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民居的跨地域文化共性探寻

2019-08-24孙宏

文教资料 2019年16期
关键词:古民居四合院

孙宏

摘    要: 中国古民居虽然在特色风格方面存在地域差异,但在中華文化底蕴方面存在共性。本文以北京四合院和南京甘熙故居为例,从传统民居的定位定向、空间分布和装饰艺术三大方面揭示出这种文化共性,对中国古民居的文化内涵有更明晰的认识。

关键词: 古民居    跨地域共性    四合院    甘熙故居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传统民居建筑风格迥异、特色鲜明,无论是江南水乡民居还是陕北窑洞,都透露着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虽然地域之别带给建筑以外观差异和多变风格,但其背后必然存在联系与相通之处。因中国历史是连续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在兼容并蓄中保持了稳定性,这种文化的稳定性必然体现在建筑这一文化载体中。中国传统建筑流派众多,各流派风格迥异,各成一景。就典型民居建筑而言,北方有四合院,南方有江南民居。在南北地域之别的背后,我们可以从传统民居的定位定向、空间布局和装饰艺术上探寻其蕴含的共性。

1.传统民居的定位定向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已成为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系统。四合院,其中“四”指建筑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合”指四个方向上的房屋彼此连接、合成一体,形成“口”形,即以矩形院子为中心,周围分布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倒坐房等四排房屋。北京沿袭了元代建大都时南北为街、东西为巷的城市规划,所以四合院分布在东西胡同的南北两侧,北侧宅院,大门设在宅院东南角,南侧宅院,大门设在西北角,进入宅门都需曲折向左进入中心院落。如此设置的依据在于中国古人在建筑择址定向时会参照风水学说,以求在建筑中融入人对命运和财富的敬畏与祈盼心理。四合院的建造讲究“坎宅巽门”,即按照《周易》中八卦方位的分布,“坎”为北,在五行中主水,正房建在水位上,可以免于遭受火灾;“巽”为东南,在五行中主风,以“巽”为宅院入口则为吉位,代表顺顺利利,出入平安。此外,南北东居为吉位,宜设高大居住用房,西南方向在八卦方位中叫坤位,坤位为煞,不宜居住。因此,四合院的方位皆为坐北朝南,巽位设门。

再说南京甘熙故居,按照中国古人传统的建筑观念,房屋应当“坐北朝南”,但甘熙故居的宅院朝向却是“坐南朝北”,与传统观念相反。事实上,这种看似违背常理的朝向选择有其风水角度的考量。南京地处江南富庶之地,多商贾才人聚集于此,甘熙故居的主人甘氏家族是经商世家,注重保持财运之气,在中国古代关于建筑风水学的专著《图宅术》中,有关于居宅定向宜忌的记载:“商家门不宜南向,徵家门不宜北向。则商金,南方火也。徵火,北方水也。水胜火,火贼金,五行之气不相克。”“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水相生则吉”。商宅之门不宜朝向南方,因为南方为火,北方为水,“贼”为“伤害,损害”之意,南方之火会损害钱财之源。由此,甘家宅院取向朝北,是根据风水理论做出的选择,寄托了生意兴盛、财运亨通的美好愿望。

如果把风水学说看做一个独立完善的世界观,是古人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规律、天地运行主观认识的总结,那么该观念的存在必然伴随语言和交流而跨越地域的屏障,由点及面,扩散传播,并被应用于建筑形式之中,甚至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一部分,指导中国古人的营造活动。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何相同或相似的风水理念会存在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建筑形式之中。以上,北京四合院讲究“坎宅巽门”,南京甘熙故居“坐南朝北”,其中都离不开传统风水理论的影响,可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哲学观念的风水理论已成为传统民居建筑跨地域文化共性之一。

2.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

在民居建筑结构中,空间基本单位为间,由一间、三间、五间等单数个空间横向串联形成的房屋结构称为落,与其正前方的庭院组成进,多进通过纵向连接形成多进宅院。现存北京四合院多建于清代与民国时期,以三进四合院最常见。整个宅院以中轴线为对称轴,由前及后依次排列为外院、内院和后院。外院由东南角的宅门进入,三五间倒坐房和浅窄的前院组成外院,用于接待外客和仆人居住用,外院是外客活动范围,一般不准许客人进入内院。内院以宽敞的矩形庭院为中心,正房处中轴线上,正对着庭院对面、连接外院的垂花门,东西厢房位居庭院两侧,内院是宅院主人生活起居之地,是整个四合院主要的活动场地。后院由后罩房和浅窄庭院组成,一般做家庭女性和女眷居住之用。内院房屋的使用分配是严格的,处在中轴线上且样式、大小较突出的正房是家庭生活中心,也是家庭精神的象征,由家庭长辈居住,其中正房东西两侧卧室有尊卑之分,东为尊,东间住祖父母,西间住父母。东西厢房由晚辈居住,长子住东厢房,次子住西厢房,未出阁的女儿则住在后院的后罩房。由此,四合院的空间分配在家庭成员间有着明确的长幼、尊卑之分。

再说南京甘熙故居。始建于清代的甘氏宅院现存有大小36个庭院,以方阵形式排列呈矩形状,整体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其中以3条主要纵向轴线为轴,轴上分布院落为正落,正落两侧为边落。正落上按纵向依次分布着门厅、正厅和内厅等各种用房,沿中轴线贯通,由浅入深,由外及内,由封建家族长辈和家族统治人物居住使用。边落与正落中间以一条窄长的备弄相隔。相比较正落,边落在以下方面体现出所受的限制性:第一,整个宅院的入口不在边落而在正落,居住在边落的家庭成员必须通过正落进出宅院;第二,相比较正落,边落的房间数量较少,面积较小;第三,边落没有正厅,家庭所有礼仪接待活动必须在正落中进行,正落代替边落成为整个宅院的对外活动形象代表;第四,边落在纵线轴线上不完全贯通,各厅堂的出入必须借助备弄,相比之下,正落更加畅达。甘熙故居在正落与边落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上有着明显而刻意的差别安排,这种安排来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家族制度和等级观念。中国人重视家族关系,偏向合群而居,同属一个大家庭的所有成员彼此紧邻而居,不仅是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外在表征,更是维系情感关系的保证。

同甘熙故居的院落紧邻、族人互依相似,北京四合院呈现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建筑格局,环境封闭而幽静,家庭长辈与晚辈同住一个院落,以宽敞的庭院为中心,生活其中,其乐融融。两者都体现了“合居”的封建生活方式和传统氏族观念。从四合院和甘熙故居的建筑空间布局和功能分配特点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的约束下,人们在民居建筑的设计规划中融入了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理念,以及“合群而居”的生活方式,这些在南北方民居建筑中都是共同体现的,可以说中国传统家庭礼制是传统民居建筑的跨地域文化共性之一。

3.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

南北方民居建筑在院落布置、室内陈设、色彩装饰等艺术方面同样体现出一些共性。

(1)院落布置

在北京四合院中,矩形院落是宅院组成部分中面积最大的一部分,由四周的房屋围合形成。院落作为大面积的室外空间,起到为所有居住成员提供日常活动空间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院落内部安排和景致设计上有着传统习惯。除了院子中间砖石铺设的十字甬道外,其余部分均为土地,在其上种花植树,设自然之美景,造宁静之氛围。常见的树种和花草有如:石榴树,寓意多子多福,祈盼家族兴旺;枣树,寓意封侯拜相,祈求官运通达;海棠和玉兰,寓意财运富贵。花草树木的引入不仅增添了可供观赏的景色,还为家庭成员集体活动创造了绝佳的室外空间。此外,在院中还会摆放一只或数只鱼缸,养一些金鱼,以水的灵气和鱼的活力为院落增添生机。

在南京甘熙故居中,空间设计上的某些手法同样对“屋”与“景”的相处关系进行了考量。首先,在故居大院的庭院之中,青瓦白墙之下,是层叠的假山和葱郁的树木,连接院子的拱门边多见梅竹之叶,点缀出方形空间的自然之美。其次,故居后院建有一座后花园,园中草树葱郁,环境清新,中间坐有水塘,塘边摆放形状自然的山石,而且园中亭台假山俱全,整个环境清新自然,身处其中,怡然自得。在自然之景与室内空间的衔接上,甘家大院采取了融合古典园林的构造手法,借用了围墙、格窗的高低错落形成多方位的观赏视角,让人在步履院中时,移动的视线穿过墙首、窗孔欣赏到另一侧的院中景致,实现人与自然景观的互动之感和流动之美。

由此,北京四合院注重对院落花草树木的种植,强调院落拥有的居住者室外活动空间的功能,突出人与院落环境相处时追求的自然和谐。同样地,在南京甘熙故居中,庭院中的树绿草青,后花园中的假山水塘,无不体现着古人在民居建筑形态中融入的人与自然共处的和谐思想。

(2)室内陈设

在北京四合院中,正房和厅堂是主人生活起居和会见宾客的地方,物品陈设颇为讲究。正房内后方、正对院子的位置摆放翘头案,靠墙居中放置,案上左右各放置瓷器或青铜器,以花瓶居多,取“平安”之意。案的前方两侧各自摆放木质的太师椅;案的上方墙壁上会悬挂字画,内容因宅院主人不同喜好而不同,字画之用是为增加文学气息,增添文化底蕴。厅堂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同样包含翘头案、字画、太师椅等陈设元素,这些陈设帮助营造出庄重、严肃的空间氛围。这和正房和厅堂具备设祭供祖、接宾待客的功能相符合,体现出厅堂在与其他房屋空间对比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在甘熙故居中,“友恭堂”是甘氏大院中主要的廳堂空间,起到主人会客的功能。其中的室内陈设体现着民俗文化。厅堂中间摆放一条长形供桌,其上放置三座神仙塑像,分别代表福、禄、寿三种美好祈求;供桌一边摆放雕有花纹的花瓶,另一边立着一面铜镜,瓶与镜取“平安”和“平静”之意,表达对家人和后代生活平安幸福的祈盼。此外,墙壁悬挂的字画、抱柱楹联上的吉词祥语都饱含对家族兴旺、家人幸福的美好祝愿。

室内陈设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实体建筑所有可视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还是民宅主人无形的思想观念、社会地位和审美情趣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北京四合院还是南京甘熙故居中,诸如案几、字画、瓷器等装饰元素的空间布置,都成为一种表达主人审美情趣的外在形式,也是居住者体现礼制观念和寄托精神信仰的一种途径。

(3)色彩装饰

在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色彩中,院墙保留了砖石材料的青色,瓦片使用灰色,院门涂上大红色,部分檐柱配以蓝绿色调。整体色彩虽然以沉稳的青灰为主导色,但是不乏朱红色与蓝绿色这种活泼明快的色彩成分,究其原因,是受到北京自然环境的影响。北京地处北方,冬季寒冷漫长,花草树木凋谢,失去生机颜色,自然环境显得凋零萧瑟,此时赋予建筑某些明亮之色,可以平衡抵消冬季单调沉闷的环境色调,营造明亮活泼的环境氛围。

南京甘熙故居也有体现出建筑色彩偏向的特殊含义。甘熙故居作为江浙民居的代表,同样有着江南民居“粉墙黛瓦马头墙,牛腿挂落花格窗”的建筑风格。粉墙,即以白灰抹墙;黛瓦,则以黑瓦覆顶,白与黑均为淡雅、素朴之色,这种清新朴素的色彩风格与江南夏季炎热的自然气候形成互补。房顶覆以黑色瓦片,可以吸收夏季阳光热量,保持民居屋内空气的凉爽,院墙以白灰涂抹,色彩清淡,行走其间,给人清凉之感。

在民居建筑中,色彩是最直观的视觉语言之一。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筑在风格上各异,在色彩运用上发展出独具地域风情的色彩语言。北京四合院运用红绿等明亮之色,以调和冬季气候寒冷之萧瑟,南京甘熙故居则以黑白灰等素雅之色烘托夏季所需清凉之观感,都是通过建筑颜色的巧妙选择和运用,营造或暖或凉的体感氛围,使民居的居住功能与自然环境的变化达到平衡和谐的理想效果。

中国疆域辽阔,各地相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习惯催生了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形式。北方民居古拙质朴,南方民居俊丽素雅。但是如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同样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建筑通过有形的外观造型、色彩搭配、空间布局,将中国历代沉淀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观念融合其中,这种融合跨越了空间上的地理距离,留存了时间上的后继传承。对于同受中华文明滋养下的各地域民居建筑,或许能够探寻出更多文化共性和历史共性。应当将这些体现建筑内涵的文化共性融入当代建筑设计中,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民族自我认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晖,张越,孙洪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北京四合院中的体现[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27(3).

[2]张霞.甘熙故居的空间、礼制与意境探寻[J].美苑,2011(1).

[3]郑爱东.南北民居色彩运用特点及原因探析——以北京与江浙传统民居用色为例[J].美与时代,2014(8).

本论文是2018年江西理工大学校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模式探究——以赣南地区为例”(项目编号:YJG2018003)的阶段性成果。本文在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王晓明博士的指导下完成,特表感谢!

猜你喜欢

古民居四合院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
四合院下的宝藏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浅析传统四合院的改造与利用
四合院里的义务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