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硬汉巧手雕顽石蜚声中外传百年

2019-08-26

北广人物 2019年31期
关键词:五华石室采石场

由于五华石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有不少人靠打石为生,石匠众多。仅在叶湖村,过去一百多户人家几乎都以打石为业,作品远销国外。鼎盛时期,五华石雕建筑行的从业人口逾10 万,五华硬汉走南闯北,将手中无情的顽石,变为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

五华石雕至今已有460 多年的历史,石匠技艺精湛,作品蜚声中外,凝聚了五华从古到今石匠大师的心血和卓越的智慧。2007 年,五华石雕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百年积淀五华石匠手工凿出两米深地下“石宫殿”

驱车前往横陂镇叶湖村,来到村委会,听当地居民讲述叶湖村“奇观”——明朝时期的地下采石场,被誉为地下“石宫殿”。

“这是我们祖辈留下的,400 多年历史。”“这下面就是以前的采石场,只有熟悉地形的村民才敢进去,年代久远,很多洞口都被堵住了。”

让人越听越玄乎的采石场,笔者一行人带着好奇心,头戴安全帽跟随村民前去探看。

下午4 时,在李茂声和几名村民的带领下,笔者一行来到离村子约两公里的地下采石场腹地,在一个离地面约1.5 米深的大坑边,有一个约4 平方米大的洞口。李茂声告诉笔者,这便是地下采石场的入口。

“地下采石场自从25 年前停止作业后,许多洞口坍塌被堵,很少有人再进去过,至今荒废多年。”李茂声说。

村民们在前头开路,拨开洞口的杂草和蜘蛛网,在手电筒的照射下,笔者一行人一步步走进地下采石场。翻越过洞口的泥土,突然眼前一亮,呈现出2 米多高、足有篮球场大的石室大厅,四周每隔一个地方便屹立着一根4人才能合抱的石柱。

木棉花以8.0 g/kg·BW剂量灌胃给予小鼠,实验动物饮食及活动正常,未见任何中毒症状和死亡实验结束后,对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肉眼观察各脏器未见异常,表明木棉花粉雌雄性小鼠经口最大耐受剂量(MTD)均大于8.0 g/kg·BW。

“知道为什么这个地下采石场这么多年都不倒吗?就是因为这些石柱,很好地稳固了整个采石场。”李茂声指了指石柱说道。

继续沿石室大厅走,只见排列着数条深不见头的通道可供胶轮车通行,地面十分平整,还有车轮痕迹,在灯光照射下,隐约可以看到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小石室。

五华石匠的手艺有多精湛,从这个采石场便能窥知一二。

《五华县志》记载,这个地下采石场方圆2公里,从未用炸药爆破,石室都是开采面,长2至4 米的石条都是石工们在油灯下,一块块用手工、钢钎从地下石场中整条采下来,再运到地面。通过数百年开采,如今的地下采石场像一座地下“石宫殿”,里面有多个这样的石室大厅、数不清的开采面和四通八达的通道,可以一直通到数公里外的琴江河边。

据介绍,当年从这里开采的石头被石匠们做成了各式各样的石雕作品,在尾龙码头装货起运,通过琴江河运往梅县、大埔、汕头、潮州等,甚至漂洋过海到南洋一带。

如今,琴江河改道、尾龙码头消失,留下了令人称奇的地下采石场,见证了过去一代五华石匠的辉煌历史。

文化内涵石匠敢闯敢拼孕育出“硬打硬”五华人精神

从地下采石场回村委会的路上,李茂声介绍道,在二十几年前,只要进村就能听到“叮叮当当”的敲石声,“但现在很少人打石头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年轻一代的人也不太愿意学习,这体力活太苦了。”李茂声语气突然放慢。渐渐地,老一辈的石匠退休了,村里很难能再见到打石头、做雕刻的画面。对于叶湖村乃至整个五华县来说,祖祖辈辈的石匠兢兢业业,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作品,更带来了一种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环境孕育一方文化。

悠久的石雕历史,锻造出五华人坚毅如石、沉稳如山的人格,孕育出“硬打硬”的五华人精神,形成五华文化的独特内涵。

“大家都知道‘硬打硬’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它和我们的石雕历史密不可分。五华阿哥闯天下就是从打石头开始的,再坚固的石头都能拿下,做成精美艺术品。”李茂声说,叶湖村村民无论从事哪种行业,都特别能吃苦,石匠的精神得以很好的传承。

纵观整个五华的石雕历史,名师巧匠辈出,他们穿州过府,赴香港、过南洋,依靠打石技艺谋生。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城镇、乡村都有五华石匠开设的石铺,五华的华侨60%都是石匠出身。

新中国成立后,五华石匠组成团队走南闯北,上北京、赴省城,到江西、福建、湖南、云南,甚至走出国门,在各地建设中大显身手,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石建筑工程和精品,在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

据客籍香港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在《香港早期之打石史迹及其与香港建设之关系》记载:“综观港九之伟大建筑……客家石工石匠,遂得尽其劳力,发挥其在香港建筑之功能。”文中所指的客家石工石匠大部分为五华人。

香港初建时期,凿山开道,兴筑海堤,需要大量石匠。当时,广东石匠分肇庆派和嘉应州派,肇庆派以善雕端砚和碑碣闻名,嘉应州派以善打花岗石柱著称。史料记载,来港石匠以嘉应州五华人居多,百年以来,不下数万人。

在为香港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不少五华石匠也成为在香港名噪一时的建筑巨商,“亚洲球王”李惠堂的父亲李浩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走进李惠堂故居,“联庆楼”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百年的岁月沧桑,即便它容颜老去,但高大挺拔的英姿依然屹立不倒。

这座高大的府邸是李浩如一手建造的。起初,李浩如家境贫寒,五华锡坑一带盛产花岗岩,他便跟随师父打石,因聪明勤奋学有所成。此时恰逢香港开埠,1873 年他赴港谋生后,从事建筑业,由打石而致富,自组“联生营造公司”,承办港埠各大建筑工程及粤汉铁路(英德至曲江路段),技艺超群的李浩如被粤港两地同行称为“石行伟人”“石状元”,上世纪20 年代曾任广东省石业会馆和香港石业会馆会长。

李浩如虽然常年在香港定居,但是客家人叶落归根及在家乡建屋光宗耀祖的观念还是深入骨髓。清光绪十八年(1892),李浩如回家乡五华建造一座大屋,取名为“联庆楼”,供整个家族居住。

猜你喜欢

五华石室采石场
采石场大变身
Dyeing a “Blue Lagoon”black
五华狮雄山遗址的考古收获及其性质——与《五华狮雄山》考古报告作者的商榷
忆孔明
五华红木文化产业园开业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
日本列岛封土石室墓的展开与连云港石室墓
我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封土石室墓
某采石场职业病危害评价探讨
Kinetics of Reactive Extraction of Nd from Nd2O3 with TBP-HNO3Complex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