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感受体积单位的意义
2019-08-26李燕飞胡秀丽
李燕飞 胡秀丽
摘 要:体积单位是以学生认识体积的含义和体积守恒性為基础,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笔者通过充分地研读教材,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体积单位的概念,在实践中领悟体积单位的意义,进而诠释了体积单位概念的构建过程。本文主要以文本解读为基石,课标导引为方向,重点阐述了3个不同体积单位的空间概念建立过程。
关键词:体积单位;体验;活动;感知;估测
【教材解读】
本节课的内容是“体积单位”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说一说、认一认”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常见的三个体积单位,然后借助“做一做、看一看”的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直观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有多大;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相应体积物体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逐步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表象,同时也为后续的体积单位的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做好铺垫。
下面就结合笔者尝试的具体教学活动和体验感悟来作一定的阐述。
【活动一】前后联系,初步了解常见的体积单位,体会区别与联系
(课伊始,开门见山,提出了3个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3个问题。问题1,体积单位有什么用?(回顾已经学过的长度、面积概念和单位等。)长度用线段来表示,面积用正方形表示,想一想今天我们要研究的体积用什么表示?
生1:我觉得应该用小正方体表示。因为,我觉得体积应该是用来测量物体空间的大小,因为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理解很到位,问题2,你了解哪些常见的体积单位?
生2:我知道了cm2 ……
生3:错了,应该是cm3(教师相机板书cm3)
师:那么1 cm3究竟有多少大呢?谁来说一说。
生: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
师:问题3,我们来做一做、玩一玩1 cm3 1dm3 1m3感受一下它们到底有多大。
【活动二】动手操作,充分感知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建立表象
(一)认识立方厘米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2人用橡皮泥切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想一想你是怎么切的?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反馈切法,再次明确概念,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 cm3。(如图1所示)
思考:(1)如果把它切出两个小长方体,体积变了吗?(2)揉成球体呢?(3)如果拈成烤饼形状呢?学生最终给出的结论都是体积不变,只是形状变了。得出结论:1立方厘米的物体并不都是正方体的形状。
【体验感悟(一)】
这是一次思维的碰撞,既复习了前一课体积的概念,又巧妙地渗透了“等积变形”的思想。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1立方厘米,笔者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然后课件出示了生活中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如图2所示);紧接着让学生求出各种立体图形的体积。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这些立体图形都是由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搭成的,所以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体积就有多少立方厘米。(如图3所示)
(二)认识立方分米
学习立方厘米后,笔者让学生通过提供的学具小组合作,搭一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笔者马上问:怎么证明你搭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呢?学生验证,因为它的棱长就是1分米,从而自然引出1立方分米的含义,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然后再相机出示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原型(如右图4所示),让学生建立一个更加清晰的表象。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启发思维,笔者又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有1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大正方体,需要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学生猜测,可能4个,可能6个,到底几个呢?猜想还需要通过操作验证,才能使人信服。通过让学生进一步的动手操作,得出结论:需要这样的8个小正方体。笔者马上又追问,你觉得要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学生马上回答,8个。通过猜测——验证——追问的不断递进过程,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空间观念。
《课标》强调,为了更加充分地开展量与计量单位的教学,要加强估测教学。为此,笔者又出示一个塑料盒,让学生估一估它的体积有多大?一个学生说5立方厘米,其他同学马上笑了。此时老师拿起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模型,问那名同学,你认为这个塑料盒的体积只有5个这样的小正方体那么大吗?学生马上摇头,及时更正说应该是5立方分米。
【体验感悟(二)】
从这点小小的细节上,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了老师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当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不要马上予以纠正,而要学会等待。笔者只是选择了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作为参照物,让学生在对比中正确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这一小小善举,不仅呵护了那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后进生来说,他们更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认识立方米
在研究立方米这个新的体积单位之前,笔者准备了12根塑料管,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哪一个体积单位?
师:老师手中的塑料管,每根长度都是1米,谁愿意上来帮帮忙,搭一个体积为1立方米的大正方体?(学生们争相举手,予以表现。)
搭好了大正方体后,老师又问:1立方米又如何定义呢?笔者又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搭好的1立方米的框架,可以站几个孩子呢?学生们还是兴趣盎然地猜测。猜测之后,就是事实验证。学生们竞相举手,愿做参与者。通过活动,得出1立方米的正方体大约可以容纳12个小朋友。(如图5所示)
【体验感悟(三)】
通过有趣的猜测体验活動,让学生对1立方米的大小有了更感性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灵活处理教材,从学生角度出发,更大程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活动三】练习巩固,深化体积单位的认识
当学生已经建立了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后,笔者又设计了如下的练习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内化新知。
1.练习一
说一说常见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练习二
填上合适的单位。
3.练习三
修改信件。
【体验感悟(四)】
练习环节中,先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对已经学过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进行梳理,感知彼此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它们的本质。然后以填上合适的体积单位,进行简单小测试,检测学生是否对这新学的3个体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最后修改信件活动中,让学生在趣味“纠错练习”中完成巩固训练。
【活动四】回顾小结,归纳学习的研究方法
学习数学不仅只是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为此,在课的尾声笔者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在研究这3个常见的体积单位时,我们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生1:观察法
生2:操作法,比如切一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搭一个立方米的塑料管框架等等。
生3:猜测——验证,比如在猜测塑料管框架可以容纳多少人或书包时候,就是运用了猜测——验证的方法。
师:说得真棒!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有同学还运用了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在我们学习这些抽象的量与计量单位时,我们就可以运用以上的多种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它们。
【体验感悟(五)】
笔者却以回顾研究3个体积单位运用的研究方法结束。纵观本节课,学生收获的不仅仅只是几个简单的体积单位,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法的习得。
整个小学阶段, 涉及量与计量单位内容的课时虽然不多,难度却不小。这也需要我们老师让学生通过测量、操作、推理和想象等活动自主探索和体验,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为此,笔者强烈呼吁,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量与计量单位的概念,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体验、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3.
[2]陈淑芳.计量单位教学三策略 [J].教学研究,2014.12.
[3]韩巍.积极单位教学片断及思考[P].小学教学,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