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9-08-24朱能能万红莲张静李佩
朱能能 万红莲 张静 李佩
摘 要: 本文采用实地调查等方法,探究渭滨区人口增长的现状及生育意愿,评价调查过程及结论,总结社会调查实施策略:组建地理兴趣小组、开发乡土课程资源、重视过程和方法教学、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为地理教师组织实施社会调查提供参考。
关键词: 社会调查 地理教学 人口调查
地理调查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地理调查的方法,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1]。注重社会调查,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方法[2],有利于改善中学教学知行分离的现状;社会调查是地理第二课堂的常用类型,是教师进行方法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赵静[3]分析了社会调查在人文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一般程序:确定选题、调查准备、实地调查和总结汇报,给予中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有益启示。
人口是人地关系中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经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及生活体验,高一学生对人口现状有了初步认识,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具备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通过本次实地调查,了解区域自然、人文社会特征,描述区域人口现状及问题(区域认知);经过选题、制订调查计划、实施调研、分析总结等环节,掌握社会实践调查的基本步骤,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理解当地人口增长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为落实“二孩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运用地理观点和理论解释成因,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国家生育政策的理解,认识人口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人地协调观)。
一、调查主题
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中国大陆新出生人口1523万,比2017年下降了200万,出生率仅为10.94‰,是1949年以来的最低值[4]。为何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新出生人口低于预期出生人口?认识低生育率背后的人口、社会现状,对于高中生而言,需要进一步探究。
高一学生进入第二学期,学习“人口增长”这一节内容后,认识到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国家的人口政策、生育观念等,对人口增长有初步了解,但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为深入了解当地人口现状,理解国家人口政策转变的原因,以渭滨区高一某班学生为例,在周末进行为期一天的实地人口调研。
二、调查内容
1.了解渭滨区的人口增长及年龄结构。
宝鸡市渭滨区共有44.5万人,辖三镇五个街道办事处(神农镇、高家镇、石鼓镇、经二路街道、桥南街道、清姜街道、姜谭街道、金陵街道),104个行政村、56个社区[5]。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当地近10年人口数据,包括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绘制当地人口变化图和年龄结构图。
2.分析影响渭滨区民众生育意愿的因素。
设计一份合理的调查问卷调查生育意愿,在社区、车站及其他人流量大的场所调查育龄夫妇的生育意愿,并整理分析收集的数据,得出影响该地居民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联系所学知识,探讨该因素是如何作用于生育意愿的。
3.结合所学,对落实“二孩政策”提出合理建议。
老龄化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结合实践调查经历和所学知识,归纳“高龄少子”人口现象产生的影响,结合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为落实人口新政提出合理建议。
三、调查实施及评价
根据实践调查的特点及任务,将本次活动分为制订调查计划、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分析总结四个环节,并评价学生调查,划分社会调查表现水平。
1.制订调查计划。
(1)调查内容
了解渭滨区某镇的人口现状和影响该地居民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
(2)调查方法
①实地调查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进入乡镇、村委基层,收集數据人口。
②问卷调查法:在社区等人流集中的区域发放问卷,了解影响该地居民生育意愿及主要原因。
③访谈法:和居民进行交谈,听取居民对人口新政的态度及建议,并结合所学,对落实二孩生育政策提出意见。
(3)调查过程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首先地理教师说明本次实践调查的任务,动员全体学生参与调查;按照每乡镇1小组的原则和“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法进行分组,将全班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四到五名学生,推定小组负责人;最后要求各组提前制作调查计划、调查问卷、访谈提纲、活动记录表。活动记录表(样表)如表1所示。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各小组成员在当地派出所、计划生育办公室、公告栏收集调查区域相关人口数据;在社区和人流量较大的车站、街道、学校周边发放居民生育意愿问卷,进行访谈;回收发放的问卷,评价有效问卷是否达到调查要求。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将成果同其他小组分享和交流。
(4)调查预期成果
①调查问卷回收及访谈汇总表
②调查活动记录表
③人口变化图及年龄结构图
④落实二孩生育意愿的建议
2.设计调查问卷。
第一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是否有子女、户口属性、从事职业、文化程度等。
第二部分:生育意愿调查,包括意愿养育孩子数、二孩政策对家庭的影响、最理想的孩子数及孩子性别、(是/否)生育二孩及原因,对二孩政策的态度及建议。
3.调查实施。
学生根据制订的调查计划,实地调查、发放问卷、和居民访谈,搜集调查信息。
4.分析总结。
(1)整理资料
整理搜集到的人口数据,制作成图表;利用Excel整理搜集的数据,统计调查对象的个人信息、生育意愿及对生育政策的建议。
(2)分析问题
分析人口变化图,说明该地“高龄少子化”的人口问题,并对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进行探究。
分析居民生育意愿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总结归纳出该地生育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
(3)提出建议
结合实际调查和所学知识,提出落实人口新政的可行建议。如针对全职夫妇,可以興建社区托儿所,解决父母照料难题。
(4)分享交流
每组选派一名成员,汇报本组的调查结论,小组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5.调查评价。
为保证本次社会调查活动顺利实施,提高学生参与调查的积极性,借助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评价(结合调查成果,一起放入学生成长档案袋),社会调查评价表如表2所示。
6.表现总评。
通过观察学生实地调查、结合各小组的自评互评表和调查记录表,对学生的整个调查过程给予总体评价,将学生实践调查水平划分为四个层次,如表3所示,并对此次社会调查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
四、结语
地理教师必须增强意识,树立“教学做”合一的观念,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及课堂和实践两种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施中善于观察、反思和总结,注意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社会调查效率。
1.组建地理兴趣小组。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加重,开展社会调查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显得尤其重要。通过组建班级地理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调查活动,如区域土地利用调查、人口流动调查等,逐步激发全班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积极进行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
地理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本地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按照课程开发相关要求,建设校外实践调查基地,学生就近参与社会调查活动,省时省事省力,避免与高中教学任务发生冲突,培养家国情怀和地理实践力。
3.重视过程和方法教学。
地理课程目标从“双基”转变为“三维目标”,突出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在新的课程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更需要过程和方法的参与。在调查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过程和方法教学,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践行“对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学策略。
4.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地理课程的要求,以往的评价方式单一,既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容易使评价陷入“唯分数论”的怪圈,给教师、学生、学校带来压力。为实现社会调查的教学目标,应借助表现性的评价方法,尊重发展差异,观察调查过程,结合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对学生的社会调查做出科学的评价,并改进后期的社会调查。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3]赵静.浅谈社会调查在人文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12(11):60-61.
[4]李希如.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EB/OL]. http://www.stats. gov.cn,2019.1.23.
[5]渭滨区政府.渭滨概况[EB/OL]. www.weibin.gov.cn,2018.8.4.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SGH 14676)、宝鸡文理学院重点教学改革项目(JGZD15017)的研究成果;受到宝鸡文理学院自然地理学陕西省重点学科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