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香港才有新出路
2019-08-26黄芷渊
黄芷渊
7月底,香港50个具有蓝牙交通探测器、气象感应器、AI全景摄影机等功能的智能灯柱全面投入服务。不料,此举引发一些香港青年对监控隐私的忧虑。8月24日的一场游行中,智慧灯柱竟然成为部分激进示威者大肆破坏的目标。
撇开示威者破坏公共设施违法犯罪的话题,此事件也反映出香港不少人对新兴科技的不接受态度,在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上香港是落后的。
安装智慧灯柱计划本是《香港智慧城市蓝图》的一部分,其功能是配合5G流动通信服务基础建设,提供便捷信息服务及收集实时城市数据。不过,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挑战重重,除了市民不信任外,数码发展缺乏前瞻思维、创科文化氛围不足、创科教育综合实践能力不强等,都成为香港创科发展前进的绊脚石。
虽然香港拥有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但在全球竞争力排名指标中,香港的“创新能力”及“科技人员和工程师供应充裕度”一直比较弱。香港在制造业北移后就出现“去工业化”和“制造业空心化”。反观内地,在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由2009年的第43位跃升至去年的第17位,正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
2015年香港创新及科技局成立后,特区政府花了不少工夫创建科创平台、成立创科创投基金、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科技专才培育计划、与深圳共建落马洲河套创科园等,在研发资源、汇聚人才、科研基建等8大方面加强创科发展,致力把香港打造成国际创科中心。不过,香港研发圈子仍然比其他国际城市小,早期研发投资环境有待成熟,修读创科相关院系的毕业生工作前景也不如商业、金融有吸引力,更无法与法律系及医科等毕业生相提并论,形成香港科研人员供不应求的恶性循环。
其实,香港有人才、有国际化优势,更有“一国两制”之利,未来要做的是释放科研潜力,提升自身的创科影响力。港府应重点建立一个健全的科创环境,制定更长远的发展战略,包括大幅增加高校的研发投资拨款、推动科研机制与国际合作接轨、加大共同投资计划及企业孵化器的研发资助优惠政策及诱因等,透过社会政策、营商环境、教育制度及多层面的合作,全方位推动科创发展。
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创科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更是要打造“中国硅谷”。香港应把握大湾区时代的契机,借力大湾区与内地产业互补发展,突破当下的经济发展制约。▲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凤凰卫视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