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汀溪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9-08-23张邵峰
张邵峰
摘要 泾县汀溪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优越,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保护区建立后,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保护区在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在保护区工作经验,提出一些保护建议,以期为泾县汀溪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汀溪自然保护区;问题;建议;安徽泾县
中图分类号 X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3-014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泾县汀溪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
泾县汀溪自然保护区位于泾县的东南部,保护区内共有人口5 396人,土地总面积6 906.9 hm2,其中耕地10 hm2,林地6 581.9 hm2,森林覆盖率95.29%。
汀溪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3个功能区。核心区内被保护物种丰富,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保护对象有适宜的生长空间和栖息环境,区内无不良因素干扰和影响,面积2 334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33.8%。缓冲区环绕核心区,是核心区与试验区的过渡区域,能对核心区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和屏障作用,该区也有完好的森林,面积4 227.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1.13%。试验区围绕缓冲区,该区主要以森林、经济林地、农田和林区的群众为主,面积33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9%。
2 汀溪自然保护区特征
2.1 多樣性
汀溪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多样,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物种。保护区分布水生陆生脊椎动物29目79科238种,有维管植物150科542属985种,保护区生物资源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2.2 稀有性
汀溪自然保护区位置偏僻、地质古老,遗留了较多的古老珍贵植物,而且中国特有分布的属和种在区域内相当常见,保护区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二级保护植物8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野生兰科植物9种。另外,保护区内桃岭等地还发现大黄花虾脊兰较大居群分布,该种植物现仅报道在台湾北部和湖南西南部有零星分布,在安徽尚属首次发现有分布,而且保存较为完好,十分难得。
2.3 自然性
整个保护区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较少,特别是核心区,基本维持原有状态。保护区周边的居民较少,其生产生活基本不会对保护区内的自然生态产生影响。保护区内有较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天然林,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复杂,生态演替、生态功能正常。保护区内的天然阔叶林不仅占绝对优势,而且得到长期较好的保护,自然属性良好。
2.4 典型性
保护区内有面积较大的一块天然林集中地,面积约有6 666.67 hm2,是泾县现存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也是安徽省尚存较好的自然历史本底,是研究亚热带山区森林生态系统发展、森林植被更新与演替、野生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等保留较完整的天然科研基地。因此,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泾县、安徽省甚至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都具有较好的典型性。
2.5 脆弱性
汀溪自然保护区共有裸子植物17种,隶属6科13属。其大概是在新生代的第三纪出现的,避开了第四纪冰川的淘汰而保留下来,如松科的金钱松、杉科的杉木、红豆杉科的香榧和南方红豆杉等,都是第三纪的孑遗植物。保护区还有大量中生代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古新世就已经建立起来的科,如木兰科、金缕梅科、八角科等。由于这些物种的自然分布相对狭窄且对小生境的依赖程度较高,保护区成为这些物种得天独厚的避难所,但破坏后也较难恢复,生态系统相对脆弱,需要加强保护。
3 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薄弱
近几年,虽然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保护区建设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自然保护区底子薄,随着近年来森林旅游的不断兴起,游客大量增加、保护管理难度大、基础设施仍显不足、办公条件差、设备缺乏,导致很多管护、科研及宣传工作难以开展。标桩、界碑缺乏,巡护道路不完善,现有道路年久失修,通行状况较差;防火嘹望存在盲区,扑火设施设备严重缺乏;调查巡护、科研监测和宣传设备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保护区的发展。因此,尽快完善和更新基础设施设备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当务之急[1]。
3.2 自然保护区资金短缺严重
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国家和地方财政对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资金较少,保护区只有保护站几名专职工作人员,缺少必要的专职巡查人员,职工队伍不够稳定。自然保护区的专项管理、基础建设、生态监测、人员培训、社区共管等方面也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自然保护区日常管护经费主要来源于天保工程森林管护费,经费缺口较大,尽管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与相关自然保护区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3 自然保护区人员结构不合理
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较低,中等学历和专业技术人员偏少,人员总体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缺乏高层次的相关专业人员,具有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相关知识的人员则更少,远远不能满足和适应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人员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3.4 科研监测能力亟待加强
野生动植物监测和研究是保护区的重点工作,由于科研设备购置较少且购置时间较早、设备比较落后,无法适应当前自然保护区开展科研监测工作的需要[2]。保护区内并未设立生态定位站和气象、水文监测站等科研设施,没有固定监测样地、样线等基本科研监测设施,不能有效地对野生植物种群及生境变化进行监测,这与保护区特殊重要的生态区位价值不相适应。
3.5 宣传教育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初,生态宣传的意识不强以及宣教设施设备有限,自然保护区的宣教工作仍然停留在较为初级的水平。社区宣传工作是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抓手,妥善处理好保护区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与保护好区内自然资源息息相关,保护区目前宣传教育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保护区发展的需要。
4 汀溪自然保护区保护建议
4.1 完善保护管理体系和保护设施
在保护区管理站下设管护点,分布于自然保护区主要地段,建立覆盖全区的资源保护网络体系,实现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设置警务室,维持区内治安和查处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违法事件。为了取得更好的保护效果,自然保护区应针对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增设必要的嘹望塔、观测站等辅助设施,建立定期的巡逻嘹望制度[3];聘请部分生态护林员开展日常巡护工作,通过日常巡护、监测及时了解植被与环境变化情况,及时救治受到伤害或面临生存威胁的野生动植物。
4.2 加強宣传,发挥群众义务保护的积极作用
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自然保护区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群众资源保护意识。在建立健全专业保护管理队伍的同时,与周边社区组建群众联防组织,通过社区共管工程的实施,吸收和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形成以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人员为核心、广大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的自然保护模式。
4.3 立标定界
自然保护区的范围与四至界限已经划定,但现地没有明显的标志,给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造成困难,所以需要在自然保护区的边界上立标定界。自然保护区的各功能区界线也应设置标桩确立,同时还需要设立指示牌,明示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各项规定。
4.4 严格执法
加大对一切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特别是重点打击非法捕猎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犯罪行为。
4.5 强化队伍建设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需要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业务技术精的保护管理队伍,要逐步改善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稳定保护队伍,加强人员培训,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同时要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水平。
4.6 控制污染
在开展生态旅游时,要根据环境容量严格控制参观人数,及时对旅游区的三废进行处理,避免开展生态旅游带来环境污染[4]。
4.7 严格保护核心区
禁止非保护的人为活动,加强对科考活动的管理。经自然保护区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科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和法规,并对科考的时间和范围进行限定。
4.8 有害生物防治
开展森林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通过保护和招引天敌等一系列措施重点发挥天敌控害的作用,同时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监测和防控工作,稳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包旭,宋坤,曾和敏,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大庆市为例[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8,42(2):13-16.
[2] 白彩霞.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5):55-56.
[3] 吴运辉,杨承荣,姜芝琼.黎平县自然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林业经济,2017,39(6):87-92.
[4] 宗雪.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16(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