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附着基及其底栖微藻对池塘养殖仿刺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2019-08-26许翠娅
许翠娅
(1.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13;2.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厦门 361013)
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Selenka,1867)又名刺参,属寒温带种,是一种具有重要营养价值和生理功能的名贵海珍品[1]。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和养殖效益的提高,我国南方沿海利用冬、春季水温较低,适合仿刺参养殖的地理优势,从山东、辽宁等地引进仿刺参南移养殖。目前,辽宁、山东和福建形成了国内仿刺参养殖三足鼎立之势[2],其中福建省仿刺参养殖的主要模式包括池塘养殖和海区吊笼养殖[3]。在池塘养殖模式中,为了模拟仿刺参生活的天然环境,促进仿刺参的生长与存活,提高养殖产量,人们在仿刺参养殖池塘中设置了不同类型的附着基,而附着基上的底栖微藻不仅为仿刺参提供了主要食物来源,而且对于维持仿刺参养殖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关键作用[4]。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仿刺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育苗、养殖技术、生理生态及疾病防治等方面[5-12],关于仿刺参附着基的研究也有一些报道,主要集中在不同环境条件对仿刺参聚集效果的影响[13-17],对于仿刺参池塘养殖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的研究相对较少[18]。本研究对福建池塘养殖仿刺参过程中不同类型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的种类组成、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变化等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对仿刺参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成果将为仿刺参池塘养殖过程中附着基的选择及养殖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并对提高仿刺参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和养殖管理
试验池塘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竹屿镇长丰水产养殖场,选择一口无工业污染、盐度稳定的泥底池塘,池塘面积约0.335 hm2,池塘水深约0.6 m。养殖期间每日测量水温,观察水色,根据潮汐情况进行换水,每日换水量7%~10%。养殖期间不投饵,根据水色的变化适当施肥。
1.2 附着基的选择与设置
1.2.1 附着基的选择
仿刺参最适生长水温10~17℃,目前福建池塘养殖仿刺参主要在冬春季,夏季养殖其他品种。对仿刺参附着基的首选条件是:轻便、铺设拆装简便、能重复利用。基于上述因素,本试验首先选择了扇贝笼、编织袋和遮阳网作为附着基,并考虑到附着基的材料尽可能接近仿刺参生活的天然环境,因此增加了在当地取材便利的空心砖作为附着基。
1.2.2 附着基的设置
在试验池塘中共设置12个围隔网,围隔网规格约为4 m(W)×5 m(L)×1 m(H)。围隔网用网目为0.5 cm的聚乙烯网制成,4面网衣的下部埋入泥下30 cm,围隔网间距为1.5 m。扇贝笼、编织袋、遮阳网和空心砖等4种不同材料的附着基分别投放于12个围隔网内,每种附着基设3个重复,顺着水流方向进行布设。
扇贝笼的设置:扇贝笼平铺并用竹片和绳将其固定在池底,每个围隔网内分别设扇贝笼4列,每列长4 m,每列扇贝笼间隔约1 m。编织袋的设置:用竹片做成支架固定在池底,然后将编织袋覆盖在支架上方并用绳固定,每个围隔网内分别设编织袋4列,每列长4 m,每列编织袋间隔约0.8 m。遮阳网的设置:采用40~50 cm宽的遮阳网结合插入池底呈拱形的可弯曲竹片,做成波浪形网片,并压上石块加以固定,每个围隔网内分别设遮阳网4列,每列长4 m,每列遮阳网间隔约0.8 m。空心砖的设置:空心砖的规格约为40 cm×20 cm×20 cm,每个围隔网内分别设水泥空心砖10个×5个,空心砖之间的间隔约为1个空心砖的长(宽)度。
1.3 仿刺参苗种选择及放养密度
仿刺参苗种来自辽宁大连瓦房店,为当年培育的健康仿刺参苗,放养前先在室内水泥池适应性暂养1~2 d。仿刺参苗种规格为(1.8±0.4)g·ind.-1,投放密度约为12 ind.·m-2。
1.4 采样和分析方法
1.4.1 底栖微藻的采样和分析
本试验所采集和鉴定的底栖微藻为小型或微型底栖藻类。每次随机从各围隔网内采集2组底栖微藻样品,其中1组用于底栖微藻的种类鉴定和计数,另1组样品用于测定底栖微藻的生物量。
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对扇贝笼、遮阳网、编织袋和空心砖等4种不同类型的附着基上附着的底栖微藻进行分析鉴定,每月中旬采样1次,每份样品采样面积约为10 cm×10 cm。采集时,剪取(扇贝笼、遮阳网和编织袋)或洗刷(空心砖)不同类型的附着基,用过滤海水将附着基上的附着物洗刷下来,然后将样品全部转移至1 L的广口塑料瓶中,采用终浓度为5%(V∶V)的中性甲醛溶液进行固定。样品带回实验室,首先测量样品体积,然后摇匀,在Leica DM4500B生物显微镜下进行鉴定和计数,最后换算成单位面积上底栖微藻的个数。
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的生物量采用叶绿素a含量来表示,叶绿素a的测定方法:称取100 mg干重底栖微藻样品(用玻璃器皿严格冻干,避光),加入0.7 mL DMF(N,N-二甲基酰甲酰胺),黑暗中放置1 h,20 000 ×g离心5 min(1 412 rpm),测定665 nm处的吸光度,标记值为En。在提取液中取0.5 mL加入15 μL(5 mol·L-1)HCl,测定665 nm处的吸光度,标记值为Ea,计算公式:Chl-a(g·L-1)=2.3·(En-Ea)/72.114,最后换算成单位面积附着基上叶绿素a含量[19]。
1.4.2 仿刺参生长情况测定
由于仿刺参为底栖生物,捉捕过程会造成池塘底泥搅动,影响其生长。为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因此本试验仅在试验结束时对不同附着基上的仿刺参进行一次生长测定。体重测定值为活体吐水后的体重,测定指标包括:成活率(Sr)、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计算公式如下:
(1)
(2)
(3)
(4)
式中,Nf:试验结束时每个围隔网内仿刺参数量,Ni:试验开始时每个围隔网内仿刺参数量;Wf:试验结束时仿刺参平均体重(g),Tw:试验结束时每个围隔网内仿刺参总重(g);Wi:试验开始时仿刺参平均体重(g),t:试验持续时间(d)。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底栖微藻的种类组成
本试验采集样品6次,共72份,鉴定底栖微藻3门20属49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等),其中以硅藻门的种类占绝对优势,共18属47种,占总种数的95.92%;蓝藻门和甲藻门各1属1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04%。底栖微藻中在数量上的优势种包括盔状舟形藻(Naviculacorymbosa)、柔软舟形藻(N.mollis)、新月细柱藻(Cylindrothecaclosterium)、帕维舟形藻(Naviculapavillardi)、翼茧形藻(Amphiproraalata)、纤细菱形藻(Nitzschiasubtilis)、弯菱形藻(N.sigma)、洛氏菱形藻(N.lorenziana)、狭窄双眉藻(Amphoraangusta)、尤氏直链藻(Melosirajuergensi)、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paradoxa)、原甲藻(Prorocentrumsp.)等。
2.2 底栖微藻细胞密度的变化
试验期间,4种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细胞密度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从11月至1月底栖微藻附着情况良好,细胞密度呈上升趋势,2月细胞密度显著下跌至试验期间的低谷,3月至4月细胞密度又逐渐上升。不同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细胞密度的低谷都出现在2月,最高峰出现的时间有所差异,其中扇贝笼和空心砖上底栖微藻细胞密度的最高峰出现在4月,编织袋和遮阳网则为1月。11月首次调查时(距试验池塘开始进水、肥水约25 d),空心砖上底栖微藻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其他3种附着基,随后扇贝笼上底栖微藻的细胞密度基本占据了首位。试验期间,扇贝笼、编织袋、遮阳网和空心砖上底栖微藻细胞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0.9×104(2.69×104~79.3×104cells·cm-2)、11.2×104(2.75×104~26.4×104cells·cm-2)、22.3×104(2.30×104~43.6×104cells·cm-2)和22.4×104cells·cm-2(2.17×104~45.7×104cells·cm-2)(图1)。从底栖微藻的附着密度来比较,扇贝笼>空心砖>遮阳网>编织袋,其中空心砖和遮阳网上底栖微藻细胞密度十分接近。经检验,扇贝笼和遮阳网上底栖微藻的细胞密度均极显著高于编织袋(P<0.01),而其余各组附着基之间差异不显著。
2.3 底栖微藻生物量的变化
试验期间,4种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生物量的变化基本呈上升—下降—上升的波浪状变化趋势。在试验的前半程,扇贝笼和空心砖上底栖微藻附着情况良好,底栖微藻生物量逐渐上升,生物量的高值出现在1月,而编织袋和遮阳网在试验初期底栖微藻生物量相对较低;2—3月,4种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生物量均明显下降,4月又明显上升,其中编织袋和遮阳网上底栖微藻生物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4月。试验期间,扇贝笼、编织袋、遮阳网和空心砖上底栖微藻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46(1.19 ~6.45 μg·cm-2)、2.46(1.08 ~4.67 μg·cm-2)、2.77 (1.09 ~6.13 μg·cm-2)和3.82 μg·cm-2(1.98~ 6.74 μg·cm-2)(图2)。从底栖微藻生物量方面来比较,空心砖>扇贝笼>遮阳网>编织袋。经检验,空心砖上底栖微藻生物量显著高于编织袋(P<0.05),其余各组附着基之间差异不显著。
注:同一采样日期中具有相同上标的数据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下图同此。
Notes:Values in the same date having the same superscript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The same as below.
2.4 不同附着基上仿刺参的生长和存活情况
经过154 d养殖后,不同附着基上仿刺参的成活率(Sr)、平均日增重率(Mdwg)、特定生长率(SGR)、最终平均个体重(Wf)和产量(Yield)如表1所示。
表1 试验期间仿刺参的生长和存活情况
注:以上数据为3个试验网箱内数据的(平均值±SD),具有相同上标的同一列中的数据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Notes:Datas were (means ± SD) of three replicate cages.Values in the same row having the same superscript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从表1中可以看出,4种附着基上仿刺参的平均成活率在25.8%~66.5%之间,其中空心砖附着基上仿刺参的成活率最高(66.5%),其次为扇贝笼(48.7%),编织袋和遮阳网上仿刺参的成活率较低,分别为31.6%和25.8%。经检验,空心砖上仿刺参的成活率极显著高于编织袋和遮阳网(P<0.01),扇贝笼上仿刺参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遮阳网(P<0.05),其余各组附着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扇贝笼、编织袋、遮阳网和空心砖上仿刺参稚参的最终平均个体重分别为27.4、26.2、29.3和21.1 g,不同附着基上仿刺参的平均日增重率在0.126 ~ 0.179 g·d-1之间,特定生长率在1.66 ~ 1.82 %·d-1之间。4种附着基上仿刺参的最终平均个体重、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排列顺序为遮阳网>扇贝笼>编织袋>空心砖。经检验,扇贝笼上仿刺参的最终平均个体重和日增重率极显著高于空心砖(P<0.01),其余各组附着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种附着基之间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
空心砖上仿刺参产量最高(192.8 g·m-2),其次为扇贝笼(169.8 g·m-2),编织袋和遮阳网上仿刺参产量很接近,分别为97.3和95.3 g·m-2。经检验,空心砖上仿刺参产量极显著高于编织袋和遮阳网(P<0.01),扇贝笼上仿刺参产量极显著高于遮阳网(P<0.01)、显著高于编织袋(P<0.05),其余各组附着基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试验结果表明,附着基类型对仿刺参稚参成活率影响显著,空心砖附着基上仿刺参的生长虽然比较慢,但成活率明显高于其他附着基,所以其产量最高;扇贝笼附着基上仿刺参的成活率和产量仅次于空心砖。由于空心砖附着基上仿刺参生长较慢,试验的最终个体重较小(其他3种附着基较接近),因此需要比扇贝笼附着基更长的养殖周期才能达到商品规格。
3 讨论
3.1 影响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细胞密度与生物量分布的原因分析
4种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基本上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波浪状变化趋势,其中2月底栖微藻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均出现明显下降,其原因应该与试验池内浒苔的生长繁殖密切相关。据现场观察,1月中旬开始,试验池内有大量浒苔生长,水体变清,尽管对浒苔采取了打捞、干露等措施,浒苔的生长仍难以控制,至2月中旬采样时,4种附着基上的底栖微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现象,导致底栖微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急剧减少。直至4月,随着水温的显著升高,浒苔数量明显减少(4月13日采样时水温为25.8℃,而浒苔生长的最适宜温度为15~25℃),此时附着基上底栖微藻又得以迅速繁殖。相关研究表明,浒苔与底栖微藻同为附着性藻类,在生存空间、营养盐等方面存在竞争,大型海藻与海洋微藻同处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地位,大型海藻在竞争中可获得更多的光照和营养盐,从而限制了其他藻类的繁殖和生长[20];当光照和营养盐充足时,大型海藻还能够向环境中释放相生相克类化合物,对微藻产生明显的生化抑制效应[21-22]。因此在浒苔生长旺盛的冬季(2月),浒苔与底栖微藻在生存空间、营养盐等方面的竞争以及浒苔对微藻的克生效应,导致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密度和生物量急剧下降。
试验期间不同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细胞密度平均值的排列顺序为扇贝笼>空心砖>遮阳网>编织袋,生物量平均值的排列顺序为空心砖>扇贝笼>遮阳网>编织袋。底栖微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排列顺序有差异,主要原因是底栖微藻种类组成的细胞大小差异造成的。据实际测量,检测样品中舟形藻(Naviculaspp.)细胞长度范围大多在10~60 μm之间,宽度大多在3~8 μm之间;新月细柱藻细胞长约40 μm,宽约2.5 μm;翼茧形藻种内细胞大小差异较大,长约20~100 μm,宽约20~50 μm;弯菱形藻长约110~150 μm,宽约5~10 μm;奇异棍形藻长约80~130 μm,宽约3.5~9.0 μm。可以看出,底栖微藻优势种的种间细胞大小差异显著。本试验中,空心砖上底栖微藻中个体较大的种类(如翼茧形藻)出现的比例大于其他3种附着基,因此虽然在细胞密度上空心砖所附着的底栖微藻低于扇贝笼,但在生物量上高于其他各组。较大型底栖硅藻的出现,能够使底栖微藻的生物量明显增加,为仿刺参生长提供良好的饵料生物。底栖微藻细胞密度与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同样是底栖微藻种类组成的变化导致,当个体较大的种类所占比例较高时,有可能出现细胞密度下降而生物量上升的情况,反之亦然。
3.2 不同附着基之间底栖微藻生物量和种类组成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在试验的前半程(11月至1月),空心砖和扇贝笼上底栖微藻附着情况明显好于编织袋和遮阳网,空心砖、扇贝笼、遮阳网和编织袋上底栖微藻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4.75、4.71、2.60和1.86 μg·cm-2。不同附着基上底栖微藻附着情况存在差异的原因应该与附着基的材质有一定关系。本试验底栖微藻以硅藻占绝对优势,悬浮状态的底栖硅藻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通过重力或者水流等被动作用到达附着基表面。固相表面的物理性质,包括粗糙度、微观拓扑结构和润滑性等,都会影响硅藻细胞的附着,与大部分的污损生物相同,硅藻细胞相对容易附着在较为粗糙的物体表面[23-24]。4种附着基中空心砖表面最为粗糙,这应该是它在试验初期底栖硅藻附着最快、生物量最大的原因之一。
在浒苔生长旺盛的2月至3月,空心砖、扇贝笼、遮阳网和编织袋上底栖微藻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57、1.30、1.35和2.27 μg·cm-2,扇贝笼和遮阳网上底栖微藻生物量明显低于空心砖和编织袋。据现场观察,试验池中浒苔最先从附着基上开始生长和蔓延,浒苔在有孔的扇贝笼和遮阳网上附着的情况较严重,在无孔的编织袋和空心砖上附着相对较少。浒苔在附着基上大量繁殖影响了底栖微藻的附着,造成底栖微藻出现脱落现象,因此在2月至3月不同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生物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在浒苔附着较严重的扇贝笼和遮阳网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生物量的下降尤为明显。
4种附着基中,空心砖上底栖微藻中个体较大的种类出现比例略大于其他3种附着基,这应该与附着基表面的粗糙度以及不同种类硅藻的附着能力不同有关。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硅藻在同一表面的附着能力不同,例如新月细柱藻的附着能力一般,咖啡型双眉藻的附着能力较强[25];翼茧形藻、弯菱形藻等个体较大的种类可能因为附着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在扇贝笼、遮阳网、编织袋等表面材质较光滑的附着基表面附着,在表面较粗糙的空心砖上更容易附着,而舟形藻、双眉藻等小型硅藻,因为附着能力较强,比个体较大的种类更容易在扇贝笼、遮阳网、编织袋等表面材质较光滑的附着基表面附着。
3.3 仿刺参稚参的生长、存活与底栖微藻的关系
本试验投放的仿刺参苗种规格为(1.8±0.4)g·ind.-1,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的个体大小已不会对其摄食造成影响,因此试验过程中不同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种类组成的差异基本上不会对仿刺参的生长和存活造成影响,底栖微藻对仿刺参生长和存活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其细胞密度和生物量的大小,而生物量与细胞密度相比更能准确反映其初级生产力水平。本试验结果表明,仿刺参的生长与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的生物量密切相关,空心砖上仿刺参的产量最高,养殖效果最好,而其附着的底栖微藻生物量也位居首位;底栖微藻生物量仅次于空心砖,位列第二位的扇贝笼附着基,其仿刺参养殖成活率和产量也均排在第二位;而养殖效果较差的编织袋和遮阳网,其附着的底栖微藻生物量也较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附着基上底栖微藻生物量与仿刺参稚参的成活率呈显著正相关,r=0.932(n=4,P<0.05);底栖微藻生物量与仿刺参的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74(n=4,P<0.01)。底栖微藻生物量与仿刺参最终个体均重、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之间相关性不显著,r值分别为-0.646、-0.634和-0.426。
从底栖微藻附着的速度来看,在试验的前半程,空心砖和扇贝笼上底栖微藻的附着情况明显好于编织袋和遮阳网,底栖微藻在试验初期的快速附着和大量繁殖能够为仿刺参生长提供丰富的饵料,对仿刺参的生长与存活是十分有利的,空心砖和扇贝笼上仿刺参的较高成活率应该与此密切相关。
3.4 仿刺参稚参的生长、存活与附着基的关系
在自然海区,仿刺参多栖息于潮间带下的岩礁、珊瑚礁或乱石与泥滩结合部等隐蔽处,喜欢弱光,有昼伏夜出的习性[26]。因此附着基应根据仿刺参的生态习性进行设置,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养殖效果。从附着基的材质和形状来比较,本试验所选择的4种附着基中,空心砖的材质最接近岩礁等仿刺参天然栖息地,空心砖的孔类似于自然环境中的多孔洞穴,能起到遮光、遮阴的作用;扇贝笼在池塘底横放后,有圆柱形的空间,笼底和池塘底会形成夹角,也有利于仿刺参的躲藏。而编织袋和遮阳网在形状上不能形成多孔洞穴结构,不利于仿刺参的躲藏。管敏等[15]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附着基诱集仿刺参的效果为大多棱瓦>石块>三孔砖>小多棱瓦>U形瓦>涡流式异形瓦>三角瓦>网笼附着基>遮阳网>竹制附着基,其中三孔砖、网笼附着基和遮阳网大致可对应本试验的空心砖、扇贝笼和遮阳网,因此从附着基对仿刺参的诱集效果来看,空心砖>扇贝笼>遮阳网。
研究表明,仿刺参倾向于选择与保护色相接近颜色的附着物作为其栖息地,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其重要的生态学特性之一,是其种群在长期的进化适应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17]。仿刺参体色与附着基的优势色彩保持一致,可以起到保护色的作用,避免被捕食[17]。张辉等[17]的研究表明:仿刺参在黑暗和自然光照条件下,同种颜色附着基的平均聚集率(MAR)无显著差异(P>0.05);在相同光照条件下,黑色和灰色附着基的MAR明显优于其他颜色的附着基,与蓝色、黄色及不放置附着基的MAR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颜色附着基的MAR由大到小排列为黑色>灰色>红色>绿色>白色>蓝色>黄色。本试验中,黑色的遮阳网和灰色的空心砖从理论上应该集参效果最好,绿色的扇贝笼集参效果次之,而本试验采用的编织袋颜色不一,多为白色和黄色,集参效果较差。实际情况中除遮阳网附着基上仿刺参养殖效果较差外,其他颜色附着基与张辉等[1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从附着基的材质、形状和颜色综合分析,本试验选择的4种附着基中以空心砖最适合仿刺参的生长,扇贝笼次之,遮阳网和编织袋最差。遮阳网和编织袋在形状上差别不大,从附着基的颜色和材质来分析,黑色的遮阳网透气性较好、水交换较通畅,附着的底栖微藻生物量也大于编织袋,遮阳网比编织袋应该更有利于仿刺参的附着。但是本试验结果表明,4种附着基中以遮阳网上仿刺参的成活率和产量最低,分别为25.8%和95.3 g·m-2,这可能与遮阳网的设置方式有关,遮阳网结合插入池底呈拱形的弯曲竹片,做成波浪形,并压上石块加以固定,由于遮阳网的材质较柔软,随着养殖进程的推进,泥沙质池塘底经海水浸泡后底质变软,遮阳网就会部分沉入泥底,影响仿刺参的附着和摄食。另外,管敏等[15]的研究结果表明,仿刺参白天倾向于在附着基内部栖息,而夜间倾向于在附着基外部栖息,不论白天还是夜间(光照强度在0~358 lux范围内),附着基下方的平均聚集率极显著高于附着基上方的平均聚集率(P<0.01)。本试验设置的遮阳网附着基材质柔软,不利于仿刺参附着在其下方,由于为网状结构,遮阴效果也不如编织袋。因此在本试验4种附着基的对比中,遮阳网附着基上仿刺参的成活率和产量最低。
3.5 池塘养殖仿刺参稚参附着基的选择
从试验情况分析,空心砖附着基上底栖微藻附着快、生物量大,仿刺参的生长情况良好,水体交换良好,但是附着基的成本较高,且空心砖相对较重,不便移动,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其在软泥底池塘可能会出现淤陷现象,不利于清污。扇贝笼附着基上底栖微藻附着快、生物量大,仿刺参的生长情况较好,水体交换良好,附着基的成本低且轻便,在软泥底池塘不易淤陷,有利于清污和转为其他养殖品种。编织袋和遮阳网附着基的优点是附着基的成本低、轻便,但是附着基上底栖微藻附着较慢、生物量较小,仿刺参的生长情况差。
综合考虑,空心砖和扇贝笼是良好的2种仿刺参稚参养殖附着基。如果养殖池塘底质较硬,资金充足,养殖期较长,建议优先选用空心砖附着基,清污可采用高压水枪冲洗的方法;如果养殖池塘底质较软,资金不充足,随着季节转换池塘要转为其他品种养殖,则建议选择轻便型的扇贝笼附着基,可降低养殖成本,减少劳动强度。但轻便型的扇贝笼附着基养殖仿刺参效果与重量型的空心砖附着基养殖效果相比是有差异的,因此养殖业者可根据以上因素综合考虑予以选择[27]。如果要使用编织袋和遮阳网附着基,建议在形状等设置方式上加以改进,可以做成与扇贝笼类似的网笼形状,有利于仿刺参的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