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济州等雨停
2019-08-26李昂
李昂
济州岛上的第二大城市西归浦
两年前的冬天,我第一次去韩国济州岛。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前前后后跑了三四趟济州,每次都是短暂的停留,始终没能深入这个岛屿好好感受它的魅力。不过,这样几段匆匆的停留,倒也拼凑出了一幅别样的济州风光。
作为韩国第一大岛,济州一直以来承担着观光旅游产业中流砥柱的角色。早在好多年前,赴韩旅游热潮兴盛之时,我就已耳闻济州岛度假胜地的火热。
在经历近年来限韩令、“萨德”系统争议的风波后,即使赴韩人潮回落,济州岛的受欢迎程度依旧不减当年。去年一整年,济州国际机场的造访旅客就已逼近3000万人次。
灯火通明的冬季雨夜
初到济州岛前,虽然知道行程很满,没有什么时间闲逛,但心里还是期待的。
出了机场,坐上计程车,把酒店地址给司机,车载电视新闻正在播送天气预报,我一句都听不懂,可还是看得到小小荧幕上的卫星云图、锋面气旋和强降雨的标识。晚上十点,车子驶过已经熄灯打烊的乐天免税店,开到闹市区时,开始有小雨,一点一点打湿了车窗。
回到房间放完行李,突然想要去附近走走,顺便找些食物填饱空虚的胃。
莲洞的街区灯火依然通明。和首尔大部分街区一样,济州的路面也是高低不平,冬天的行道树虽消瘦,绿叶却荫郁。
转眼间,原本淅淅沥沥的雨势突然变大。我加快了脚步,在经过几家烤肉店和海鲜排档之后,看到一家不起眼的门面,像是家庭经营的小饭馆。我便赶忙走进去,看了眼菜单,果然有中文翻译。我点了一份豆腐汤,被一起端上来的还有样式齐全的小菜。
吃饭时我才知道,旁边的两三桌客人,也都是中国人,有一家三口,有年轻的大学生。老板娘是一个看起来五六十岁的韩国妈妈。
雨越下越大,客人们陆续撑起伞离开了,只剩我和老板娘留在屋子里。她低头洗碗,电视在放TVN的韩剧。
走路回酒店,其实也就几分钟的时间,只是没有伞的冬天,这雨还是颇大了点。我百无聊赖地看着电视发呆,滑滑手机,店应该是快要打烊了,没有新的客人再进来。
等雨变小了些,我起身准备结账,老板娘收拾桌面时我用英文和她说:“汤很辣。”她笑着点了点头,说了几句韩文,可能是在嘲笑我吃辣的能力太弱了。
在济州岛的第一晚,除了机场、酒店和餐厅工作的人,好像还没遇到过一个韩国人。莲洞的街道都挺宽敞,将近午夜,只剩下便利商店亮着灯。酒馆门口站着三两行人,像是在讨论要继续喝还是回去休息。雨变小了许多,路上几乎没什么车子了。
消费主义的机场奇观
雨就这样忽大忽小地下了两天,直到要离开的那天,就忽然停了。机场的值机柜台排起长队,人们面前无一不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行李或要托运的纸箱。
而真正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候機室一旁的免税品打包区,一眼望去满地的化妆品和透明塑封袋。女孩们早已放下矜持,跪在地板上一件件仔细地查看、打包……济州国际机场不很大,候机室也没几个,但这一段放肆铺张的区域,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
因地缘相近,加上免签政策的扶持,中国游客赴济州岛旅游的热潮,始终不曾衰减过。无论是所占济州岛外国观光客的比例,还是到访济州岛人数在赴韩游总人数中的占比,中国游客都遥遥领先,光是看看机场国际线的航班班次和每天值机、候机大厅的排队人潮,就能窥见一二。
济州岛海岸
济州的路面也是高低不平,冬天的行道树虽消瘦,绿叶却荫郁。
除此之外,来这里置产、居住和生活的国人也在逐年增多。而免税品和化妆品代购,也成为藏在兴旺旅游业背后一块可观的经济项目。除了海外留学生,更有职业代购靠着空中飞人的日子谋生。
为了加速跨境电商行业的合规化,海关总署在去年先后下发了多份文件。今年1月1日,《电商法》实施,代购业者们也正在走向专业化与合规化。
我看着免税品打包区的人潮依旧熙熙攘攘,回过神来,总觉得也算是一种狂欢式消费主义的机场奇观。
那时候我可能还不知道,这景象是否还会继续出现已经是个未知数了。快临近登机时间,我看到不远处免税商品店的大门已经被锁上,营业员们成群结队地离开,也许他们今天上午的上班时间已经结束了。
偶遇春夏的跳蚤市集
去年5月再访济州岛,我一样住在莲洞一带。
工作结束后在房间午休,听到窗户外面传来一阵阵鼓声,像是乐队在调音,偶尔试试麦克风音量,来回换换电吉他效果器。我起身往外看,街对面的公园里真的围起了一个舞台,有工人还在忙着搭建。旁边停着电视台的转播车,看起来是有演出要在晚上举办。
它们吸纳着海洋和日月的精华,吞吐出蒸腾的孤岛烟火。
2019济州野火节盛况
春天的济州岛似乎热闹了许多,连天和海的颜色也浸透了接近透明的蓝色。随着夜色逐渐降临,初上的灯火又给原本稍显孤寂的城市增添了温暖的底色。
晚餐后,循着音乐声往公园走,还没走进,我已经看到公园里的人潮涌动。树上挂满了暖黄色的灯泡,路边是琳琅满目的餐车,手作(以手工制作完成的物品)市集延伸进公园步行道,另一侧是热闹开唱的音乐节舞台。
乐队成员都很年轻,看起来还是学生的样子,弹奏却颇为老练,编曲层次清晰,主唱的声线清亮、磁性、游刃有余,绝对不是一般学生乐团的水平。
我坐在观众席听了几首歌,又往市集的方向走,才发现这是一个夜间跳蚤市场,每年五六月,逢周五在莲洞三多公园举行。除了旧物摊档、手作饰品,也搭配美食餐车和音乐表演,俨然一个夜间庆典,点燃了略显乏闷的济州初夏。
就是这样一个冷静悠然的海港中,突如其来的庆典,不刻意喧哗,不制造突兀,所有片刻的狂欢都怡然自得。
悠哉地逛完市集,又听完了后面登场的几支乐队演出,我才发现周围似乎没什么观光客,也才惊觉,这是我第一次在济州岛看到这么多韩国人。
初秋蒸腾的孤岛烟火
最后一次到访济州岛的旅程是在初秋季节,风很大,这一次选了离机场远一些的酒店,也终于在工作结束后,有机会去一些想去的地方走走。
想一想,一年多的时间,济州的春夏秋冬都已不完整地领略过一番。偏居北国内陆之外的一隅,它向来是冷静的。不到60万人口的岛屿,早从20世纪70年代,就因为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和观光资源,开始了高度的区域自治。纵然旅客们的身影和脚步从未停止过,它总是用不变的风物柔情应對着变换的人间四季。火山、茶园、步道、海滩、博物馆……它们吸纳着海洋和日月的精华,吞吐出蒸腾的孤岛烟火。
离开前一天,决定搭公车向东,去城山日出峰看看。谁料刚上车没多久,天又开始下起雨来,原本就肆意的风,这下变得更加猖狂。很快,车窗上模糊一片,看不清窗子外面的景致。乘客们一边埋怨着天气,一边拿伞出来。
景区门口还是有不少游人,有的穿着旅行团发的透明雨衣,往游览车那走,有的撑着伞,三三两两往公车站走过来。下车后,我没有急着离开站台,想着是硬着头皮去爬山,还是干脆过马路搭车回去酒店休息。依旧没有带伞的我,突然想起了第一次来到济州岛的那晚,自己也是坐在深夜快打烊的餐馆里,等雨停下来。
那时的我,还不知道今后会来这几次。来来往往的人群,有的旅行至此匆匆一瞥,有的忙于生计且行且珍惜,有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诟病济州岛的观光资源被过度开发,但岛屿的生态环境、观光地景和岛上人民的生活,彼此成就和牵引着,很难说谁成就了谁,谁拖累了谁。
眼前的我,只希望雨能快点停,我可以上山看看夕阳海景,或是回莲洞再吃一餐排骨汤饭。
不过就算雨一直下下去,我也不会感到失落,也许是在期待着把晴朗暂存在此岛,留待以后再回来的某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