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视角下闽都文化的对外传播

2019-08-24詹艺娟王小梅

文教资料 2019年16期
关键词:三坊七巷对外传播多模态

詹艺娟 王小梅

摘    要: 三坊七巷是闽都文化的代表,承载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结合跨文化传播学相关理论,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从文字模态、图像模态、声音模态三个方面,阐述闽都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 多模态    闽都文化    对外传播    三坊七巷

一、引言

隨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日益显现,并在交际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不仅仅依靠语言、动作交流,还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多种模态提高交际效率。在信息传递语境下,多种模态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建构意义、传递信息。例如,听广播看似只涉及听觉上的单个模态,其实包含文字和背景音乐;看漫画虽只涉及视觉模态,但包含两种符号系统——文字和图画,这样的多模态话语形态给各国文化传播带来新的契机。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我们不仅要采用文字传播,还要借助多模态符号传递各种“软信息”,通过软硬信息的结合讲述中国文化,丰富中国话语体系的内涵。本文以三坊七巷为例,从多模态视角分析闽都文化对外传播,以为新时期的闽都文化传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学家哈里斯(Z.S.Harris)首次提出话语分析这一术语,随后国内外学者从语言符号系统的不同角度对话语展开研究,提出各种话语分析理论和研究方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图像、声音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时不再处于次要地位,与语言符号同等重要,一起参与意义的构建。这种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就叫多模态话语。R. Barthes是最早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学者之一,他在论文《图像的修辞》(1977)中首次探讨图像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证实图像与语言共同完成语篇的表达。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语言学界兴起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热潮。其中,Kress & Van Leeuwen(1996,2001,2003)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发展以图像为中心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视觉语法,主要解析图像、声音、动作等在语篇中的作用[1]。

国内最早引入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是李战子教授,她早在2003年就介绍了Kress & Leeuwen的图像分析和视觉语法,并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应用于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证明了多模态在教学应用上的重要性。随后,多模态话语分析吸引了许多学者,他们或从理论,或从实践对其进行研究。比如,韦琴红在《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研究》(2009)中主要以Kress & Van Leeuwen社会符号学框架下的视觉交流理论为基础,从图像、情态、构图、颜色、印刷版式等视觉交流的各方面研究多模态话语[2];张佐成,邢建玉等的《多模态即席话语研究》(2014)介绍了多模态即席话语理论探讨与实证性研究[3];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2015)和侯杰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与英语教学研究》(2014)通过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内容及发展进程的介绍,结合新媒体时代中英语教学新任务和新特点,描述如何应用多模态话语分析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全方位发展。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热潮,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今天多模态话语的盛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尽管这样,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国内的发展亟待深化挖掘、发展,通过这种方式,能给各个学科、领域带来新的活力。本文欲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解析、启迪闽都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

三、闽都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作为中国的历史名城之一,福州孕育了闽都文化,具体包括三坊七巷文化(体现历史名城的民居建筑特色)、昙石山文化(象征古代海洋文明的发端)、船政文化(体现近代中国求强图富的复兴之路起航)和寿山石文化(代表雕刻收藏艺术)。随着经济和福州城市的不断发展,闽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丰富,这一过程对福州的发展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福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位于福州市中心地带的三坊七巷是福州的重要标志。三坊七巷是一处延续千年的城市商、住社区,遗产地范围南起安泰河,北至杨桥路(原杨桥巷),东至八一七路(南大街),西抵仓前河(今安泰河),占地面积40.03公顷。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南北主轴线,西侧“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东侧有“七巷”,即杨桥巷(路)、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其间又有曲折通幽的弄、巷沟联组成鱼骨状的传统坊巷格局。三坊七巷是闽都文化的代表,是经过长期历史积累而形成的,同时承载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在它的古街区建筑群、明清古民居和名人故居,非物质遗产体现在三坊七巷人表现出来的精神信仰、思想文化和艺术造诣,以及民间习俗和民间工艺。三坊七巷文化涵盖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既体现雅文化,又体现俗文化,雅俗共赏,因此每年吸引各方的游客前来游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福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闽都文化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千百年来这里人才辈出。他们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就,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三坊七巷为例,近代以来,这里走出了一百多位名垂青史的人物,如林则徐、林纾、严复、林觉民、林徽因、冰心等,这些人的精气神是闽都文化的精髓所在。追古思今,站在先人肩膀上的我们,更应该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尽我们最大的能力,挖掘并发扬闽都文化,为闽都文化向外传播而努力。

四、多模态视角下的闽都文化对外传播分析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化进程脚步加快,世界俨然变成一个“地球村”。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仅体现在经济能力上,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在走向世界、与其他国家交流的合作过程中,避免不了文化的相互碰撞。闽都文化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研究以三坊七巷为代表的闽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从多模态视角传播闽都文化的途径有很多,具体如下:

(一)文字模态

文字覆盖面广,可以阐发、引申、联想人类深层次的东西,把人类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物质符号,易于长久保存和传播,成为人们首选的表达符号。文化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向四周扩散的特性。只有被传播的文化才能延续下去,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由文化的社会性决定的。根据文化传播理论,文化的传播必须有载体。在现代社会中,文字以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文化传播最普遍的载体,较为完整地进行文化传播。

在福州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闽都文化必定对福州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三坊七巷原是福州最重要的街区,拥有发达的经济交往,也有一些作家编著了书籍描写三坊七巷。例如林那北先生的作品《三坊七巷》,主要描写发生在这个古老的坊和巷的故事,即使时光流逝,他们的生活仍是那么井然有序。经过漫长岁月后,越来越多关于三坊七巷文化的文学作品诞生,逐步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受到人们的喜欢。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推广或外译以前的文字记载让更多人了解闽都文化,促使闽都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图像模态

广义上,图像就是所有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包括:纸介质上的、底片或照片上的、电视、投影仪或计算机屏幕上的。图像是人类的视觉基础,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和人类本身的重要源泉。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百分之七八十来自于视觉。“读图时代”,图像以直观的符号表达突破语言文字、专业知识带来的障碍,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先天优势。事实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图像的传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强有力地推动图像的流行。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一个著名景点,每年前来参观的人不在少数。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它独特的文化,还有它美丽的风景。虽然处于福州繁华的街区,但是当你走进各个小巷子的时候,会发现它非常幽静,很有自己的韵味,古风犹存。用图像模态记录可以很好地保存明清古民居、名人故居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这些图像可以成为游客旅游纪念的选择。用图像记录三坊七巷的名人故事、民间习俗和民间工艺可以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用图像模态传播闽都文化是一个效率较高的途径,利用图像直接表达尤其适合生活节奏快的时代。

(三)声音模态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信息来自于听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的普及,普通大众对艺术的接受度和认可度空前提高,艺术的主要传播介质之一是声音。在三坊七巷长达11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很多文人雅士和官宦人家居住于此,使其成为高雅艺术发展的沃土,很多戏曲音乐由此诞生。所以,通过这些戏曲的聲音模态进行闽都文化的对外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旧时的福州是地方音乐和繁荣发展的乐土,其中的十番音乐与三坊七巷关系密切。清乾隆举人郑洛英诗云:“闽山庙里夜人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4]诗中的闽山庙就坐落在今天的三坊七巷。这首诗描述了十番音乐的演出盛况,是历史上对十番音乐最明确的记载。除此之外,每到节庆的日子,三坊七巷的闽山庙都有热闹非凡的庆祝活动,如闽剧、福州评话的戏曲表演活动。一些经典的曲目如闽剧折子戏《珍珠塔》,闽剧《陈若霖斩皇子》讲述着福州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些戏曲的表演丰富了三坊七巷的非物质文化,并使其代代传承下去。通过声音模态的传播,可以刷新大家对闽都文化的认识,让更多的人坚守在保护和传承的道路上。

五、结语

本文以三坊七巷为例,通过对多模态话语建构特点的分析,发现文化传播应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个模态进行全方位、立体的传播,效果更突出。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第一,本文将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运用到闽都文化对外传播表达研究,更好地服务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第二,本文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几个可行的途径,有利于闽都文化更好地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Kress, G. R. & Leeuween, T. Van. Reading Images[M].London: Rouledge, 1996.

[2]韦琴红.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张佐成,邢建玉,王彦,朱美慧.多模态即席话语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4.

[4]方炳桂,方向红.三坊七巷的民俗琐谈[J].炎黄纵横,2012(2):56-59.

基金项目:闽江学院校长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03952018

015)。

猜你喜欢

三坊七巷对外传播多模态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