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汉铁路桥遗留桥墩对黄河河势的影响与治理
2019-08-24王卫红王万战
李 勇,王卫红,王万战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3)
河势是水流与河床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河流平面态势[1],或者说是河道水流平面形式的变化[2],处于不断的演变与调整过程中[3],分析河势演变成因是治河防洪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黄河是世界上河势演变最复杂的河流[2],其河势变化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水沙条件是引起河势调整的主要动力因素,流量、含沙量、水沙关系及水沙年内分配的变化都会引起河势的调整[4-6],另外在长期小水时期突发大洪水以及发生高含沙水流,也会引起河势变化[7-8]。河床物质组成及河床大幅度冲淤,是引起河势变化的主要边界因素,如河床由细沙组成无法扼制严重的塌滩塌岸进而发生河势调整[9],以及发生“揭河底”“裁弯取直”等河床剧烈调整等[10]。河道整治工程、大型水利工程、涉水建筑物修建及挖河疏浚等治理工程的实施,包括在河道内弃土弃渣等,都会使水沙过程发生变化,进而对河势产生影响[11-18]。总之,目前对河势变化成因的研究已有相当多的成果。
黄河下游花园口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道,河势对外界因素的干扰有着高度响应关系,一直为黄河防洪的重点河段。该河段于1906年建成通车的京汉铁路桥,因基础较浅,靠抛石维持稳定。据资料记载,1933—1949年累计抛石约30万m3,相当于筑起一座长3 km,高、宽各10 m的石头长坝。随着京广铁路的建成通车,京汉铁路桥于1960年停止使用并予以拆除,但是位于水下的桥墩及散抛石未能清除。在小浪底水库运用前,这些障碍物位于河床淤积面以下,对河势的影响相对较小,然而近年来随着河床不断冲刷下切,遗留桥墩和抛石显露出来,成为行洪障碍物,对河势产生较大影响,给防洪安全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这一问题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高度重视,对其影响仍缺乏分析。为此,笔者依据河势观测资料,通过河势图统计分析,研究京汉铁路桥遗留桥墩及抛石对河势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为该河段河道整治及防洪提供科学依据。
1 河势调整特点及原因分析
1.1 河势调整特点
在2000年小浪底水库运用前,特别是1986—1999年,研究河段河道基本处于淤积状态,京汉铁路桥遗址的遗留桥墩大都在床面以下,对水流及河势影响不大。随着小浪底水库的拦沙运用及长期持续下泄清水、小水的作用,加之近些年在该桥址上游3.2 km及下游0.6 km范围内修建的桃花峪大桥和郑焦城际铁路桥,在4 km范围内有三座大桥、两条高压线和京汉铁路桥遗留的桥墩,以及修建桃花峪大桥遗留的左岸施工道路(后期进行了加固),河势与现有微弯型河道整治设计条件(4 000 m3/s中水流量、较高含沙量)差异很大,致使部分河段尤其是京汉铁路桥所在的桃花峪—花园口段河势变化大,与规划治导线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出受“长期低含沙水流,河势更易于先趋直、后坐弯”[19]规律的控制,河势在前期(2010年之前)趋于顺直方向发展、下挫较为明显,2004年以来老田庵工程开始脱河,之后使得保合寨、马庄、花园口工程也逐渐脱河,花园口引黄闸出现引水困难,花园口景观不复存在。随着河床冲刷的加剧,位于老田庵上首的京汉铁路桥遗留桥墩、抛石明显显现出来,对河势影响较大,加之主流靠右岸、严重偏离治导线,导致其下的多处工程脱河(见图1)。
1.2 河势调整原因分析
(1)桃花峪控导工程长期靠溜不力。受长期低含沙小水作用,东安—花园口河段在2010年之前河势呈逐渐趋直趋势,但之后河势开始坐弯,加之2010年开始修建桃花峪大桥,自2012年起河势在东安控导工程(沁河入黄口处)靠溜下挫,主流出东安控导工程流经桃花峪黄河大桥处,受左岸滩地和建桥施工道路的共同作用,主流以近乎与桃花峪控导工程垂直的角度(自北向南)顶冲桃花峪控导工程下首,出现了S形畸形河湾(见图2),使得桃花峪控导工程送溜能力显著降低。
(2)京汉铁路桥墩及周边抛石的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桃花峪至老田庵河段河势与规划治导线的关系表明,主流出桃花峪控导工程送溜段以后,虽送溜能力较弱,但主溜方向仍与规划治导线较为一致。但是,京汉铁路遗留桥墩及周边抛石形成了梳篦(分散)作用,对河势影响相当明显(见图3),在其下游主流分散为两股,在桥群处形成较大心滩,其中主溜沿右岸滩地流至老田庵控导工程尾端,老田庵控导工程没有起到导溜、送溜的作用,并进而导致连锁反应,使老田庵控导工程以下的保合寨控导、马庄控导、花园口险工均不靠河,东大坝下延仅靠回溜。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前,该河段总体处于持续淤积抬升状态,遗留桥墩及周边抛石对河势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随着河道的持续冲刷,遗留桥墩及周边抛石(见图4)对其上游河道的“局部侵蚀基准面”作用及对桥位附近水流的“梳篦、分散”作用逐步显现,并持续增强。
分析桥位上、下游水面线变化及水位落差变化过程(见图5)可以看出,自2004年开始桥位下游的水面比降较上游比降已经显现出增大的趋势,底部抛石已经开始发挥类似宽顶堰的作用。到2013年桥位上下游水位落差已经较为明显,2013年10月、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河道断面测验时的水位差分别达到0.24、0.33、0.71 m(相应流量分别为 1 060、421、298 m3/s),遗留桥墩阻水、跌水作用及其对下游河势的影响更加直接,甚至逐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该河段河道的进一步冲刷下切,未来遗留桥墩及周边抛石的宽顶堰作用将会进一步增强,水流在全断面近乎均匀地通过宽顶堰下泄,将使桥位下游的水流在横断面上分布更加均匀,下游河势将进一步发生调整。
2 治理建议
建议尽快开展京汉铁路桥(原京广铁路桥附近)治导线范围内遗留桥墩及周边抛石的拆除工作,稳定桃花峪—花园口河段河势,使桃花峪至老田庵控导工程之间河势趋于规划治导线方向发展,使老田庵工程适应不同方向的来溜,具有足够的导溜、送溜能力;同时结合必要的挖河疏浚、切滩导流等措施,逐步使保合寨、马庄、花园口控导工程(险工)等逐步按规划设计方案靠河。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类似2003年前后桃花峪—老田庵—保合寨—马庄—花园口河段较好的“一弯导一弯”的局面(见图6)。具体措施建议如下。
(1)拆除京汉铁路桥在治导线范围内的遗留桥墩,确保老田庵工程靠溜。首先拆除京汉铁路桥治导线靠左岸600 m范围内(设计治导线宽度为800 m)遗留的桥墩及周边抛石(具体拆除量需要进一步探测和专项研究),以确保老田庵工程靠溜。通过对治导线范围内阻水桥墩及抛石的彻底清理,引导主流进入治导线范围,确保老田庵工程能够顺利靠溜,再结合其他工程措施,解决桃花峪—花园口河段的入流(龙头)河势问题。
(2)为保证黄河下游龙头河势得到控制后对该河段河势的调整效果,同步对东安—桃花峪控导工程间的S形畸形河湾、京汉铁路桥拆除“豁口”到老田庵控导工程迎溜段之间的河道进行挖河疏浚,调整桃花峪控导工程迎溜角度,保障老田庵控导工程的“迎溜—导溜—送溜”效果;根据河势调整情况,对保合寨、马庄、花园口控导工程前辅以挖河疏浚、切滩导溜(具体需要开展专项研究)等措施,形成桃花峪—老田庵—保合寨—马庄—花园口河段较好的“一弯导一弯”沿规划治导线的河势,使得花园口险工靠河,恢复花园口景观和花园口引黄闸的取水。
3 结 语
东安—花园口河段近些年河势变化很大,以趋直为主,造成多处整治工程靠溜下挫甚至脱河,花园口附近水流北移,花园口景观不复存在,造成花园口引黄闸取水困难。尽管影响河势调整的因素很多,但若通过清除京汉铁路桥治导线范围内遗留的桥墩和抛石,再结合其他工程措施,保证老田庵控导工程靠溜、恢复花园口景观是有可能的。
(1)京汉铁路遗留桥墩及周边抛石起到了类似于宽顶堰“梳篦、分散主溜”的作用,因主流靠右岸、严重偏离治导线,使老田庵控导工程长期脱河,导致其下游河势逐渐趋直,保合寨、马庄、花园口工程脱河,造成花园口引黄闸取水困难、花园口景观不复存在。
(2)建议拆除京汉铁路桥(原京广铁路桥附近)治导线靠左岸600 m(设计治导线宽度为800 m)范围内的遗留桥墩及周边抛石;结合桃花峪至京汉铁桥段的疏浚等措施使老田庵工程迎溜段靠溜,使其下游的保合寨、马庄和花园口工程靠河,恢复花园口景观和涵闸取水。
对于上述工程措施,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现场探测和专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