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的效果分析
2019-08-26王羽
王 羽
(辽宁省朝阳市北票市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100)
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麻药物,药效持续时间长,起效迅速,用药不良反应少[1],整体的安全性与麻醉质量相对理想,在临床应用广泛。临床上单独运用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比复合其他麻醉用药的效果相对较弱,因此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较为常见。本文回顾观察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臂丛阻滞麻醉的74例上肢手术患者,分析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用药后患者疼痛评分、镇静评分情况,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回顾观察2018年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臂丛阻滞麻醉的74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21~68岁,平均(38.59±4.25)岁;体质量43~76 kg,平均(54.29±5.30)kg;研究组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20~66岁,平均(39.07±3.27)岁;体质量45~79 kg,平均(55.88±4.29)kg;两组患者在基本的年龄、体质量、性别等信息上没有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运用罗哌卡因麻醉用药,1%罗哌卡因10 mL配伍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做混合注入;研究组运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1%罗哌卡因10 mL配伍舒芬太尼10 μg、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做混合注入。
1.3 评估观察:观察不同麻醉用药后患者疼痛评分、镇静评分情况。镇静评分运用Ramsay评分,评分为1~6分,评分越高代表镇静效果越好。疼痛评分运用VAS评分,评分越高代表疼痛越严重,评分范围为0字10分。
1.4 统计学分析:收集麻醉数据,经过SPSS17.0分析,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麻醉用药后镇静评分情况:见表1所示,在麻醉用药后镇静评分上,研究组各项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麻醉用药后镇静评分情况分)
表1 麻醉用药后镇静评分情况分)
注:两组对比,P<0.05
分组 5 min 10 min 20 min 30 min研究组 2.04±0.02 2.21±0.25 2.95±0.60 3.04±0.97对照组 1.72±0.56 1.74±0.18 2.04±0.05 2.15±0.28
2.2 用药后2 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情况:见表2所示,在用药后2 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上,研究组各项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罗哌卡因药物起效一般在5 min后开始,达到完全性的麻醉需要在10 min甚至更久[2]。舒芬太尼属于较常用的镇痛效果,在复合局麻用药中较为常见。有资料显示,舒芬太尼用量的提升会促使麻醉效果的强化,然而也会影响患者呼吸状况,一般情况下舒芬太尼5 μg和10 μg都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阻滞起效时间与阻滞麻醉时间[3],同时不会干扰呼吸状态,呼吸抑制情况相对较少,如果将药量提升到15 μg,可能会提升其用药不安全性。舒芬太尼可以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4],镇静镇痛效果明显。可以作用外周μ受体,镇痛起效速度快。也可以作用在外周神经膜,可以与机体蛋白结合后传递到脊髓背角,通过腋动脉鞘逐步的扩展到硬膜外、蛛网膜下腔,最后作用在脊髓背角神经元来达到镇痛功效。两种药物复合使用,可以有效提升镇痛作用,同时减少药物负面刺激问题,降低机体应激反应。药物通过神经鞘输入后被血液吸收,由此来达到中枢镇静功效。在更低用量情况下来发挥更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保证手术顺利展开。本研究中,在用药后2 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上,研究组各项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麻醉用药后镇静评分上,研究组各项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的药物稳定性较好,患者感受更好,对麻醉工作的认可度更高,优化治疗体验。药物稳定性相对较好,在患者群体中应用广泛,有效的减少患者个体上的差异,具有广泛借鉴性。具体用药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舒芬太尼用药的情况,对该复合用药做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为科学用药提供更多参考。
表2 用药后2 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情况,分)
表2 用药后2 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情况,分)
注:两组对比,P<0.05
分组 5 min 10 min 1 h 2 h研究组 2.85±1.08 2.04±0.66 1.23±0.47 1.09±0.36对照组 4.23±1.69 2.87±0.84 2.14±1.35 2.03±0.67
综上所述,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可以有效的提升镇痛镇静效果,麻醉效果相对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