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运动领域中竞赛成就归因研究综述:归因方式与归因元素

2019-08-26坤,贾

四川体育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归因维度运动员

胡 坤,贾 兵

体育运动领域中竞赛成就归因研究综述:归因方式与归因元素

胡 坤,贾 兵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该文以综述的方式展开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竞赛成就归因倾向与归因元素的评述,旨在探讨在不同运动项目、不同个体因素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在竞赛成就归因上有何特点,既为运动员正确认识比赛结果,客观评价个人得失,也为教练员全面掌握不同情境下的运动员归因倾向与归因元素的特点,并对运动员心理训练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体育运动;归因元素;成就归因;归因方式;综述

归因理论作为西方社会认知领域重要的理论之一,自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创立以来,极受西方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者的青睐,其理论也逐渐得到深化系统化的完善。在20世纪80年代,归因理论作为西方“舶来品”引入中国,并成为一大热点研究经久不衰,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硕果累累,并在体育领域中应用广泛。

1 归因理论的形成

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因果原因做出解释和推断的理论,简单说就是关于归因的观点、学说和模型。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Heider,1958)对原因知觉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的基本理论原理,(刘永芳,2010)以1958年出版的《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一书标志着归因理论的诞生,由此海德亦被称为“归因理论之父”。

1.1 海德归因理论

海德把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内因和外因的划分,认为内因是倾向性的,外因是情景性的,如表1,时蓉华指出(时蓉华,1989),海德归因理论的核心在于:只有先搞清楚行为的根本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然后才能有效地控制个体的行为。后经大量研究证实,把原因的来源部位作为测量归因的首要指标被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纳。

表1 海德对归因元素和归因维度的划分

1.2 韦纳成就归因理论及最初归因模型

与成就有关的归因理论主要是由韦纳的动机与情绪的归因理论所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维纳[1]等人(Weiner et al,1971)认为,人们在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或分析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时,原因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是第二个重要问题,构成了两个维度(内外控、稳定性)和四个元素(能力高低、任务难易、努力大小、幸运与否)如表2。

表2 维纳最初的归因模型

1.3 韦纳三维归因模型

韦纳在最初归因模型理论基础上,以4个归因元素(个人能力、个人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为核心,又将其归纳增添一个主要的原因维度,即控制性。可控性是指把事情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倾向于个人主观所能控制的范畴,此时个人处于主动地位,不可控制性则相反,认为原因是个人主观所不能控制的,此时个人处于被动地位。(王斌,2000)认为任何个体的归因过程中都在解释自己的行为,分析行为结果的原因,无论结果如何,在分析事情缘由时总是在4个因素和3个维度上进行的,由此韦纳建构了一套从个体自身立场出发去解释个体行为的三维归因模型,如表3所示。

表3 韦纳归因模型

韦纳在归因领域中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他学者如琼斯、戴维斯、凯利等人对归因理论的发展,成熟也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但在关于成就情境的方面,韦纳是成就归因理论的集大成者,与运动心理学有关的研究主要是应用韦纳的三维归因理论模型。

2 体育运动领域中竞赛成就归因倾向的研究

体育运动领域的归因是指人们如何解释训练水平提高的快慢以及比赛的成功与失败。体育运动领域中的竞赛成就归因则是运动员在比赛情景下个体对比赛结果成功或失败的解释,不同情境,不同项目等不同主客观因素影响着个体的归因倾向,个体的不同归因对其后续期望,情感和行为又产生着不同影响,本文拟从不同运动项目、不同个体因素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为主线探讨运动员在成就归因中的不同倾向进行评述。

2.1 国内外体育领域竞赛成就归因倾向的比较研究

(姒刚彦,1994)教授[2]在对体育运动情景下一项归因知觉的跨文化研究中,以中国和德国的被试进行归因理论维度与被试主观维度的跨文化比较,发现中德被试间存在理论构思维度与被试主观维度的差异,中国的两组被试者(体院学生和高中生)倾向于把理论设计的外部维度在归因中看做内部维度(如努力),中国被试易于把竞赛成功或者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内部、不稳定、可控制的维度上。验证了归因维度的分类受到了跨文化比较的挑战,姒刚彦教授主动涉足从文化背景的角度上设计实验进行探讨,反思了西方归因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局限性,开创了归因理论在国内跨文化研究的先河,为我国归因实证研究进行文化反思提供了理论先导。

由于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其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运动员的思维,情感以及行动在归因方式上也应有所区别,(田麦久,2006)本文借助田麦久教授对项群理论的分类方法,以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体能主导类 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技战能主导类)对竞技项目进行综合分类[3],从不同项群类别上对国内外体育运动领域中竞赛归因倾向研究进行分类述评。

2.1.1 体能主导类项目国内外运动员归因倾向 (施文忠,2014)对国内外优秀田径男子运动员的归因研究显示:在成功情境下,国内男子运动员归因倾向于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国外男子运动员归因倾向于内部、可控、稳定的因素;在失败情景中,国内男子运动员归因倾向于内部、不可控、稳定的因素,国外男子运动员归因倾向于内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施文忠,2014)对国内外优秀田径女子运动员的归因研究显示:在成功情境下,国内女子运动员归因倾向于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国外女子运动员归因倾向于外部、可控、稳定的因素;在失败情景中,国内女子运动员归因倾向于外部、不可控、不稳定的因素,国外女子运动员归因倾向于内部、可控、不稳定的因素。

2.1.2 技战能主导类项目国内外运动员归因倾向 (陈华东,2014)以质性研究对中外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竞赛成败归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归因维度上,无论在成功情景还是失败情景中,国内和国外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的基本归因均为内部的、可控制的和不稳定的归因。在归因元素上,国外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成功归因更多的归因于能力,技术因素上,竞赛失败归因于运气、发挥、心理等不稳定因素上,而中国运动员在对竞赛成功归因于心态因素。对比赛失败归因于体能、心理等因素上。(陈华东,2013)以质性研究对中外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竞赛成败归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归因维度上,无论在成功情景还是失败情景中,国内和国外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典型归因为内部的、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因素。在归因元素上国内外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在竞赛成败归因上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相似的。但也还存在一些差别。国外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成功归因更多的归因于注意力集中、战术运动得当等因素上,在失败条件下,国外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多了体力不足、丧失信心,急于求成等因素上。

以竞技能力主导因素项群的方法进行分类,得到体能主导类项群(田径项目),技战能主导类项群(网球项目)的中外运动员成就归因的比较研究,从学者陈华东和施文忠的研究中,在田径项目上,国内外优秀田径男子/女子运动员在归因倾向、归因元素上均出现不同;对于网球项目,国内外优秀网球男子/女子运动员在归因倾向上虽无差别,但在归因元素上有一定差异性,国外运动员归因元素更加多元化。认为:对于不同运动项目,亦或者不同项群,同一运动项目中外运动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归因是否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具体有何特点,无法从文献的量来进行综述,以上研究者从中外两国的文化背景差异、运动员知识储备能力、体制以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其差异性表现的缘由,却未进行深入阐释。由此,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但纵观我国体育运动领域的跨文化研究这方面的成果是薄弱的,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项目如体操、跳水、射击等项目的中外运动员归因比较研究是空白的,缺少了量的积累,便也无法进行质的比较。

2.2 国内运动员竞赛成就归因倾向研究

2.2.1 不同主观因素的成就归因研究 (1)成就动机因素。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它是职业运动员的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张力为,2007)。归因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一直以来是运动心理学研究者所“青睐”的研究热点,(田宝,1997)、(叶平,2001)等在运动员成就动机差异研究中支持“成就动机水平高的运动员比成就动机低的运动员更倾向于内部归因”这一结论,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将影响其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向富兴,2007)的研究显示归因对成就动机的影响不仅仅是对追求成功动机的影响,归因对避免失败的动机的影响更为显著。高成就动机的运动员在自我认知方面,特别是在个人的技术,才能,信心方面更为积极乐观,面对任务时勇于接受挑战,在归因倾向方面也就朝着内部这种良性归因;(2)效能期望因素。(王树明,1996)和(盛绍增,2000)的研究均表明[4]:效能期望不仅与情感反应之间存在着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关,而且与自我可控和控制点这两个维度也存在着具有显著意义的相关,研究均支持了(Weiner,1986)等的研究结果:高效能的大学生将他们的进步归因于相对稳定、自我可控的内部因素;自我效能高的被试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缺少努力,自我效能低的被试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3)焦虑因素。在体育运动领域,体育比赛是高度竞争和高度对抗的竞技运动,在比赛之前和比赛之中,运动员都承受着重大的心理压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很容易诱发焦虑心理。(刘永芳,2010)韦纳认为,不同焦虑水平的个体会对运动结果作出不同的归因解释,(田宝,1997)等通过对我国健将级女子篮球运动员归因研究表明:低焦虑水平的运动员倾向于内部归因;(叶平,2001)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不同焦虑水平的运动员表现出不同的归因倾向:低焦虑的运动员倾向于内部归因,高焦虑的运动员倾向于外部归因。究其原因,从运动焦虑来看,在体育领域里运动焦虑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不同的强度且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运动员在比赛时随着比赛情况的变化运动员个体承受着来自对手,教练以及自我期望的压力,焦虑状况各异,(张力为,2000)且发现各体育比赛的重要性与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是运动焦虑产生的根源。根据温斯顿[5]等人的研究显示:焦虑与内外控(内外源)维度有可靠的相关,内控者相比外控者更能掌控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从容参与比赛,客观认识成败因素;(4)自信心因素。体育竞赛中的自信心是在比赛时或者比赛前后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表现所持有的是否能取得成功的理念,也是优秀运动员所具有的特征之一,(王润平,1996)在大学生运动成就心理控制点与自信心关系研究中,采用简式心境状量表对大学生运动员进行了自信心的测评,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自信心水平与运动成就归因维度的态评定内外源和可控性密切相关。在成功情景下,自信心水平高的大学生被试倾向于内部、可控性归因,自信心水平低的大学生被试倾向于外部归因;(5)个性特征因素。研究者较认同“不同个性特征影响着归因的倾向”这一结论,(谭先明,1998)的研究得出国家队女子垒球运动员在归因内外源维度上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差异。(谭先明,1998)在射击运动员的归因倾向性研究中也发现运动员的归因倾向受个性特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内外源维度,个性特征的高低表现出来的归因倾向有明显的差异。从情绪稳定性和个性特质方面来看:外向性个性特征、情绪控制稳定的运动员在面对成功或者失败时归因方式倾向于内部维度,内向性个性特征、情绪不稳的运动员在面对成功或遭遇失败时归因方式倾向与外部维度。

2.2.2 不同客观因素的成败归因研究 (1)不同性别运动员。关于性别因素在归因方式的差别,不同的研究者的研究稍有差异。(武玲玲,2018)研究指出:在体育舞蹈项目中男女生归因不存在显著差异,证实了(祝蓓里,1991)的研究:男女运动员对成功的归因无性别上的差异。且(祝蓓里,1991)发现失败者的女性比男性更加归因于外部的因素,与(Anshel,1990)的研究结论一致。(莫明竹,2017)发现,在归因元素上,男女生网球运动员在能力与努力因素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在任务难度与运气方面却具有显著的差异。(叶平,2001)通过运动员对运动特质焦虑的归因研究与以上研究有一定差异,结果显示: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更倾向内部的,可控制的归因。经整理,研究者较为认同的是: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因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或其他不稳定的、外部的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导致这种原因差异有多种解释,(刘永芳,2010)韦纳认为归因方式的性别差异可能源于对成功的不同期望,男性对成功的期望值高于女性,从文化背景角度和社会学角度来看,“男儿当自强”,“男子汉”等词语可以看出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值也同样高于女生,在面对挑战时,男性的表现更为果敢、积极;(2)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不同运动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综合不同运动项目,国内运动员的归因倾向有其共性,具体表现为:在成功情景下,运动员倾向于内部,可控的归因;在失败情景下,运动员倾向于外部,可控制的归因。(谭先明,1998)在国家女子垒球运动员的归因倾向的研究证实了其中之一:运动员成功情境下倾向于内部归因,在失败情境下倾向于外部归因。(谭先明,1998)在射击运动员归因倾向的研究显示:在成功情境下,射击运动员倾向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性的归因;在失败情境下则倾向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性的归因。(田宝,1997)在我国健将级女子篮球运动员的归因倾向研究中的结论:面对胜利倾向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归因;面对失败倾向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归因。但也存在着不同结果,如(武玲玲,2018)在大学生体育舞蹈比赛中的归因倾向研究中得到:在成功情境下的归因表现为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3)不同训练年限运动员。(盛绍增,2000)运用归因维度和效能期望量表对女子篮球运动员比赛中的归因等进行相关研究得出:训练年限不同的女子篮球运动员在归因稳定性维度方面存在差异,训练时间5年以上的运动员的稳定性归因明显的高于训练年限不足5年的运动员。主力和非主力运动员在归因自我可控制性维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不论成败结果如何,主力队员都比非主力队员更多地归于自我可控性的原因。训练年限越高,运动员个体的技战术,临场经验则高,以及对运动项目本身的理解程度越深;训练年限越高的运动员,对竞赛结果原因的解释也更为理智,多样化;(4)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在归因倾向上差异性显著,(田宝,1997)对我国27名健将级(包括国际健将)女子篮球运动员归因倾向研究上得出,我国健将级女子篮球运动员面对成功或对比赛结果满意时,倾向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归因;面对失败或对比赛结果表现不满意时,倾向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归因。(莫明竹,2017)在针对不同水平运动员在成败过程当中的归因研究表明:80%的低水平运动员都是将成功的原因归为良好的心态,90%的低水平运动员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因素,70%的高水平运动员都是将成功的原因归为自身的努力与能力。这与运动员等级越高,参加比赛的次数多有一定关系,参与频率高,则经验就越丰富,面对成功或失败结果时更能成熟,理智地进行自我归因;(5)不同年龄的运动员。研究者普遍认为,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加,运动员对比赛结果的归因存在差异。(祝蓓里,1993)研究证明:15岁是青少年运动员归因倾向由内部控制点为主转向内外控制点平衡发展的年龄,(刘丽云,2005)研究证实运动员的运动成就归因存在年龄的差异,同样(窦洪茵,2008)也得出运动员15-18岁年龄段在失败情境下归因更倾向于内部,并超出了适宜水平。有趣的一点是,(张力为,2007)16-18岁年龄段青少年在成就归因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性别角色的模型作用,在归因元素方面,男性青少年将成功更多归因于努力,女性更多归因于运气。但遗憾的是,对于年龄如何影响运动员的归因倾向,现在尚无定论。

3 体育运动领域中竞赛成就归因研究现状的启示与思考

归因理论引入中国40年来,其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多彩,研究领域也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扩展至医学、教育学、经济学、体育学等重大领域中,体育领域是对归因理论进行验证,应用和发展的较为理想的“试验田”,相对于其他领域来说它为归因理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验素材和背景条件,在运动心理学领域的贡献卓越,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实证研究均是硕果累累。以下是对运动成就归因在体育领域的启示与思考:

3.1 从种属关系来说:研究成果多样,种类单一

纵观归因理论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归因理论的分析和介绍;另一类是有关归因理论的实证研究。这两类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没有脱离西方归因理论的原有模式,得出的结论也都是对西方归因理论的验证,尽管出现不一样的结论,也未再深究其原因,如本文拙略地从不同运动项目、不同个体因素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运动员综述其在运动成就归因倾向上的特点,发现受不同的主客观因素影响的运动员成就归因倾向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点。因此,从不同视角下出发展开研究,相信会更加壮大归因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也避免了研究类型的单一化,大众化。

3.2 从文化背景来说:本土化研究多,跨文化研究较少

体育运动领域的跨文化归因分析,姒刚彦教授做出了先导,主动涉足从文化背景的角度上设计实验进行探讨,反思西方归因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局限性,开创了归因理论在国内跨文化研究的先河,陈华东,施文忠等研究者也先后做了相同项目不同国家优秀运动员的竞赛归因比较研究,弥补了同项目不同国家背景下横向研究,却没有对实验结果从文化角度进行深度剖析。而后的研究者从不同文化背景进行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归因模式和特点的研究成果较少。认为在本土化研究上应多进行不同视角的探讨,正如一种文化背景下得到的结论是否同样也适用于另外的研究背景,而“拿来主义”模式下运用西方的理论和检验工具“套用”在不同文化的被试者身上来“审视”被试者的做法是否恰当,值得我们深思。

3.3 从测量工具来说:测量方式单一,因素绝对

体育领域的成就归因测量方式主要是应用韦纳的三维归因模式,归因元素也以个人能力、个人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为核心,但在体育领域中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可能对其行为的归因有不同的归因因素,正如盛绍增的论文中提到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比赛时的心境,裁判员的水平与倾向性都是影响归因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没有引入该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借鉴该运动项目合理的归因元素,仅套用单一测量工具与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会是否具有科学性与代表性值得我们考量。

3.4 从研究对象来说:大学生群体研究多,大众群体研究较少

体育领域的成就归因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运动员群体和国家队、省队等专业运动员群体进行实证研究,这样的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范围单一,研究对象集中向某种群体倾斜,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大众体育人群、特殊人群以及青少年体育后备人群的研究成果较少,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群是国家竞技体育梯队中重要的基石,并且这类群体处于个体竞技能力与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上升期,对其进行归因相关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3.5 从项目选择来说:体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研究多,技能、技心能主导类项目研究较少。

我国正处于由体育大国至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从两者的关系来看,体育大国体现的是量的多少,体育强国则体现的是质的高低。在体育领域的成就归因从运动项目的选择上看,田径、篮球、网球等体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群所属的运动项目研究成果数量较多,而对于技能主导类项群,技心能主导类项群所属的运动项目如武术(套路)、跳水、射击等运动项目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在体育领域少了相关“量”的积累,则达不到“质”飞跃,从项目选择上来说,研究项目选择上的不全面,研究数量的不足,则会阻碍了该领域的协同治理和健康全面发展,有待研究项目选择上的进一步深化、细化。

[1] Weiner B, Frieze I,Kukia A,et al.erceiving the cause of success and failure. Norris-town, NJ: General learning ress,1971.

[2] 姒刚彦.体育运动情景下的归因研究:一项归因知觉的中德跨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1994(06):79~84.

[3]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55~462.

[4] 王树明,祝蓓里.运动中的效能期望、归因和情感反应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6(06):336~339+383.

[5] 张力为.训练与竞寨中的归因问题[J].山西体育科技,1993(04):47~48.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Attribution of Competitive Achievement in Sports: Attribution Style and Attribution Elements

HU Kun, JIA B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This paper was reviewed based on the way of competition in the field of sports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and attribution elements are reviewed, aims to explore factors in different sports, different individuals an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athletes in the competition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of what characteristics, both for athlete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sult of the match,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his personal gain or loss, but also for the coaches fully grasp the athletes of the different situation attribution and attribution of elem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athletes' training work.

Sports; Attribution elements; Achievement attribution; Athribution Style; Review

G804.83

A

1007―6891(2019)04―0005―04

10.13932/j.cnki.sctykx.2019.04.02

2019-03-15

2019-04-26

猜你喜欢

归因维度运动员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