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诗词走进课堂、让成长浸染书香的探索

2019-08-26石博文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诗词

石博文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其精美典雅的表述、深刻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家国情怀在教育着一代代后人。鼓励学生养成“每日一诗”的背诵习惯,让诗词真正走进课堂是我的教学信念和手段。

关键词:诗词;进课堂;浸染书香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也可以反思自己的工作:能否让更多的孩子并不仅仅停留在只是为了考学的层面,而是让他们喜欢上诗词,热爱上我们古老的中国文化,并且让这文化的精华去提升我们孩子的气质,帮助他们成长,并且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老师的工作任重道远。现就“如何让诗词走进语文课堂”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一、鼓励学生每日一记,积累诗词精典

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视频,让他们亲自去感受诗词的魅力,体验流畅答题的快感,激发他们学好诗词的信心。然后鼓励学生养成每天背诵一首诗词的习惯。这里我们可以把全班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例如:诗经组,苏轼组,李白组,杜甫组,刘禹锡组,李清照组,白居易组,陆游组等。每个小组任命一位组长负责为小组成员搜集并整理该组范围内的具有代表性的诗词(要求以带名句的为首选)。然后将该诗词装订成册,小组成员每人一本,养成每天睡前一首诗的习惯(多则不限)。一周下来统计每个小组背诵诗词的总数,并予以公示。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为毕竟一个人的背诵缺少动力和耐性,而大家一起背诵的乐趣却是无穷。

二、将诵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促进对诗词的感悟与提升

在平时背诵诗词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准备好专门积累诗词的笔记,并对每一首所背的诗词作好相应的批注,或写出简单的总结及感悟。在“我爱诗词,百家讲谈”活动中遇到大家感兴趣的诗人,老师可以有选择地将他的代表作品整理在一起,让学生对这位诗人的生平,经历,性格爱好,人生追求,有一个综合性的认识。例如: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东坡,他出生于文学世家,然而母亲父亲的相继离世,人生向导的迷失,兄弟的聚散,爱情的的不幸,一生经历坎坷,颠沛流离,不是被贬官,就是奔波地被贬官的路上,但是惨痛的人生磨砺却最终并没有让这个伟岸的男人失去挑战命运的决心,没有动摇他“西北望,射天狼”的斗志。而且在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心中还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刻骨柔情。作为老师我們就可以把他代表性的作品集合在一起,让学生多角度分析感悟,从而对这个人物有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并且为学生布置一次写作任务《走进千年东坡》。

当然,我们平时的诗词背诵也并不只能停留在只为学生能掌握几首诗的程度。而是应该让学生把这些文化的精髓真正熟练于心,而且运用于写作,提升自己的品性。而且平时的写作也不能只是为了纯粹的片断而训练,还应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最终要为能让学生写出“构思巧妙,文质兼美”的整篇文章而做好铺垫。例如,在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和《五柳先生传》之后,学生会对陶渊明这个人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他们不但体会到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那份恬淡,更加崇尚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人格。情之所至,自然也就会诉之于笔端。这时,如果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以《恬淡中的那份宁静》为题,将陶渊明的形象用不超过250字的片断,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出来,并且刻意强调必须仿照古人的文笔,那么学生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诗人最美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字里行间。当然老师引导创作的目的还不仅于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还会学习到“苏轼”“杜甫”“李清照”“陆游”等形象,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结合他们创作的作品,让诗人的形象凸现在学生的脑海当中,然后再引导他们有序地创作出《贬谪后的那份旷达》《茅屋内的那声叹息》《孤寂时的那缕忧伤》《风雨飘摇中的那份爱国情》等片断作品。那么到中考前的复习阶段,创作关于“阅读”“风景”“心中流淌的美丽”等类型的作文时,学生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这些片断,将他们合理地组织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加上合适的开头和结尾,就会很轻松地创作出一篇高水平的考场作文,那么中考作文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

三、与现代诗词及作品做好恰当的过渡和衔接,让课堂浸染书香

我们可以让学生穿过历史的尘埃,回顾古老的文学史。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江南忆》“油纸伞中凝怨黛,丁香花下湿清眸。”就将那多情女子的娴静神情与江南水乡的濛濛细雨巧妙结合在一起,从而让浪漫多情的江南女子在历史上婉约了千年。而跨越千年的今天,又有一个叫戴望舒的现代诗人让我们愿意“撑一把小小的油纸,独自漫步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去“希望逢着一个像丁香一样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雨中的江南,悠长的雨巷,寂寥的脚步,丁香般的姑娘,就在那把油纸下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愁怨,纵使挡得住那绵绵的雨丝,也挡不住那绵绵的愁思,就在这把小小的油纸伞下,又书写了多少离愁,演绎了多少浪漫。

我们可以引领学生把眼光从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迁移到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可以最后着眼到当代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作品有着共同的主题,但是因为时代不同,诗人的经历遭遇不同,所表达心情,所折射出的时代意义也会有所差异。

当然,我们还可以不受诗词的约束,只要有利于提升学生写作文笔的作品,只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好的文章,我们都可以拿到课堂上来。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拥有古人“梅须逊雪三分白”的谦逊,“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豁达,“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更要拥有“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的阳光心态,和现代青少年应有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使命感。

猜你喜欢

诗词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