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画回响
2019-08-26海坤
海坤
李可染作品《延安颂》,将诸多绘画元素与艺术语言统一在盈盈画面中,而其恢弘气势却已溢出画面,流淌在每一个华夏子嗣的心间。作者将各具象征意义的宝塔山、黄河、长城、红太阳、松林、山脉等融汇成一幅美好河山的胜景,传达出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大都会为自己的书房起一个儒雅的称号,俗称斋号(斋名或堂号)。斋号多以所居之处、所寓之志、所藏之物和所敬之物或人命名。
李可染斋号
中国的当代书画家对书斋的命名也颇为讲究。李可染1985年予书斋号“识缺斋”,是其自感“文革”十年,蹉跎了岁月。“七十始知己无知”,以“白发学童”自励,于七十岁前后命名书房为“识缺斋”,意在表示“认识缺点是进步的最根本之点”。已然艺术大家且为众人尊敬爱戴的李可染,耄耋之年尚谈“识缺”,这是一位书画从业者对于专业课业的最朴素的谨严尊敬,也是一位已然艺术大家对于熙攘世界的平俗众生之无意间有效的提醒,更是一位蔼然老者对于自己汲汲一生的艺术殿堂不懈追求的实在证明。
李可染一生中用过6个斋号,分别是“有君堂”、“十师斋”、“师牛堂”、“识缺斋”、“天海楼”、“墨天阁”,以“有君堂”斋号起用最早、延续时间最长。其中“有君堂”、“师牛堂”、“识缺斋”、“天海楼”见有钤印及堂匾,“十师斋”与“墨天阁”不见钤印。
“师牛堂”斋号是传布最广的斋号,这与李可染善于画牛息息相关。“牛给予人类的多,取之人类的少。人人学此精神,多给少取,社会主义事业何患不日进千里。”该斋号起用于1979年,一直使用到生命终结,凡十年。自1942年、1943年左右,李可染在重庆开始画牛,既是因为金刚坡时期他对牛熟悉,也是抗战处在最艰难的僵持阶段时需要坚韧精神以支撑的精神呼唤。师牛,寓意要像牛那样踏踏实实地做人、工作和从事艺术。李可染晚年大部分的经典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师牛堂”这个时期画出来的。李可染山水面貌在这一时期完全成熟,其总体风貌就是李可染称颂牛的四个字:“气宇轩宏”。李可染画牛,又“师牛”自勉,尚牛之勤劳、朴实的品性,毕生耕耘画坛,提倡苦学,脚踏实地,乃成大师。
大师永恒
晚年,画里画外,李可染都表现出相当的努力,惜时如金于绘画的他又不得不面对社会各种活动。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协先后为李可染举办祝寿活动。1988年,国内外报刊赞扬李可染的文章层出不穷,到处能见到其书画印刷品,慕名拜访的,千方百计索画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应酬令他疲惫不堪。门口的谢客启事——年近八旬,身体多病,而社会干扰日无暇晷,实为损老人健康和工作。现遵医嘱谢绝来客和笔墨酬应,同志关爱,当见谅勿罪,实不胜感谢之至——已经没有作用,即使是难得的躲到外地画画的时间里,那些动辄以“大师”美言赞誉的好事者也会蜂拥而至。八十多岁的老画家,想做的那么多事情,想作的那么多画,都被声名侵占乃至吞噬。
1988年,李可染捐作品《雨过瀑声急》,以义卖所得4万美元赠予国际修复长城、拯救威尼斯委员会。1989年5月12日,文化部举行“著名国画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为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捐款仪式”,表彰其捐款10万美元以促进中国艺术事业发展。同年,曾赞助和平请愿学生3万元;12月2日,捐赠“马海德基金会”(为消灭麻风病筹款而设)10万元。在“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捐款仪式”上,李可染说:“今春我有幸参加文化部召开的中国艺术节基金会筹备会,听了英若诚副部长的讲话,我觉得这是发展我国文艺的大事,自己应该对此做出一点贡献。适在此前不久,菲籍爱国华人李昭进先生要求收藏我的一幅《漓江胜境图》愿捐赠我十万美元,作为我的艺术基金。我想个人的学术基金在目前还不是急要的,因而决定把这十万美元全部献给中国艺术节基金会,表示自己一点微薄的心意。”“中国的文化艺术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还没有被世界人们广泛地理解。它还似一颗蒙尘的明珠,没有发出应有的光芒,我想通过艺术节连续不断地把我们各种艺术发展起来,逐渐走向世界,使这颗东方明珠发出灿烂光芒。那时我们再不是老向西方要东西,我们也会把東方优秀的东西贡献给世界。”
1989年底,文化部艺术局的同志与李可染联系,想去拜访听听他对中国画研究院今后工作的意见。12月3日,李可染和自己的老学生李宝林说及准备谈话的内容:“你知道,对研究院的具体工作,什么人事啊、财务啊等等我是不管的,我也管不了。我们都是画画的,我从来不想当个什么官,但是对中国画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我实在是想得太多了。按我的情况,我真想也有可能为中国画做点事情。可我毕竟年岁已经大了,身体又不太好,我希望研究院有个非常明确的方针和目标,在研究和振兴中国画中起一定作用。目前理论界和中国画界派别很多,流向国际的渠道也很滥,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和方向一定要明确。”“目前中国和东方文化艺术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所受到的对待是极不公正的,我决不甘心,当然这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面对这种状况,有的焦虑,有的气恼,有的疑虑,也有的人穷志短、妄自菲薄,但多少年来各方有志之士为改变这种状况埋头苦干,努力奋争,我从中看到的是希望,我充满信心,中国画艺术一定会振兴起来,而且日子不会太久了。我作‘东方既白镌刻的图章就表达了我的这个心情。”“我一生的奋斗目标是用自己的画为祖国山河立传,我以为,不管中国现在面临什么困难和问题,我们都应该爱我们的祖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也是一样,不仅要热爱,还要有信心。”师生二人促膝长谈整整一上午,主题就是中国画与中国艺术的发展问题,包括自己苦学中国绘画的经历和得失、探讨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没想到这些话竟成了李可染临终前于世间最后的寄语。
12月4日晚间,李可染的精神还很好。为了李可染作品台北展览事宜,邹佩珠还为他准备次日交给陈香梅的资料忙了一夜,约四时就在卧室外的沙发上休息。5日早晨,李可染从里屋出来对邹佩珠说:“你知道我昨天做了多少事吗?人家要的字我都写好了,也盖好了章。”并说还把18本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院刊皆浏览完毕,“人家的工作搞得不错,里面有些文章你要看看”。洗漱以后,李可染像往常一样拄着拐杖走下四楼到楼下打太极拳,精神很好,冒着初冬的寒风散步打拳。近些年来他患有心脏病,但坚持晨间锻炼,他经常对朋友们说,在有生之年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10点多钟,文化部艺术局按照约定来访,邹佩珠招呼客人坐下,回到隔壁屋里去吃早饭。客人与李可染先是谈艺术节看戏的事,说到《曹操与杨修》。李可染年初曾参加中国艺术节筹备会并于5月参加开幕式,观看了苏联大剧院演出之芭蕾舞剧《斯巴达克斯》。他很喜欢演出的京剧《曹操与杨修》,想借到录像带回家再看。后来李可染谈了对中国画研究院工作的一些想法。约一刻钟后,他忽然感到不适,说“我要休息一下”,随即仰倒在沙发靠背上,脸色煞白。邹佩珠闻讯慌忙赶过来,请来医生,诊断是心脏病猝发,无法抢救了。10时50分,李可染溘然长逝于师牛堂。本来按照这一天的日程表,下午还要会见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的代表,商谈去台湾地区举办“李可染画展”和如何促进海峡两岸艺术交流等问题,可是他竟走得这样匆忙,没有留下一句遗言,没有留下一个字!
李可染与夫人邹佩珠。
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晚间新闻节目中向海内外播发了这一噩耗。12月6日,新华社发表李可染病逝的消息。12月6日,徐州举行追悼会。在画坛辛勤耕耘了数十春秋的国画大师永远放下了心爱的画笔,永别了这个世界,终年82岁。这位生前多次资助少年儿童福利事业以及其他各种社会慈善事业的老人,对自己却极其简单。学生们为他的遗体更衣时,发现他穿的竟是有破洞的旧内衣,毛衣和鞋子也都是夫人亲手补过的。
1989年12月22日,阴沉沉的天空飘洒着雪花。从北京以及专程从外地赶来的近千名各界人士聚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沉痛地向这位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杰出的人民艺术教育家、文化界的优秀代表做最后告别。李可染的遗体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身上覆盖着五星红旗。老画家的亲属、生前友好和学生敬献的花圈放置在大厅内外。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乔石、李瑞环、王震等参加吊唁,李鹏、姚依林、邓颖超等送了花圈。一幅幅挽联寄托着人们的哀思,概述李可染一生的巍巍品节和熠熠业绩。
李家山水
1992年9月,中国画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发出《建立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倡议书》,倡议书提出建立基金会的宗旨是:“发展学术事业,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当代美术运动,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基金会活动的任务,重点在于开展李可染艺术创作及有关著述的研究、出版与展览,推动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从事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向世界弘扬东方文化。
在遗孀邹佩珠的倡导下,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成立于1998年11月18日,由中国文化部申报,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正式注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国家级艺术基金会。基金会旨在“发扬李可染爱国奉献精神、弘扬东方文化;研究李可染学术思想和艺术遗产;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推动当代美术活动,促进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宗旨,积极参与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发展,广泛开展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奖掖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画家理论家”。
2009年6月1日,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实者慧——邹佩珠、李小可、李珠、李庚捐赠李可染作品展》,展出四位遗属捐赠的李可染中国画作品,包括108幅山水画、122幅书法作品、13幅水彩作品、9册素描作品、45幅收藏作品。其时,中国画价格暴涨,李可染的作品更是翻了十几倍。作为李可染的伴侣和助手,邹佩珠曾积极协助李可染改革发展中国山水画、协助拍摄李可染教学片等。李可染过世后,为弘扬民族文化和推动中国画艺术的发展,邹佩珠曾先后主持出版数十种李可染画集、刊物,在国内外多次举办大型展览及交流活动,筹建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并首任基金会理事长。论及捐赠,邹佩珠说:“在我看来,要是卖掉,我们的确成了富翁,可东西没了,无法集中表现国家那一段时期的成就。我们这一代人是从死亡线过来的,希望国家富强,好,然后更好!这也是我与可染的共同心愿。”
“李可染的艺术不光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把他的作品交给国家放在美术馆,能让后人不断深入了解李可染的艺术,了解20世纪的中国民族文化。李可染的后人们看到在艺术圣殿中珍藏的这些作品时,也会感到荣耀。”她希望将捐献的李可染作品留给后人慢慢研究:“有很多问题我们还没看得很清楚,李可染艺术就像一口深井,越往下挖,越有东西。”李庚说:“把这些画相对集中、完整地交给国家,一直是我母亲多年的心愿,把它们交给历史、交给后人,也是为20世纪的中国文化留下一些痕迹。”邹佩珠联合子女一道,将200余件李可染作品捐赠给国家,这就是老一辈艺术家的家国情怀!
2012年适逢李可染诞辰105周年,由李可染先生夫人邹佩珠发起、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倡议成立了李可染画院,其宗旨是研究李可染学术体系、艺术思想,传承中国画艺术,并通过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和对外交流,推动当代美术事业蓬勃发展。
画院是经文化部管理部门及国家事业单位管理局登记备案的国家级画院,是一个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学术团体,研究李可染先生学术体系艺术思想传承中国画艺术,开展李可染书画研究开展学术活动组織美术展览及相关培训,加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画院吸纳了众多优秀的艺术家与理论学者加入以研究和发展中国画艺术为己任,弘扬民族文化为目的,发扬李可染先生“苦学派”精神,建立“中国派”画院。邹佩珠任李可染画院理事会理事长兼画院院长,李庚为执行院长。
令人心痛的是,三年之后,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雕塑家、艺术活动家、教育家的邹佩珠于2015年5月4日20时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