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贝伐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2019-08-26王梅娟
王梅娟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近年来,结直肠癌患者人数每年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临床中对于结直肠癌患者的早期治疗一般采用FOLFOX6化疗进行一线治疗,但如果一线化疗无法控制住患者的病情,导致病情进展,对于这类患者目前还没有研究出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方式[1]。本文就我院的70例结直肠癌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和贝伐单抗进行二线化疗,分析治疗后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以及影像学诊断符合结直肠癌晚期的诊断标准,且患者在经过一线化疗后病情出现进展。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52.1±3.6)岁;结肠癌42例,直肠癌28例;排除严重肝脏功能不全以及精神障碍患者。
1.2 方法:静脉滴注贝伐单抗与伊立替康,贝伐单抗7.5 mg/kg,每天1次;伊立替康270 mg/m2,每天1次;同时口服卡培他滨900 mg/m2,每天2次;连续服用14 d,然后休息7 d,为1个疗程;所有的患者均需要连续治疗2个疗程以上。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观察患者在治疗后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根据国际上对肿瘤疗效的评定标准交其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四个阶段;不良反应根据毒性反应程度分为0~Ⅳ级。治疗的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疾病的控制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患者的治疗效果:所有的患者均坚持了2个疗程以上的治疗,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在7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的患者有5例,占比7.1%;部分缓解的患者有31例,占比44.3%;病情稳定的患者有20例,占比28.6%;病情进展的患者有14例,占比20%。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1.4%(36/70);疾病的控制率为80%(56/70)。
2.2 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患者在治疗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大致内容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腹泻以及手足综合征等。本次研究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见表1,在出现不良反应后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易蒙停,喹诺酮类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经过针对性的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均得到明显的好转。
3 讨 论
结直肠癌属于临床中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且病死率极高。目前对于晚期的结直肠癌患者一般采用化疗治疗,在治疗初期一般采用奥沙利铂,雷替曲塞等药物进行一线治疗,但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患者在治疗后容易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以及复发的概率高,治疗的预后较差,因此在患者一线治疗失败后研究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一直是医疗界的研究焦点。
表1 7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详情[n(%)]
目前有资料表明[2],采用伊立替康联合其他抗癌药物治疗二线晚期结直肠癌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伊立替康是一种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能够有效阻止断裂的DNA单链重新组合,从而达到阻止DNA复制的效果。伊立替康同传统的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不同,它的作用机制是将核酸转变成为一种对DNA有害的物质,从而影响患者体内的DNA拓扑异构酶Ⅰ。根据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在结肠癌,卵巢癌以及宫颈癌等癌症患者中,DNA拓扑异构酶Ⅰ的活性会明显高于正常的组织,因此采用伊立替康治疗结肠癌能够达到一定的效果;卡培他滨是一种口服的抗癌药物,能够在口服后迅速吸收,进入患者的肝脏,在肝脏内苷脱氧酶的作用下形成5-DFUR,最后由肿瘤细胞中的胸腺磷酸化酶催化形成5-FU;贝伐单抗又称为阿瓦斯汀,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机体内的血管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从而达到抗癌的效果。伊立替康单独使用疗效不明显,常常需要配合其他抗癌药物联合治疗,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和贝伐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效果及安全性,从研究结果来看,70例患者中病情的控制率为80%,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概率;在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经过针对性的治疗后均得到了明显的好转,没有死亡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采用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和贝伐单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肯定,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较轻,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较大程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