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谪路上,颜真卿写下《鲜于氏离堆记》
2019-08-23章夫
章夫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纵观中国书法之发展过程,宛如江河奔流不息。王羲之书《兰亭序》,记叙兰亭山水之美和集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慨;颜真卿书《祭侄稿》于亲人罹难、“父陷子死,孤城围逼”的情况之下,借其文其书表达对叛贼的痛恨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书文辉映,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苏东坡于困顿之中书《黄州寒食诗》,“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寓忧患之意于点画之间,将抑郁却旷达之情倾泻于笔端……
历代志士的家国情怀无不体现在书法之中,而历朝历代书法名家的排行榜,实际上算得上另一个版本的历史晴雨表。
新政离堆肇始
离堆亦称“离碓”,乃古人修治山水之智慧。水离山,山离水,俱各分离而又各相依托,是为人工开凿水道所遗留的孤岛般的山体。
《四川省志·文物志》载:“蜀中四大离堆,新政离堆居首,灌县都江堰离堆、乐山乌尤山离堆、洪雅离堆。”有着千河之省的四川,离堆的形态十分丰富,从历代地理有文字记载的,被称为离堆的多达十余处,甚为有名者大体有四处一一都江堰离堆、乐山乌尤寺离堆、洪雅岷江离堆和新政离堆。
新政离堆,位于仪陇县城新政镇城南三公里的嘉陵江西岸,相传为禹以火焚之法辟山导洪所致。辟断开的山头北东南三面绕以大江,突兀高峻,直插江心,故称离堆。颜真卿在《鲜于氏离堆记》如是记述:“斗入嘉陵江,直上数百尺,形势缩矗,欹壁峻肃,上峥嵘而下回袱,不与众山相属,是之谓离堆。”
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写道,战国时秦蜀守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都江堰离堆是从玉垒山分离的小山堆,离堆北端有伏龙观,传说李冰于此降服孽龙,锁于离堆之下的伏龙潭中。伏龙观的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恰如都江堰一副楹联所言:“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离堆行》中,也形象地记录了都江堰离堆之雄伟:“残山狠石双虎卧,斧迹鳞皴中凿破。潭渊油油无敢唾,下有猛龙跄铁锁。自从分流注石门,西州粳稻如黄云……”
乐山乌尤寺离堆就在乐山大佛所在地,近靠凌云山,规模也甚宏大,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汇合于此。其支流在此入分洪道,绕过乌尤山后在马鞍山又入岷江。乐山乌尤离堆的工程精妙,将凌云、乌尤两山之间马鞍形凹洼地势巧妙用之,借以除去“三江第一关”的障碍,裨使过往船只安全通过。
相较于都江堰离堆、乐山乌尤寺离堆,新政离堆虽名气稍逊,实则其悠久历史与傲岸风景均不在前二者之下,其重要标志在于,唐时颜真卿撰文并书写的《鲜于氏离堆记》。
新政离堆,高数十丈,西临白鹭坝,遥接灵宝寨,东南隔水与火焚山对峙,由北奔腾而来的嘉陵江在此急转弯,绕着离堆再向西南流去,悬崖峭壁,激流回袱,波涛汹涌,是千里嘉陵江航道上的险滩之一。千百年来,此处被扳稔引舳的舟子船家视为鬼门关,故而在离堆山建坛设庙,企盼神灵能镇住河妖,保佑南来北往行船平安。自汉代以来,离堆山香火旺盛,道教盛行。
背靠嘉陵江水的新政,坐落于南北长15里,东西宽约10里的冲积型河谷盆地中央,三面依山,一面临水。自汉代以来,新政就以盛产井盐和水运交通发达著称于嘉陵江流域。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载,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割相如(今蓬安县)、充国(今南部县)立新城县,为避太子建成讳而改名新政县。这个政治交通要冲的古镇,文化经济得到极大的促进和发展。明清时这里还有城墙和护城河,城依地势而修,依八卦方位分有东西南北大小八道门。
直到20年前,年少之时我初到新政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一片有无数小吃的窄窄的老街,和那临街而泻的一汪江水。老城街道纵横呈井字形,有正街、新街、盐店街、米市街、布市街、铁匠街、大小南街、大小西街、五福街、问昌巷、油房街、外东街,这些街与东西南北八门相连通,构成了一个繁华的水码头。
离堆与“鲜于氏家族”
却说水码头新政,历来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工商重镇。隋初时,风光迤逦的离堆山已是闻名遐迩的道教胜地,一年四季香火旺盛。
新政的繁荣与兴旺,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商贾巨富、名门望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河北渔阳来的“鲜于氏家族”。
“鲜于氏”一脉源远流长,可上溯至周王朝。据史载,周武王灭纣,封箕子于朝鲜,其子仲食邑于,故受氏。自此,子孙以鲜于为姓氏。鲜于祖庙按周礼建于其封地所属的渔水之阳,故称“渔阳人”。其踪迹可在颜真卿《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太守少保鲜于公神道碑》中寻见,有文字日:“洪范垂休,系殷封周,鲜于身繇,派渔阳兮。”
鲜于氏的老家在北方。早在东汉时,渔阳人鲜于褒官至京兆尹。褒十二世孙鲜于康,任后魏秦州刺史,官至直阁将军封武威郡公。鲜于康玄孙匡赞、匡绍,分别任隋通议大夫和隆州(今阆中)刺史。鲜于匡赞生士简、士迪,早孤,随叔父隆州刺史鲜于匡绍举家迁居其辖境内的新政定居。
其后,渔阳籍人鲜于氏家族便在新政落地生根,生息繁衍。鲜于士简生令征,鲜于令征生仲通、叔明兄弟。
也即是说,因为仕途原因,鲜于氏家族异乡为官,来到川北这片土地。
生长于钟鸣鼎食之家的鲜于匡绍,在隋为刺史,隋亡后弃官经商,充分展现其商业才干。其财富也迅速集聚,崛起于巴蜀。到鲜于仲通、叔明兄弟这辈时,“鲜于氏家族”在新政已经生活了四代。
唐中叶,已跃升为巴蜀大豪的鲜于氏家族,买下了新政沿江两岸长近百里,宽约20里的大片土地,在发展传统的制盐、淘金、制陶业的同时,还利用新政便利的水上交通,开通上至利州(今广元市)、下达渝州(今重庆市)的河运航线。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发达的水陆交通条件,加之绵延数十里的砂金矿床和丰富的井盐资源,在鲜于氏家族的打理下,新政成为川东北重要的商埠。
至唐开元年间,鲜于氏家族的接力棒传到了鲜于仲通、叔明兄弟手里,他们继续彰其祖业,加大对休闲娱乐产业一一离堆山的建设投入,欲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跻身于巴蜀著名的道教官观及避暑盛地之列。
其实,鲜于氏家族看中离堆这块宝地,还有另外一个原由。那就是有利于鲜于仲通的成长,“鹰犬射猎自娱,轻财尚气,果于然诺。弱冠以任侠自喜。”“年二十余尚未知书,太常切责之。”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鲜于仲通少年时甚是玩劣,到了二十几岁才发奋读书。“慷慨发愤,养蒙学文,忘寝与食”,在离堆偏僻而陡险的临江一侧的山岩上凿洞隐居,励精治学。相传,鲜于仲通“读书欲睡”时,为惩罚自己,乃“以针钩膝,血流至足”,仍奋然日:“安有勤奋苦读,而不能破万卷书耶。”
从来纨绔少伟男。生长于富贵之家的鲜于仲通,“开元二十年,年近四十,举乡贡进士高第”,有了一纸“进士文凭”,鲜于仲通终于走上了仕途。
自从杨玉环成为贵妃后,杨氏家族鸡犬升天。远在四川的堂兄杨国忠在富豪鲜于仲通的资助下,也来到了长安。杨国忠凭借杨贵妃的影响力,又将鲜于仲通推荐给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鲜于仲通深得章仇兼琼赏识,引为采访支使,委以心腹。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鲜于仲通荣升为剑南节度使。
剑南道是唐朝的西南门户,担負着绥靖南诏的重任。唐王朝最初扶持南诏,本想借其牵制吐蕃。未曾想南诏势力坐大以后,唐王朝又企图加以控制。
天宝十年,针对南诏的“天宝战争”爆发,鲜于仲通率领六万大军,分两路出戎州、借州,进至曲州、静州,意图一举击溃南诏。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者谢罪,请求归还所俘获劫掠物,并澄清利害得失:“现在吐蕃大军压境,如果不允许,我就将归命吐蕃,云南就不是唐朝的了。”
鲜于仲通不听,囚禁了南诏使者,继续进攻。结果六万余人战死,鲜于仲通大败后,只身逃归。杨国忠竟上报说大捷,下令临时从两京以及河南河北招募百姓为士兵,进攻南诏。
天宝十三年(754年),李宓率领7万军队进攻南诏,一直打到南诏首都太和城外,阁罗凤闭壁不战。李宓大军粮草耗尽,军中十之七八因为患瘴疠瘟疫以及饥饿而死。李宓率军返回,南诏追击,全军覆没。
战后,南诏归顺吐蕃。自此,南诏和唐朝以及吐蕃之间的战争不断,给双方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心存芥蒂之下,南诏始终没有真正归顺唐朝,云南也就脱离了唐朝的控制。
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四·李宓伐南诏》用不足百字,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前因后果一一
“唐天宝中,南诏叛,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之,丧士卒六万人。杨国忠掩其败状,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兵讨之。”
“天宝战争”后,唐军统帅鲜于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为掩盖讨伐南诏败迹,将鲜于仲通调任京兆尹(首都行政长官)。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杨国忠亲信,请求玄宗为杨国忠在尚书省门立“铨综之能”碑,歌颂其选官有功。玄宗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为了向杨国忠献媚,鲜于仲通亲自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交换和利用的关系注定不能长久。随后不久,鲜于仲通便因违背杨国忠而遭排斥,先被贬为邵阳郡司马,后迁汉阳郡太守,最终死于天水郡太守任上。享年62岁。
时间过得真快,从贬到死,仅仅过了两年时间。
对于史家而言,鲜于仲通是南诏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但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没有给鲜于仲通立传。
颜真卿与鲜于仲通
关于鲜于仲通的身世,相关记录甚少。后世依据主要来自《中散大夫京兆尹汉阳郡太守赠太子少保鲜于公神道碑铭》,这是颜真卿专门为鲜于仲通撰写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可谓鲜于仲通的履历表,颜真卿对他应该了如指掌。“公讳向,字仲通,以字行,渔阳人也。”文章开宗明义,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世。文中所言“既接通家之欢,载敦世亲之好”则是颜真卿对主人公的评价。
严格来说,鲜于仲通与颜真卿真正在一起共事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足三年时间。我们先来看看两人的履历。天宝九载,鲜于仲通由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中丞持节充剑南节度副大使知节事、剑南山南两道采访处置使调京任司农少卿,天宝十一年拜京兆尹。而颜真卿天宝九年由东都采访判官调京任殿中侍御史武部员外郎,到天宝十二年没有工作异动。
总结一下史料的信息,他们二人交往的巧合,堪耐玩味。
相似的仕途经历。两人同于天宝九年调回京师供职,得以有三载同僚,才有相识相知的机会。在与权奸的明争暗斗中,二人同样耿介特立,刚严不阿,绝不同流合污。
相同的政治命运。同遭杨国忠排斥,同时贬谪外地,两人的友情在天宝十二年达到升华的顶点。为职责使命所驱使,两人常互相支持,互为声援,同仇敌忾,结下了深厚的君子情谊。
相近的家世背景。皆是诗礼传家的世家子弟,均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和严格的礼教熏陶,他们身上均具忧国忧民儒雅忠义的刚正之气。
相同的一门忠良。鲜于氏家族先后有八人为国效力,两人战死,一人身残,在平蛮平蕃等战役中功勋卓著。颜氏家族先后有七人在朝为官,有三十余人死于安史叛军之手,并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