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生命化教学的探索
2019-08-26林瑜
林瑜
摘 要: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从文本中体会蕴含最深的生命意识、在课堂中贯彻生命化思想,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学生对生命也就有了更深的领会,也就能激发学生的感悟能力,促进生命成长。
关键字:语文;生命化;文本;课堂
20世纪80年代初,基于教育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叶澜先生开始思考教育中“人”的缺失问题,并提出了生命化教学。“生命化教学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一种教学模式。”也即生命化教学是以生命为基础,帮助学生发展对生命的意义和美好的认识,使学生成为完整的整体。下面笔者就用心体会语文课文,感悟生命的真谛以及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活力两个方面来谈谈高中语文生命化教学的探索。
一、用心体会语文课文,感悟生命的真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明对于文本的解读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不论这个人是教师还是学生。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作为传授者、主导者,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作为一个接受者,不仅接受知识,也接受教师已经解读好了的文本。这种现象正如洛克提出的“白板说”和行为主义学家华生所说的:“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这些儿童的祖先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任何一种人,或者是政治家、军人、律师,抑或是乞丐、盗贼。”一样,完全忽略了学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也忽视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就强调“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语文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其他课。只有具备语文味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生命化的境界,而语文教师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使每节语文课充满语文的味道。”如对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解读:现在大多数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思想来讲解这篇文章,赋予烛之武“于危机之中挺身而出,为救国奉献了自己”的特点,也阐述这是一篇表达了爱国之情的经典之作;其实,通过另一位老师的讲解我们可以了解到与众不同的一面也许是最真实的一面,《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而《左传》是我国编年体的叙事史书,其中也记载了烛之武与佚之狐两人之间的关系。佚之狐与烛之武是死对头,在国家危难,无回天之力时,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那么这就是所谓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这种情况下,烛之武也就并不是主动地去见秦君,就算妥协了出去的方式也是“夜缒而出”,那也就更加说明了烛之武回郑国的微小可能性了。烛之武,如此一个悲剧的人物,有着一个如此悲剧的命运,为什么到了大多数语文教师那里他就成了一个热血的男儿,怀抱着伟大的爱国情怀呢?如果把这种大多数教师的“以为”强加给学生,他们有的也只是这种被误解了的“真相”,是自认为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活力
传统的课堂尤其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没有活力、没有互动的,只是教师为主导地说与学生为此要地听,课堂也就成了教师的演讲台,学生也就成了观众。但是叶澜先生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感悟的,是双向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教师与学生都是建立活力课堂的参与者。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在对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站在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对生命意识的体会,把学生当成主体,在课堂进行讨论。
在讲解《项链》一文时,多数教师灌输学生一种“主人公咎由自取”的概念,这篇文章真正讽刺的是拜金和虚荣主义,但是在《时寒冰为女儿解读<项链>》一文中,时寒冰就建议带着悲悯心去洞悉真相,真正领略知识之美。时寒冰直接从文章中的许多小细节出发,揭示出其中主人公的真诚、爱意。如罗瓦塞尔“怕她(玛蒂尔德)出门受寒,把带来的衣服披在她的肩上”“看见妻子已经在哭了,他又是惊奇又是慌张。两大滴眼泪从他妻子的眼角慢慢地向嘴角流下来;他结结巴巴地问:‘你怎么啦?你怎么啦?'”,罗瓦塞尔为妻子要请柬、妻子丢失项链之后不离不弃等,这一切现象都表明这篇文章不是单纯地批判社会、批判虚荣和拜金主义的作品。“如果玛蒂尔德能够细心想一下,就会明白,这种爱的价值是远远超过她所幻想的那些东西的。人们常常容易忽略亲人的爱,觉得亲人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其实,这种被忽略的爱,才是最有价值、最值得珍惜的。”时寒冰解读后发出的这一段感慨,就是从生命的角度进行解读后得出的结论,也揭示了生命中一些微不足道但是却又深入人心的道理。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好生命化教学,让教师对文本从贴近学生及自己的生活方面进行解读,同时意识到贯彻生命化教学需要营造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也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同时促进學生加强语文素养,加强积累和感悟能力,使学生对生活以及生命具有更深入更强的感悟。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生命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2]顾素艳.语文课堂中的生命化教学[J].文学教育,2011,12
[3]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4]刘媛.生命化课堂:语文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