撼力,与前面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形成呼应,而“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则引起琵琶女的再次弹奏,并解释了这首长诗的形成。

关于琵琶女的再次弹奏,诗人并没有再多费笔墨进行细致描写,而是以“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进行概括性叙述,“良久立”写琵琶女听到诗人的自述,也是心绪难平,因此将弦调紧,弹奏出急促的乐曲,与之前大不相同。

听到这样的琵琶声,大家的反应如何呢?在座的人们全都被那乐曲感动得掩面而泣,其中诗人哭泣得最厉害,以致于衣衫都打湿了。整篇长诗到此为止,默默无言的哀泣,却像是积蓄了一股力量,直击人心,以真情动人的《琵琶行》,最后也结束于这真情的直接表达,联系当时秋月一轮照秋江的场景,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与琵琶女的经历相互映衬,诗歌叙事抒情自成章法,满腔真情也不曾掩饰或夸张,整首诗歌更像一场发生在寻常秋夜里的邂逅与对谈,只是这邂逅是那样的美丽,只是这对谈充满了忧愁,只是那“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故事伴随琵琶声声,让人沉醉永恒。

猜你喜欢

江州琵琶行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归人
即事
《江州帖》
浅谈古代江州以“樊篱”为城垣的可能性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