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
2019-08-26王曼
王曼
摘要:小学阶段是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小学音乐的核心素养主要以音乐体验为教学核心。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小学音乐的教育。音乐是一门艺术,小学音乐的启蒙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细胞、音乐美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音乐的教育要如何构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从观念与行动上积极做出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思维的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研究
小学音乐是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新课改也对小学音乐的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核心素养要求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并非单纯的获得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审美能力,陶冶艺术情操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音乐课堂的一系列形式与内容都对其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携手共建小学音乐高效课堂,促进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上来。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想要过桥就必须学生自己去走一遍,这就表明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体,让学生主动提问、互相探讨,才能更加深刻的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提出一个崭新的问题时,要对其独到的想法给予表扬,对其不完善的答案要给予补充,多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的见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使其学习过程充实有趣。同时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会让他们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众人拾柴火焰高,多人的学习更容易让学生有成就感,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快乐,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们的音乐素养会不知不觉的提高。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是是非必要的。
例如,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中《国旗国旗真美丽》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之间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间积极主动的完成对歌曲的表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并且在表演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2.合理利用乐器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是一种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给音乐课堂提供了多元的引入课程的方式,要合理利用乐器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一些较难的打节拍课程中,学生也不容易掌握,这种情况会使学生处于迷糊厌烦的状态,这对于音乐素养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一些乐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丰收的节日》的教学中,这首歌是新疆塔塔尔族民歌,因此交上教师可以播放音乐,尝试让学生跟着音乐运用手鼓为四二拍的音乐伴奏。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教授简单的新疆舞步,让一部分学生在前面表演,其他学生运用手鼓进行伴奏,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3.促进学生课堂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由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较少,大都是教师一味在课堂上讲解,而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越来越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差。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中要注意抓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关键性问题的提问不仅可以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构建高效课堂,还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提问与思考构建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的前提。
例如,在歌曲《蜗牛与黄鹂鸟》的教学中,可以抓住歌曲的演唱节奏、演唱旋律、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提问。教师先为学生讲解,然后再设定具体问题进行提问,最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考。这样一套流程下来,不仅可以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務,还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这样安排紧凑而又不失联接的课堂设计中,学生的听课效率得到提高,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很重要的,通过音乐的学习让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过程是十分有益的,音乐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艺术,核心素养下同学们应该认真去享受它,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使学生们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把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与小学音乐的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未来的深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姜云.兴趣盎然 乐不可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音乐课堂如何开展游戏教学[J].戏剧之家,2019(04):194.
[2]吴颖.聆听·感悟·表现——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