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坝村:大步流星奔小康
2019-08-24文丨陈玉兰
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陈玉兰
湄潭核桃坝村,因茶而兴,享有“中国西部第一村”的美誉。在时光的长河里,核桃坝村不断抢抓机遇,敢为人先,勇立潮头,不断发展,向贫困宣战,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典范。
因茶而兴
8月5日下午5:30,湄潭县湄江街道办核桃坝村的茶青交易中心里,已聚集很多群众,装满茶青的背篓放了一地,茶农们三五成群,闲聊着。待收茶青的各位企业主们早已在交易台上摆起杆秤、台秤、计算器、本子、笔,只待市场开市。
叮叮叮叮,6:00,铃声响起,市场开市。顿时,茶农都迫不及待涌到交易台前,“这背是我的”“让老人家先称”……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12斤,264元”“20斤,460元”“15斤,345元”,报数声此起彼伏。记者绕着交易台转了一圈,只见各企业主接过茶农的茶叶,抓起一把茶青,目测、手捻、称秤、报价,系列动作熟稔,迅速完成。各位老板娘,都在“啪啪啪”敲着计算器,迅速报价,马上数钱,递给茶农。茶农们接过钱,数着,脸上抑制不住的欢喜。
交易台前,一位瘦瘦的小姑娘,面色微黑,满头汗津津的,怯生生地在等称秤。“9斤,198元”,随着报数,女孩拿着茶青钱,紧紧攥着,高兴地走了。收茶青的老板娘说,这个暑假,有不少学生娃儿都在采茶卖。
记者探头瞄了一下老板娘的记账本,茶青价格从20—25元不等,茶农的茶青从10—35斤不等。
交易市场门口,小车、面包车、摩托车、三轮车,停了长长的一排。随着交易完毕,这些车也随之散去。这时,任永才得空了,开始聊起自家的“茶经”。
核桃坝茶青交易市场(潘义军/摄)
现年39岁的任永才是土生土长的核桃坝人,父辈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茶叶。接过父辈的馈赠,他从事茶业已达15年。“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国企+公司+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茶农"的模式,核桃坝成为打造欧标茶园的5个试点村之一。打造茶产业,村集体成为重要的中间环节。于是,茶青质量大幅飙升,跟往年任何一个时候相比,今年茶青特别走俏。打造到今天,茶青价格在20元—25元不等,根据茶青品种和等级来论价,比去年茶青价多出1—2元”
“因为今年茶青价格特别走俏,小叶品种批发价430 元/斤,而去年才380 元/斤,今年至今已卖出26000斤茶叶,去年的销售总量都没上26000斤呢。预计今年销售总量要达55000斤。”任永才信心满满。
核桃坝人,家家吃茶饭。这几年,湄潭茶青供不应求。特别是近年来,湄潭县举全县之力打造欧标茶园,茶叶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刷新高度,省外众多茶业商纷纷前来湄潭,建起了自己的加工厂,就近收购原料,迅速加工,及时畅销省内外。如今,湄潭县本土茶叶加工企业加上外来茶叶加工企业共计600余家,包括从杭州、四川、重庆等地来湄潭落户的客商。以核桃坝为典型代表的茶青交易市场,被众多加工企业所追捧,这跟核桃坝与茶叶的深厚历史渊源分不开。
隶属于湄江街道办的核桃坝村,距离县城10公里,地处湄江河上游,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95户4932人。全村现有茶园面积约12000亩,户均茶园面积13余亩,人均茶园面积3余亩,家家都吃着香喷喷的茶饭。该村现有涉茶业龙头企业4家,微型企业和小型茶叶加工企业62家,年产名优干茶100余万斤。四品君、栗香、芸香等茶企业就落户在该村。2018年,全村茶叶综合产值达2.42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累积达420万余元。
乡村振兴样板
美丽的核桃坝已经成为湄潭茶乡众多村庄的佼佼者。谁曾想到,曾经的核桃坝,贫困不堪。建国初期,一首民谣道出了核桃坝村的贫困:“核桃坝,几大湾,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红苕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匹山,不少男的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一年辛苦无收成,大田变成放牛山。”
为了跟贫困宣战,20世纪60年代起,在时任党支部书记何殿伦的带领下,核桃坝全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干群一心,因地制宜,以艰苦奋斗的精神修建拦河大坝,筑坝引水,建立小型发电站和水轮泵站,换来从此旱涝保收、温饱无忧的日子。正因为如此,核桃坝村成为湄潭县最早用上电的村子。
20世纪70年代,敢为人先的核桃坝村,抢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机遇,切实完善水利设施,推进粮食增产,组建集体农场、建企业,实现了全村粮食产量增产翻番,从原来的70万斤增加到150万斤,在当时的影响力,无异于“放卫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核桃坝村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情况,认准茶为“摇钱树”,大面积种植茶树,科学规划用地,人均茶园2.5亩。“要吃饭山下种好良田,要有钱山上多种茶园”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此,核桃坝兴茶致富的劲头有增无减。由是,该村成为“中国西部茶叶生态第一村”。该村老支书何殿伦先后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一度成为风云人物。
20世纪80年代,贵州茶叶科学研究所国家级9个无性系茶树良种的科研成果在核桃坝实验推广。借此良机,该村以“支部带干部,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为突破口,实现五统一——土地统一规划,技术统一指导,资金统一投放,茶苗统一提供,原料统一加工,让茶叶种植提质增效。
迈进90年代,核桃坝人通过茶科所在“育、种、管、摘、加工”技术培训,实现“家家有茶园,户户有技术”。每户家庭白天采茶当农民,在家制茶当工人,进城卖茶当商人,“家庭农工商”模式兴起。
步入21世纪,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核桃坝再次成为湄潭农村的改革先锋。2016年,全村推进集体产权改革,坚持确员定股东、确股定归属、确权定资产、确管定经营,成立了第一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共有股东3607人,为推动党建引领,发展集体经济贡献不小。
随着全县茶旅一体的大发展,核桃坝村全力打造茶旅产业带,通过资源整合打包,规划停车收费、广告位拍租、摄影服务、茶庄消费、公厕经营、农居出租、餐饮服务等方式在环境打造、公厕建设经营、路网改造等基础配套方面,集中捆绑招商,走出了党建联创、改革联动、抱团联建、利益联接“四联”的乡村振兴之路。
改革开放40年来,核桃坝村不断发展,户均种茶13亩,人均纯收入近178O0元,吸引外来打工者235户,印证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走,到湄潭当农民去”。
核桃坝村全面改善水、电、路、房、讯等基础设施,着力乡村治理,硬化道路,绿化环境,一栋栋黔北民居分布在林茶之间,一条条休闲步道、木栈道穿越在绿水青山之中。老年公寓、百茶广场、观光亭、接待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在持续建设中,公交、客运、卫生、物流、金融、供水、旅游接待等公共服务功能也在不断完善,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攀升。老支书陈廷明说,如今,核桃坝村已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全面小康不再遥远。
下一步,随着欧标茶园的进一步打造,核桃坝将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做大做特茶产业不动摇,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强群众增收后劲;围绕绿色发展做文章,做好产业布局和村庄整治规划,完善污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实现生态宜居;充分发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政策优势,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等改革试点上深化改革,构建可持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以生活富裕为落脚点,推动核桃坝为代表的湄潭乡村全面振兴,大步流星奔向小康。
核桃坝茶场(潘义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