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语学习者“たい”的使用意识及偏误原因
2019-08-26陈丹
摘要:日语愿望表达形式“たい”作为在日语学习者初级阶段就接触的句式,由于在人称和语用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学习者中时常出现使用偏误的现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客观地掌握学习者使用偏误的现状,并从中日语言对比和语用论的角度出发剖析总结偏误的原因,从而提出建议,希望对日语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Abstract:“たい”is a sentence pattern expressing ones wish.However,even though Japanese learners may come across such a pattern even at their beginnersphase,it is often used incorrectly due to restrictions in person and pragmatics.This paper adopts the approach of questionnaires to analyze the errors in this regard,to summarize the causes for such errors from comparative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s,and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in the hope of shedding some lights on Japanese language teaching.
关键词:“たい”;“想”;使用意识;语用限制;偏误原因
Key Words:“たい”;“想”;Usage Awareness;Pragmatic Restrictions;Error Causes
1前言
1.1先行研究
关于愿望表达形式“たい”的研究至今已有较多成果。外山(2001)、宫崎(2006)、益岡(2006)·(2007)等均属于该领域。另外,也有一些是中日对比研究方面的。主要有肖(2007)、王·崔(2009)、孙(2014)等。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均以意义用法为中心,从日语教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研究则为数不多。据笔者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彭·王(2008)属于此范畴。
而另一方面,如上述先行研究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日语学习者关于愿望表达形式“たい”的偏误现象却较为常见。在王·崔(2009)中,作了如下叙述:「日中両言語の願望表現は日常生活でごく頻繁に用いられる表現、日本語学習者、とくに、初級の学習者は日本語の「タイ」を適切に使うことができない」(王精誠,崔暁静 2009,35)。
因此,实际把握中国日语学习者愿望表达形式“たい”的使用意識及误用状况,在日语教学中给予适时正确的指导显得尤为迫切。
1.2研究目的
本文以日语母语者和中国日语学习者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整体把握中国日语学习者愿望表达形式“たい”的使用意识及使用偏误状况,并试着从“たい”的语用使用限制及母语“想”的影响等角度出发阐明其使用偏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日语教育的若干建议。
2 日语教材中的“たい”
笔者以浙江省高校日语专业主要使用的教材(《新编日语修订版》、《综合日语修订版》)为调查对象,就其对“たい”的阐述整理归纳在下表中:
“たい”是表示愿望的助动词,接在动词连用形后面,一般以“~したい”的形式表达说话人(第一人称)的愿望,相当于中文的“想”。疑问句可用于第二人称。只是如果要表示对人的礼貌的话,要尽可能避免直接使用“~たいですか”的形式。表示第三人称的愿望往往使用“~たがる”的形式。
“たい”是表示愿望的助动词,接在动词连用形后面,一般以“~したい”的形式表达说话人(第一人称)的愿望,相当于中文的“想”。疑问句可用于第二人称。只是如果要表示对人的礼貌的话,要尽可能避免直接使用“~たいですか”的形式。表示第三人称的愿望往往使用“~たがる”的形式。
1.私は水をいっぱい飲みたいんですが、《新编日语修订版》第一冊P227
2.李さん、何か飲みたいですか。《新编日语修订版》第一冊P227
3.小学校の時の先生が会いに来ましたが、そのとき田中さんはいませんでした。先生
は田中さんに会いたがっていました。《综合日语修订版》第一冊P139
3 问卷调查
3.1问卷调查的对象
本次问卷以日语母语者50人(关西地区日本大学生)和中国日语学习者100人(浙江省高校日语专业2、3年级学生)为对象实施调查。
3.2问卷调查的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设定了四个情景,同一情景又设置了不同的听话人。情景1和情景2是说话人自身,也就是第一人称表达愿望、欲求或意志的场合。情景3是听话人,也就是询问第二人称的愿望、欲求的场合。情景4是他人,也就是表达第三人称得愿望的场合。情景4中的听话人分别为关系亲密的和长辈、上司等人。
3.3问卷调查的方法
要求问卷调查对象就调查问卷中设定的不同情景,各自根据自身的语言表达习惯及现有的语言知识分别完成相应的句子。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如下面四个表格所示,以下表格为笔者根据不同的表达形式进行的分类整理。
情景1:情景1设置的对话场景是表达说话人自身的愿望、欲求的场合。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日语母语者无论是对自己的母亲,还是朋友或上司,基本无人使用“たい”表达形式。对母亲最多使用的是“喉が渇いた”这一客观阐述事实的讲法。其次是使用“~ちょうだい”“~ください”之类的命令句及“何がある”这一疑问句,均占40%。而对待朋友,“喉が渇いた”和“~ないか”这一否定疑问句的使用人数最多,各占30%。其次是誘い表現の“~ましょう”と許可を表す表現の“~ていい”である。再次是劝诱表达形式“~ましょう”和表示许可的“~ていい”。面对职场的上司,使用最多的是表示许可的“~てもよろしいですか”,占50%。其次是采取客观阐述或询问的方式“喉が渇きました”、“飲まれますか/飲みますか”等。
相对日语母语者几乎不使用“たい”表达形式的状况,中国日语学习者则较多的偏向使用该表达形式。三个不同的场合,使用率分别为70%,50%和30%。
也就是说,在情景1中,日语母语者和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对应相同场合和对人关系的说话功能的意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导致了在表达形式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中国日语学习者使用愿望表达形式的倾向更为明显。
情景2:情景2相对情景1的愿望、欲求的表达,设置的对话场景更偏向于表达说话人的意志。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日语母语者在对方是家人,朋友的场景时,愿望表达形式“たい」和意志表达形式“~する”、“~決める”“~ことにする”“~ようと思う”的使用率为各占50%。当对方是老师时,意志表达形式的使用率超过愿望表达形式。
另一方面,中国日语学习者不论对象,不论场景,愿望表达形式“たい”的使用率都达到70%以上。而意志表达形式,如“~する”“~決める”“~つもりだ”等的使用仅为17%左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语母语者和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愿望表达形式和意志表达形式的使用选择上有较大区别。
情景3:情景3是询问对方愿望的场合。
由上表可见,在这一部分的问卷回答中,主要在于两者是否使用了“~たいですか”这一表达方式。无论对方是谁,日语母语者几乎没人使用“~たいですか”进行询问,取而代之的是“スル形”(基本形)的使用。而与此相反,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有较多人使用了该表达方式。对方为朋友的情况下达到70%以上,老师的场合也有30%的学生使用了该表达方式。
情景4:情景4是表达第三者愿望的场合。
在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语母语者最多使用的是“基本形+伝聞表現”的表达形式,其次是“スル形”(基本形)。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たい+伝聞表現”这一形式的使用,当对方是朋友时为16%,而当是老师时则仅有8%。这也说明当第三者是值得尊敬的对象时,直接传递他人愿望的表达形式被回避使用。也就是说,日语母语者在表达第三者愿望的时候,采用的表达形式的概率由高到底依次为“基本形+伝聞表現”、“スル形”(基本形)和“たい+伝聞表現”这一顺序。
在这一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约50%的中国日语学习者均直接使用了“たい”,在使用的所有表达形式中位居第一。排在第二的是“~たがる”/“~たがる+伝聞表現”。而日语母语者使用最多的“基本形+伝聞表現”的表达形式却无人使用,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
两者采用的表达形式排序如下:
日语母語者:“基本形+伝聞表現”?“スル形”(基本形)?“たい+伝聞表現”
中国日语学习者:“たい”?“~たがる”/“~たがる+伝聞表現”?“たい+伝聞表現”?“スル形”(基本形)
4.2 使用动机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中国日语学习者在不该使用愿望表达形式“たい”时却过度地使用了这一表达形式呢。为探明其原因,首先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使用动机做了调查。在对接受问卷调查的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调查中发现,受中文表达习惯影响的将近50%;完全按照教材所传授的达到占的“想”翻译成日语的“たい”30%;不清楚该用何种表达形式为20%。
4.3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结果,在此将中国日语学习者和日语母语者使用愿望表达形式“たい”产生差异及中国日语学习者使用偏误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材自身存在着问题
从第二章对教材的调查整理结果可以看出,教材本身对愿望表达形式“たい”的解释不够充分。
首先,所用例句没有明确设定对话的情景。如问卷调查显示,即便是表达说话人自身的愿望,根据对象和场合的不同,日语母语者所使用的表达形式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日语母语者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会因场合的不同,使用概率也有所不同。
其次,就对人关系而言,教材中对面对什么样的对象时不能使用,需选择怎样的表达形式更为贴切没有进行明确的说明。并且,也没有指出为何日本人在日常对话中会避免使用这一形式的原因。
(2)对话功能意识上的差异
在问卷调查中,日语母语者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景,在对话功能上,选择了表示“依頼”、“許可”等不同的的功能。为实现这一对话功能,在表达形式上采用了“~ちょうだい”“~ください”“~ましょう”“~ていいですか”“~てもよろしいですか”等。而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对话功能的意识方面较为薄弱,使得表达形式上更依赖于使用“たい”。
(3)母语的迁移影响
在使用动机的调查中,有50%的学生回答是受了中文表达习惯的影响,为数最多。可见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不容小觑。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剖析在中日文愿望表达形式的使用上受母语影响的因素。
①人称主体限定的有无
我们知道,日语的愿望表达形式“たい”只能表示第一人称的欲求和期望,而中文的“想”在使用上没有这一限制。
4.我想吃冰淇淋。
5.弟弟想吃冰淇淋。
6.我想去。
7.他也想去。
中文的“想”即可用于第一人称,也可用于第三人称。由于中文的“想”不受人称限制,导致中国日语学习者即便是在第三人称的场合,也会不知不觉使用“たい”。两种语言在人称主体限制上的有无是导致学习者误用的原因之一。
②中文“想”的多义性
王、崔(2009)中指出,中文的“想”具有多义性,不仅与日语的愿望表达形式“たい”相对应,还可以翻译成日语的意志表达形式“スル形”(基本形)。王、崔(2009)通过“中日对译语料库”对8部文学作品实施了调查,结果发现中文的“想”对译成日语“スル形”(基本形)的个数占据总数的第一位,与预期截然不同。也就是说,中文的“想”具有日语的愿望表达和意志表达两种意义功能。这一点,孙(2011)中也有指出。
而中国日语学习者认为日语的“たい”对应于中文的“想”,简单地把“想”直接转化为“たい”。实际上,中文的“想”与日语的“たい”“よう”“スル形”(基本形)等多种表达形式相对应。情景2中70%以上的中国日语学习者使用了“たい”。这一结果也说明中国日语学习者虽然储备了中文“想”与日语“たい”相对应的知识,但对中文“想”与日语的意志表达形式“スル形”(基本形)相對应却没有深入认识。
③对人远虑意识的有无
在日语中,与表述人的内在事态相关的表达形式在人称上有着较严格的限制。愿望属于人的内在事态,它的使用受到人称的限制,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鈴木(1989)(1997)中从语用论的角度均对此作了较为精辟的阐述。“「聞き手の私的領域」という概念について、次のように述べられている。情報以外に、「聞き手の欲求·願望·意志·感情·感覚など、個人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に深く関わる領域」をも含むものであるとしている。そして、発話時に、発話内容が「欲求·願望·意志·感情·感覚」といった「聞き手の私的領域」に属するものに抵触する場合、聞き手は自己のテリトリーが侵害されたと感じ、丁寧さに欠けると感じる。”(鈴木1989,12)
然而,这样的语用论原则到了中文这里就完全不起作用。原本在中文中对说话人的领域和听话人的领域没有明显的区分。“我想去”“你想去吗”“他也想去”是很平常的说法。因此,到了实际的对话情境中,中国日语学习者和日语母语者在表达形式的选择上会出现很明显的差异。
这一差异在情景3中得到了充分地证实。当问及对方的愿望时,日语母语者无论是何对象,都避免使用“~たいですか”的询问形式,更多地使用了“スル形”(基本形)。与之相对的,为数不少的中国日语学习者都使用了“~たいですか”的询问形式。虽然在面对老师时,很多人都在“~たいですか”的前面使用了敬语,但这并不能改变对对方造成失礼的事实。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文的“想”和日语的“たい”在意义和语用上均有所不同。这也是问卷调查中中国日语学习者对日语愿望表达形式“たい”过度使用或误用的根本原因所在。
5 日语教学中的建议
为使中国日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愿望表达形式“たい”,更符合日语母语者的使用习惯,笔者在此对日语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现行教材对愿望表达形式“たい”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说明该形式的语用限制,尤其是在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的实际对话中,因场合与对象的不同,对话的功能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我们需要选择更为贴切的表达形式。
2.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日语愿望表达形式“たい”的讲授,与中文“想”的对比讲解也不容忽视。中文的“想”在使用上没有人称及语用的限制,同时又具有多义性,需要指出两者并非完全对等,可以随意互译。
3.在实际的对话交流中,要提高是否对对方造成了失礼的意识,并非只要使用敬语就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日语母语者在询问对方的愿望时常使用“スル形”(基本形);在表达第三人称的愿望时较多使用“基本形+伝聞表現”和“スル形”(基本形)。
参考文献:
[1]鈴木睦.聞き手の私的領域と丁寧表現[J].日本語学,1989 (2):11-23
[2]鈴木睦.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丁寧体世界と普通体世界[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7
[3]王茜.日本語の丁寧さ--願望助動詞「たい」について[J].東アジア日本語教育日本文化研究,2011 (14):289-305
[4]外山善郎.人称単数の文「~シタイ」「~シヨウ」のモダリティについて その1 ~シタイの文[J].うなびこ2001 (18):11-21
[5]徐愛虹.希望表明形式による意志表示—日中両語を対照して[J].日本語教育2001 (109):70-79
[6]益岡隆志,野田尚史,森山卓郎.日本語文法の新地平2文論編[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6
[7]益岡隆志.日本語モダリティ探究[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7
[8]肖爽.中国語の「想」と日本語の「たい」の意味用法の相違について[J].東アジア日本語教育日本文化研究,2007 (10):387-396
[9]王精誠,崔暁静.日本語助動詞「タイ」と中国語助動詞“想”との対訳研究[J].日本言語文化研究2009 (13):35-50
[10]山岡政紀,牧原功,小野正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と配慮表現-日本語語用論入門-[M].東京:明治書院,2010
[11]孫樹喬.想の多義性について[J].跨文化交际中的日语教育研究1異文化コミュニ ケーションのための日本語教育,2011:530-531
[12]彭佳,王忻.“~たがる”句式的失礼阴影—从中国日语学者的使用偏误说起[J].杭州师范大学学,2009:108-112
基金项目: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1738325)
作者简介:陈丹(1978-)女,浙江绍兴,讲师,文学硕士,日语语言、中日语言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