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培养

2019-08-24许香香

文教资料 2019年16期

许香香

摘    要: 打击乐的教学对象已经越来越向低龄化、幼儿化发展,给幼儿打击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打击乐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创造能力是当今社会甄别人才时特别注重的能力。打击乐活动能使幼儿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幼儿打击乐教学的意义,结合教学案例分析阐述了如何培养幼儿的打击乐演奏能力。

关键词: 幼儿打击乐    演奏能力    音乐感知

一、幼儿打击乐教学的意义

幼儿音乐教育包含歌唱、律动、打击乐演奏和音乐欣赏。理想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大脑发展,提高机体运动能力,维护和增进儿童身心健康[1]。打击乐演奏活动除了可以促进幼儿的大脑神经发育及动作能力、语言感知能力、肢体表现能力的发展等外,还可以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模仿力、记忆力、创造力等。开展幼儿打击乐教学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

“开展整体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可以发展学前儿童演奏乐器的兴趣,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乐器演奏活动中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可以使儿童有机会参与表演较长、较大、较复杂的音乐作品,从而提高他们对这些音乐作品的熟悉和喜爱程度。扩展他们的音乐语汇,提高他们的音乐理解能力。而这些作品往往是学前儿童无法用歌唱的方式表现的,也无法用单纯倾听的方法享受的”[2]。由此可见,在幼儿园开展打击乐教学活动十分必要。

目前无锡幼教市场上比较受幼儿园教师欢迎的打击乐教材是我国台湾地区潘俞安老师主编的奥尔夫系列教材。这套教材每一课都能用到一种或者两种或者更多种的打击乐器,从小班到大班,乐器的种类越来越多,操作乐器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教材涉及歌谣、律动及音乐欣赏,在完成这些学习内容的时候可以将打击乐器运用其中。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小班到大班),我们面对三十个孩子开展了打击乐教学实践,对幼儿打击乐演奏能力的培养进行了跟踪调查。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打击乐演奏能力

理想的打击乐演奏活动是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艺术的表达能力,提高幼儿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积极独立的个性品质。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打击乐演奏能力?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注重幼儿的乐器操作能力练习

1.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的选择,首先要考虑乐器的音色、演奏方法是否是幼儿能够掌握的,其次要考虑乐器的形状、大小、重量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次要考虑演奏方法是否适合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幼儿园里经常见到的打击乐器有铃鼓、碰铃、三角铁、单响桶、双响桶、木鱼、大鼓、沙球、圆弧响板、蛙鸣筒、木琴等。每一种乐器都有演奏方法,应培养孩子掌握不同乐器的演奏方法。

小班孩子可以教他们用响板、碰铃、沙球等简单一点的乐器,中班孩子可以选择铃鼓、刮胡等稍有难度的乐器,大班孩子可以选择木琴、双响筒、三角铁等更复杂一点的乐器。教授乐器的一个准则是从易到难,逐步练习。由单纯的拍、敲等技能慢慢过渡到刮、弹这些需要肢体合作更灵敏的动作。换言之,小班幼儿选用的乐器应该以臂的大肌肉动作练习为主,中班幼儿选用的乐器可以练习幼儿的腕部小肌肉,对手眼协调有一定的要求,大班幼儿可以选用对用力均匀和手眼协调有更高一级要求的乐器。

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特点,适合不同的音乐作品,我们要了解其特点,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进行演奏。在这一点上要考虑乐器的形状、重量及大小等特点,务必使乐器的特点充分为幼儿所掌握,便于幼儿演奏活动的进行。

2.进行乐器操作练习

打击乐演奏活动离不开演奏,这涉及幼儿的演奏能力的问题。如何锻炼和提高幼儿的演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一个打击乐作品中,需要用到多种乐器,各种乐器的操作方法有所差异。比如三角铁要用敲,刮胡要用刮,其他乐器要用弹、拍、摇等技能。幼儿在正式演奏前,必须学会乐器的操作技能和演奏方法。熟能生巧,學习乐器尤为如此。

学习乐器是比较枯燥的事情。初学乐器时,应该给孩子配上音乐节奏一起练习。比如《修鞋匠》,可设置节奏为:大街上\有个\修鞋\匠,他修的\鞋子\真叫\棒。听他\邦啊邦,听他\邦啊邦,邦邦\邦邦\邦邦\邦。这么一首节奏很强的曲子,可以选择音色清脆的单响筒或双响筒进行练习,以便幼儿在节奏乐练习中掌握使用方法。其他乐器亦如此,初学者只有勤加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二)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和感知能力

1.给幼儿试听多类型的音乐

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能够欣赏和感知音乐作品。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感知音乐作品对孩子们来说是最难的。因此,我们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音乐,让幼儿倾听并进行感知练习。只有充分感知音乐作品,演奏的时候才会更加投入,取得较好的演奏效果。这是培养幼儿打击乐演奏能力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幼儿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获得了一些音乐倾听的经验。比如铺天盖地的网络音乐,或者电视里经常播放的流行音乐,生活在城市里的幼儿避免不了与这些音乐的接触。但这些经验大多是偶然的、单一的。比如有些妈妈在哄孩子睡觉的时候会放一首轻音乐,长此以往就养成一种习惯,一到孩子睡觉就放同一首音乐。比如家长喜欢某种类型的音乐,平时就会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来听,孩子也受到影响。

这些音乐往往比较单一,很少能够做到全面或者说多类型。进入幼儿园以后,幼儿开始获得较多的有组织的多类型经验,学着如何合拍地随音乐演奏。而且大部分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随乐意识,能够跟随音乐演奏,并在与音乐协调一致的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幼儿从一开始的只会一个节奏到现在可以在一个作品里表现出两个节奏,都是他们在多次练习和学习之后取得的进步。

2.为幼儿选择合适的乐曲进行练习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传统的打击乐演奏是根据乐曲选择乐器,通过各种乐器给音乐配上伴奏使其更动听。为幼儿选择合适的乐曲进行练习,使其通过敲击乐器表达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和感知能力。

选择乐曲时,首先要考虑节奏清晰、结构公正、旋律优美、形象鲜明。其次音乐作品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最好为3岁—4岁幼儿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歌曲或韵律,节奏比较简单,结构大多数应是短小的一段体。如《拍拍打打》,它的内容是“拍拍打打,拍拍打打,把球拍到外婆家”,可引导小班孩子用手鼓进行拍奏。为5岁—6岁的幼儿可选择学过的歌曲或韵律的音乐,节奏可稍复杂一些,结构可以是一段体,也可以是两段体或三段体。再次,最好选择一些形象鲜明的、有规律的对比因素的乐曲,即乐曲的乐句或乐段与乐段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三)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音乐配合协调能力

1.培养良好的打击乐演奏常规

良好的常规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打击乐演奏活动历来是教师感到难以保持良好秩序的活动,因此为打击乐演奏活动建立必要的常规尤为重要。打击乐演奏常规主要包括活动开始前、进行中、结束后三个部分。幼儿常规要从早培养,也就是说要从孩子第一次进行某项活动的时候就建立常规、培养常规。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常规教育各有不同。

小班孩子在第一次接触打击乐活动的时候,应该先教会孩子收乐器、拿乐器等基本常规;中班孩子要学会听指令行事,如听指令收取乐器、演奏乐器,学会初步与他人协调,与场地上的物品协调,使自己在交换乐器或者移步的时候,不与其他孩子或场地内的物品发生碰撞;大班孩子的常规要求比中班孩子更高,要逐步培养他们看手势拿乐器、放乐器,以及在乐曲演奏过程中看手势交换位置或乐器的能力。

教师要随时随地以身作则,示范这些常规。这些常规对新学孩子是有难度的,这就要求教师坚持不懈,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良好的常规使活动顺利开展事半功倍,我们要努力培养幼儿打击乐演奏的良好常规,使孩子们在演奏活动中合作协调。

2.多为幼儿创造磨合的机会

打击乐演奏若想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演奏者之间的前期磨合十分必要。幼儿在入园之前很少有练习合作协调的机会。到了幼儿园,朋友多了,伙伴多了,情况就不一样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幼儿才能互相配合,协同工作。幼儿彼此磨合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适当地为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合作,等他们成为朋友后再一起协同工作。

在幼儿还没有磨合好的一段时间内,幼儿可能会自随自愿,想怎么玩弄乐器就怎么玩弄乐器。幼儿这时候演奏出来的一定不是一段好听的乐曲,教师要引导幼儿努力演奏。只有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幼儿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并且考虑自己奏出的音响是否与整首作品相吻合,是否可以和大家的演奏相协调。

三、幼儿打击乐教学案例分析

打击乐教学是一种综合性教学,通常结合声勢、歌唱、音乐欣赏等内容共同呈现,包括声势打击乐和乐器打击乐。声势,顾名思义是指通过打击身体的某个部位发出声响从而感知节奏。乐器打击乐就是使用各类打击乐器对乐曲或乐段进行表现而感知节奏。打击乐教学确切地说是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呈现。下面将通过两个案例具体了解幼儿打击乐教学。

(一)歌唱中的打击乐演奏

歌唱必须让孩子在感官上产生优美而富有韵律的印象;声音本身的美应该比歌词的意义更受重视[3]。在为幼儿选择乐曲时,务必考虑美感,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让幼儿感受到节奏美和韵律美,让幼儿在歌唱时心情美好。

以中文版歌曲《王老先生有块地》为例:

王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呦。

他在田里养小鸡,咿呀咿呀呦。

王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呦。

小鸡叽叽叽,吵得不得了。

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王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呦。

从整首歌曲可以看到“咿呀咿呀呦”这句歌词总共出现了四次。这个活动的一个重点是感受这四句的相同节奏。在活动中笔者要求孩子用不同的身体乐器分别演奏这四句话。第一次唱“咿呀咿呀呦”的时候要求孩子们用拍手表示,孩子们在倾听了两遍歌曲之后已经知道这一句歌词是四二拍的节奏,在拍手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拍了四下,咿呀|咿呀|呦-|;第二次唱“咿呀咿呀哟”的时候,请孩子们用拍肩膀表示;第三句的“咿呀咿呀哟”用拍腿表示;第四句的“咿呀咿呀哟”用跺脚表示。几遍表演下来,孩子们已经能用身体乐器合拍进行演奏了。

在之后的讨论中,一个孩子说:“老师,我觉得用拍肩膀不好。”笔者问他:“哪里不好呢?”他说:“唱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我们是很开心的,我开心的时候就喜欢大声地唱,大声地笑,弄点大声音出来,可是拍肩膀和拍腿的声音都太小了,所以我觉得不合适。”笔者佩服这个孩子的想法,确实是这样的。对身体乐器来说,同样涉及高音部、中音部和低音部。拍手属于高音部,拍腿属于中音部,腿以下的部位自然就是低音部的范畴。笔者当时特别感谢这个孩子,他提出了这个问题,使我们的探讨可以延续到音高的方向。

笔者趁机引导孩子们,乐器可分为有固定音高乐器和无固定音高乐器。有固定音高乐器又分为高音部乐器、中音部乐器和低音部乐器。这跟身体乐器的高中低音区是一样的道理。

(二)音乐欣赏中的打击乐演奏

音乐欣赏是借助各种手段让幼儿感知乐曲的节奏和不同乐段之间的关联与区别。笔者在幼教一线工作十余年,身边许多幼儿老师都认为音乐欣赏课是学前音乐教育中最难把握的部分,很多时候根本无从下手,只好让幼儿一遍遍地听音乐,然后根据乐曲编动作。幼儿能够跟着乐曲完整地用动作表演,或者让幼儿跟着音乐做一个游戏就算是完成任务。其实这样做根本没有达到音乐欣赏的学习目的。音乐欣赏的学习内容包括对乐曲的音色、旋律、节奏及曲式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为了完成学习内容,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和效果,老师们总是想出很多办法,打击乐伴奏就是方法之一。下面以小班音乐欣赏《鞋匠之舞》为例具体说明。

故事导入及对应情节的打击乐器演奏。“有一个非常能干的修鞋匠,他修的鞋子不仅结实而且漂亮,他修起鞋子来是邦邦邦,邦邦邦(此时用敲鼓来模仿修鞋子时钉钉子的声音),所以总是有很多人找他给自己修理鞋子。有一天,一个巨人来找鞋匠修理鞋子,因为鞋太大了,所以鞋匠必须跑着‘缝鞋子(此时大力敲鼓,模仿在场地跑动时鞋子与地面碰撞出声音),还得用全身力气使勁钉鞋子(此时继续用敲鼓模仿修鞋子时钉钉子的声音)。最后,鞋子终于修好了,巨人高兴地跳起了舞(此时用整齐有力地敲鼓表示巨人的开心)”。

这是一首典型的ABAB结构的乐曲。笔者在第一次给孩子们播放这首乐曲的时候问孩子们的感受。有的孩子说:“我听到有人在玩儿拍手的游戏。”有的孩子说:“我感受到他们在一起围着圈圈跳舞,特别开心”,有的孩子说:“我觉得是有人在缝衣服,而且缝的特别仔细。”笔者在佩服孩子们的联想和感知能力的同时,意识到孩子们对不同乐段的节奏的感受也不同。紧接着让孩子们讨论这首乐曲用什么乐器表现合适,孩子们给出了诸如铃鼓、手鼓、单响筒等声音比较响亮的乐器。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A段用手鼓,B段用单响筒。然后大家一起尝试了两遍,收到了比较不错的效果。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认真完整地倾听整首乐曲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让孩子理解乐曲的节奏,再从已有乐器中寻找合适的匹配乐器。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同时使用两种乐器是有难度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分组操作,一组幼儿使用手鼓,另一组幼儿使用单响筒。演奏一遍之后,两组交换乐器再进行演奏。

四、结语

打击乐演奏不仅可以用来表演,做节奏练习,还可以作为学习各种音乐要素和音乐概念的媒介和工具。最重要的是在学习打击乐器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感受各种音色的不同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乐感。在演奏乐器的同时可以帮助幼儿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感知音乐的能力,进一步领悟和表现音乐。尤其在培养幼儿对多声部音乐的理解能力方面,打击乐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内容不具备的优势。在奏乐过程中可以培养师幼、幼幼之间的合作能力、合奏意识、组织纪律性、良好的责任感等,并使幼儿在音乐中体验到快乐和满足。在幼儿园开展打击乐演奏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使孩子形成守纪、负责、能合作、善交往的良好品质。故我们要培养幼儿的打击乐演奏能力,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打击乐曲,培养幼儿良好的打击乐演奏常规,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音乐配合协调能力,还幼儿生动、活泼、有滋有味的打击乐演奏活动。

参考文献:

[1][2]许卓娅,孔起英,学前儿童音乐与美术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2,180.

[3][德]Rudolf Steiner,著.柯腾,译.人智学启迪下的儿童教育[M].台北: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