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湖地区湖陆风三维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2019-08-26王莎李彦黄强张会贞

农业与技术 2019年13期
关键词:数值模拟

王莎 李彦 黄强 张会贞

摘 要:本文采用分辨率为1km的MODIS土地利用资料,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使用NCEP的FNL资料作为模式的初始边界条件,对2006年8月11日08:00—13日08:00太湖地区一次湖陆风过程个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关键词:太湖地区;数值模拟;湖陆风;风场转变;演变过程;局地环流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715011

引言

太湖处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周围地貌包括平原、丘陵和山地。太湖东部地势平坦,主要为城区和耕地,西部多山区。为研究太湖地区湖陆风环流水平和垂直结构演变特征,得出该地区湖陆风环流三维结构特征,本文选取太湖及周边地区作为主要研究区域,根据分辨率为1km的MODIS土地利用资料,利用中尺度模式WRF针对太湖地区一次湖陆风个例过程进行高分辨率模拟研究,通过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出风场随时变化情况,湖陆风建立与转换时间等结论。

1 研究区域概况

当白天受到太阳辐射时,沿湖岸线附近陆面比湖面增温快,由于密度差异,导致近地层空气自湖面流向陆面,即为湖风;而夜间陆面辐射冷却比湖面快,近地层空气自陆面流向湖面,即为陆风;这样便产生2个主风向昼夜交替变化规律。湖岸上湖陆风明显,离湖区越近,湖陆风越显著,所以湖陆风成因是由于湖面与陆面具有明显温度差异引起。

模式采用交错的四重嵌套网格(图1):最外层区域水平分辨率为27km,水平步长为90s;第2层区域水平分辨率为9km,水平步长为30s;第3层区域水平分辨率为3km,水平步长为10s;最内层网格区域(E119.7~120.7°,N30.8~31.6°)是太湖及周边地区,为本文主要研究区域,其分辨率为1km,水平步长为3.33s,水平方向(x,y)内部格点数93×93。边缘3个格点是沿边界向外等高度不等格距水平延伸,四重嵌套网格垂直方向具有相同的不等距的35层,k=1、2、3,……,34、35时,z(k)对应近地面高度分别为10、43、60.7、85、109.5、141.8、182.7、223.5、264.5、306、347、389、452、536、621、707、793、880、968、1056、1146、1236、1512、1986、2481、3000、3545、4125、4735、5745、7270、9550、12820、15500(m)。

在白天边界层主要受到太阳短波辐射作用,不稳定情况下,故选取 Dudhia 短波辐射方案;夜间情况与白天相反,情况相对稳定,地面长波辐射起主导作用,因此采用RRTM长波辐射方案;边界层采用 YSU 方案,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则采用Lin方案,近地面层选用 Monin-Obukhov方案,用局地参数化方法描述边界层中湍流结构较合理。陆面过程采用不耦合UCM模块的Noah陆面过程方案,积云对流采用(仅第1、第2层嵌套)Kain-Fritsch (new Eta)方案。

最内层嵌套区域D4,即此次研究模拟的太湖及太湖周边区域地形(图2),阴影部分表示地形,以湖面高度作参考高度,图上颜色越深表示对应海拔越高,太湖东南部与西北部海拔高度一致较低,以平原陆地为主,而太湖西边海拔较高,自东向西依次为平原陆地到山丘地形。图中北部至东北部海拔也略高,主要为城镇建筑和可用耕地。图2中直线AB为N31.4°处所取的剖面位置。

2 研究区域植被描述

最里层区域地形高度、陆地—水体标志(掩码)和植被/地表类型资料采用源自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全球范围的25类30角秒数据,空间分辨精度约900m。对最内层网格点中各类植被类型所占百分比统计,将得到的主要植被类型从高到低排序为:水体占48.7%,城市和建设用地占11.6%,混合林占8.2%,农田占18.3%,常绿针叶林占4.3%,小块耕地占3.7%,常绿阔叶林占3.2%,小型草原占2.0%。

3 模式应用结果分析

3.1 湖陆风的形成与发展

从2006年8月11日8:00开始,至13日8:00结束模拟复杂地形条件下湖陆风演变程,为分析真实地形上风场结构及模拟区域内局地风场的三维结构,模拟结果中仅考虑内部93×93个格点。在模拟26个小时后(北京时间8月12日10:00),太湖中心开始出现吹向陆面的风,风层逐渐增厚,至12日14:00湖风发展最强盛,达到最大值与明显辐散中心,风向辐散中心位于(N31.38°,E120.14°),风由辐散中心吹向四周的陆面,且风速以远离湖岸距离增加而增长,由于地形作用,使得太湖湖岸东南部湖风较弱,且湖岸上风向多变,风速较小,湖风最弱区域出现在太湖湖岸东南部。随着时间推移,辐散中心也在东南移,在17:30湖风辐散中心与太湖几何中心重合,位于(N31.22°,E120.23°),18:00后湖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模拟风场在12日18:00出现湖风到陆风转变,19:30出现较完整陆风,为西北-东南风向辐合,随后风层迅速增厚,22:00发展最强盛,平均风速约3m/s。山区气流明显转向,原来占主导地位的湖风变成几个中心的陆风,局地特征明显。随着时间增加,湖面上风速也逐渐加大,到22:00湖面上模拟风场风速达最大,伴有明显风速风向辐合中心,陆风在湖面横向对称轴处(即31.2°N)形成弱辐合带,这种辐合带具有典型湖风锋结构。风速大值区随时间从太湖南部北移。到13日4:00,低层以山风为主,残存陆风辐合带已消失,在山地地区出现弱辐散中心,山风风速约3m/s。

3.2 相关热力参数分析

以8月12日0:00为初始场,模拟未来24h内相关热力参数随时间变化。潜热通量和净辐射呈现明显日变化特征:上午由低变高呈增加趋势,中午达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少。由于白天太阳短波辐射增加使地面温度升高迅速,地表向大气输送感热通量,同时地表蒸发和蒸腾作用不断增强,使得潜热通量增加,陆面蒸发对低层起到加热、加湿作用,导致该区域不稳定能量增加,在一定气流条件下促进对流产生。近地面升温时,湍流运动发展增强,致使大气层结逐渐变得不稳定。日落后,净短波辐射迅速下降,地表快速降温,这时感热通量输送方向与白天相反,开始由大气向地表输送,感热通量为负,地表蒸发量变为零,此时潜热通量值也降至100W/m2。

4 结论

太湖夏季晴天白天四周陆面上为湖风所控制,潮湿暖空气在陆面上空堆积并抬升,湖面上有明显下层辐散,在垂直方向上形成顺时针闭合环流;日落后随着太阳短波辐射消失,湖风环流逐渐向陆风环流转变。晚上湖面上空主要是陆风,在湖面上有明显下层辐合,在垂直方向上形成逆时针闭合环流;

湖陆风影响高度一般在1500m以下,當系统风较强时,影响高度更低。太湖西南方山地局地风场结构及其强度变化影响因子,也是湖陆风环流形成和发展主要影响因子。

模拟结果表明,在成熟湖风期间高空存在明显返回气流,湖风环流垂直结构相当完整。

参考文献

[1] 庄子善,郑美琴,王继秀,等.日照沿海海陆风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J].气象,2005,31(9):66-70.

[2] 金浩,王彦昌.三维海陆风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1991,15(5):25-31.

[3] 张雷鸣,苗曼倩,洪钟祥,等.城市发展对夜间海陆风环流影响的预测模拟[J].大气科学,1994,18(3):366-371.

作者简介:

王莎(1989-),女,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地面综合观测服务。

猜你喜欢

数值模拟
锥齿轮精密冷摆辗成形在“材料成型数值模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西南地区气象资料测试、预处理和加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