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北斗”为梦想导航
2019-08-23邹维荣韩阜业
邹维荣 韩阜业
2019年6月25日02时0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
截至目前,北斗系统建设已经走过19年,陆续将46颗北斗卫星送入太空,“中国北斗”从无到有,如今已成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而对于那些奋斗在北斗系统建设一线的航天人来说,每一次“北斗”闪耀,都凝聚着他们矢志“北斗”的坚守。他们用“北斗”为梦想导航,也编织出一个别样的“北斗星座”。
七旬院士谭述森:“坚守自己的人生北斗”
25年前,谭述森和战友们从一间简陋的铁皮屋出发,从零起步,踏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研攻关的征程。25年后的今天,46颗北斗卫星遨游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身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已经7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谭述森从来不缺少荣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
然而,当每次把荣誉捧在手上时,他总是不安地说:“荣誉是给予北斗和北斗这个团队的,我只是个代表。”就连增选上院士后单位挂起的庆祝条幅,也被谭述森再三要求撤了下来。
“德才所至,才能众望所归。”谭述森常说,“咱们从事北斗的,坚守自己的‘人生北斗,才能建好北斗。”
其所行正如其所言。投身于卫星导航事业以来,谭述森著作等身,撰写技术报告100余篇,且身兼数职。忙,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到过谭老办公室求教的人,不论是同行、同事还是学生,都会记得这样的情景:用手正一正老花镜,然后静静地听、认真地记,时不时与你沟通。如果是学术论文或设计报告,返回去的时候,每页空白处多会写满修改意见,或蓝色,或红色,或红蓝相间。
2019年5月22日,第十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在北京召开,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最新成果得到全方位展示。“目前,北斗系统已完成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设,提供全球服务,定位精度优于10米。”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会上表示,未来还将提供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国际搜索救援、精密定位等服务,并向全球播发性能更优的导航信号。
“中国北斗性能越来越好,服务越来越好。”在现场的谭述森院士十分高兴。但他认为,“在世界科技领域迈入智能化时代的今天,还要对北斗系统重新定义,才能把握北斗的发展方向。”
近段时间,谭述森院士一直在研究北斗系统的下一步转型问题。他拿出厚厚一摞牛皮纸说:“我针对北斗下一步转型,形成了一份新材料。”
这摞牛皮纸都是由使用过的信封裁剪而成,每张上面都写得密密麻麻,有不少还工工整整地画了配图。看到记者的疑惑神情,谭述森院士笑着说:“我喜欢用信封纸写材料,因为比较结实、也比较大,不容易损坏。”
谭述森院士一直紧盯各类新技术,即便是看似与卫星导航不直接相关的互联网数据库技术,他也不放过。近些年比较热门的“区块链技术”,谭述森院士就在深入研究和学习,从中寻找“灵感”。
“国家安全需求在哪里,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和目光就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能赢得主动权。”这是谭述森院士经常讲的一句话,也是他在科技强军道路上永不止步的动力源。
巾帼指挥员张润红:“追逐最美丽的北斗梦”
2018年11月1日子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灯火通明,搭载着第41颗北斗导航卫星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静静地矗立在发射台上,等待出征的号令。
这次发射,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123次发射中的一次普通发射,但又是一次不寻常的发射——我国首位女性发射阵地指挥员张润红首次指挥发射任务。
“40分钟准备!”11月1日23时17分,张润红铿锵有力的指令从指挥大厅传来,发射塔架上平台陆续缓缓回转,地面控制系统把火箭飞行所需软件注入火箭上。
“‘01指挥员太帅了!”12年前,第一次参与完成卫星发射任务后,张润红和同事们一样激动兴奋,但最令她羡慕的还是“01”指挥员。从那天起,她就踏上了自己的追梦路。
为了这个梦想,张润红足足准备了12年。她先后参与完成80次发射任务,把低温动力系统岗位干了个遍,12次担任系统指挥员、6次担任技术阵地指挥员。这一天,是她第81次执行发射任务,也是她作为“01”指挥员首次指挥发射。
人生的精彩,不仅是圆梦的瞬间,还有追梦的过程。为了实现“01”指挥员的梦想,张润红毅然剪掉一头秀发,和男同事一样扛加注软管,爬发射塔架,上塔架摆杆……张润红就是这样在汗水与泪水中,不断成长蜕变、“逆袭”升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01”指挥员指挥一次发射任务,表面上看只需下达口令,但背后必须下苦功夫,熟练掌握发射场20多个分系统、近200个岗位专业知识,更需要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在成为一名优秀技术阵地指挥员后,张润红找来各个系统的资料从头学起,取得一个又一个“岗位资格证书”。她还主动找经验丰富的“01”指挥员跟岗学习,对全系统、全流程做到了如指掌。
航天发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任何隐患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当最严的‘质检员,做最好的‘守门员”是张润红一句“口头禅”。10多年来,她先后发现并成功排除火箭飞行过程中冷氦增压系统异常等10余起重大故障。
这次“01”首秀充满了挑战,上苍似乎有意在考验她。卫星发射前一天,西昌发生5.1级地震,震中距离发射场仅50余公里。
正逐个岗位检查的张润红感到地震后,想到火箭正在加注常规氧化剂,便立即赶到现场,上塔逐层检查,确认火箭状态。得知任务没有受到影响,悬在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第二天一大早,张润红组织大家进行全面检查,她特意来到发射塔,跑上跑下检查塔上设备状态,仔细观察箭体有没有发生倾斜,相对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5、4、3、2、1,点火!”伴随着张润红清脆响亮的口令,发控台操作手郑重地按下点火按钮,火箭随之拔地而起,飞向天际……
“80后”“90后”“00后”:“中国北斗”,未来可期
2019年5月17日23时48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下达点火口令的是“80后”尹相原,这也是他首次担任“01”指挥员。
12年前,尹相原从天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追星逐梦来到大凉山峡谷中的发射场。
初始3年,他刻苦勤奋,从操作手、小组长一步步成长为利用系统指挥员、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新的工作岗位,不断激发出他工作的激情与潜力,担任“01”指挥员的梦想种子,也开始在他心中萌发。
“我将‘01拆成0和1。 0,寓意归零,航天发射质量是生命,一点点闪失和疏漏,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1,寓意统一,航天事业‘万人一杆枪,必须协调统一、万众一心,这是成功的首要秘诀。”尹相原对“01”指挥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这是尹相原的第一次“大作”,在发射场的许多岗位,还有许许多多属于他们的“第一次”。
与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同龄的技术部总体技术室助理工程师郑树宏,忘不了第一次独立执行發射任务时的欣喜,那一天是他24岁生日,任务成功是他送给自己最好的生日礼物。
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低温动力系统指挥员于新辰,忘不了第一次发射前排故时的自豪,从发现异常到故障定位,坚信自己的判断,成功将理论知识和发射实践相结合。
近年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通过发射任务实战磨砺、科研攻关牵引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快青年人才的“孵化”周期,航天发射速度与中心人才培养速度齐头并进, 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成为航天发射一线指挥员的主力军。
2000年10月31日,我国首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从那时起,中心先后执行38次北斗发射任务,顺利将包括4颗试验卫星在内的50颗北斗卫星送入太空,成功率达到100%。
这种惊人的速度,也体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人才培养的速度。担任“01”指挥员次数最多、西昌发射测试站高级工程师鄢利清说:“以前培养指挥员至少要三四年以上,如今,在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的锻炼磨砺下,培养周期能够缩短至1年。”
伟大的新时代召唤堪当大任的新青年。只有靠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矢志不渝、自主创新去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努力用青春力量托举大国重器,“中国北斗”才会创造出更多的中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