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漂港人眼中的北京和中国

2019-08-23毕梦瀛

环球时报 2019-08-23
关键词:北漂港人香港

本报记者 毕梦瀛

去年6月,箭厂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部名叫《北漂港人》的短片。片中,6名在北京居住的香港人讲述了他们各自的生活故事。“北京有北京的好嘛,香港有香港的好。为什么我们不把大家的好,都加在一起,让它更好呢?”主人公之一、2003年搬到北京的香港人刘晓辉在片中说道。这部13分钟的纪录片约有54万观看量,5000多条评论。随着近期香港风波持续发展,这部短片再次引发网友关注。最近,《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该片出品方箭厂视频的总制片人、片中主人公之一钟伟杰,听他讲述这部引起共鸣的短片背后的故事。

有趣的探索

在《北漂港人》短片中,除了钟伟杰外,还有其他5个主人公,包括来北京11年的独立策展人方敏儿、在五道营胡同开复古店的刘晓辉,还有3名在人民大学读本科的香港女孩程静儿、郑皓莹和黄尹庄。片中,他们讲述了自己从香港来到北京后,在气候、语言等方面的不适应,但同时表达了来北京生活后所开启的无限的新可能。

“那个时候觉得香港好像一座围城,很多观念已经固化”,程静儿说,在香港看不到活力的她,来北京求学,“人生要多找些不确定性吧,来北京找到了一个突破的出口。”刘晓辉2003年来到北京,在北京开复古店的初衷就是想做个实验,把西方的东西和中国的东西放在一起展示,看看会有什么效果。随后,他开始了探索北京的旧物市场,又结识了许多同道中人,他在北京的生活成了一个有趣的探索。

一名网友评论称,“真心希望年轻香港朋友放下心中成见,多来内地看看,了解一下你的祖国,祖国的美好山河也是你们的美好山河呀。欢迎你们!”

无限的题材

“刚来北京时,觉得这里空气不太好,天气很冷,城市又大,去哪里都很远。”钟伟杰在片中说道,尽管如此,他还是对北京生活带来的无限可能充满期待。

钟伟杰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1983年在香港出生,后来去台湾世新大学读导演系,2008年来到北京。

“那年我24岁左右,不想一直呆在台湾,也不想回香港,觉得人生应该有很多可能性,应该出去闯一闯。那时北京要办奥运会了,全世界都在谈论北京。我就来了。一开始也没想着要在这里长期定居,什么明确目标也没有,结果一待就十几年”,他笑了起来。

钟伟杰表示,如果当时他没有搬到北京,也许就不会有现在他在箭厂视频所做的这些了。界面新闻旗下的箭厂视频成立于2016年,秉承“青年视角发掘中国故事”的态度,制作了大量视角独特的内容,比如《生活在东北的日本遗孤》《3万群演的龙套江湖》等。“如果你在香港有这样的视频媒体,毕竟受困于香港的大小,没那么多题材。你今天拍完九龙,明天就去拍港岛,可能一会儿就做完了。但中国那么大,那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想法,给我提供了无限的题材,你的思维方式多少也会有点不一样”,钟伟杰说,当他接触到纪实类题材后,就找到了可以继续做下去的点。“原来呈现不同人的状态是很有意思的,就是他的处境是什么,他面对的问题是什么,等于天然给了你很多剧本。”钟伟杰说,做新闻的人更多是想要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记录一件事或一个人。但当他在拍摄以及带领团队时,一直主张的想法是,要把拍摄对象当成一个角色,要把他们面对的事看作一段剧情。”

吃酸菜的香港人

上世纪60年代,钟伟杰的父亲从广东的一个小县城只身去了香港。钟伟杰母亲的家庭来自沈阳。母亲在外婆的肚子里从沈阳到了台

湾。钟伟杰坦言,在他成长的年代,对国家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我们很清楚,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因为鸦片战争被割让给了英国。应该说潜意识里很清楚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但小时候不会去想这些事情。在回归之前,我们对国家的观念是很模糊的”。

即使如此,从小家里从未让他忘记与内地的紧密联系。“像我妈,其实跟东北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她不在东北出生,但我妈总会说,我们东北人怎样怎样。我们还过着某种东北传统的生活。比如,去年过年,我们吃的是酸菜白肉锅,很正宗那种。”

钟伟杰第一次去内地,是在六七岁。那时香港是“水泥森林”,已经很拥挤。一到北京好像他突然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时北京路上还很少车。作为小朋友,刚到的时候很不习惯,怎么什么都没有?想喝可乐没有,小朋友喜欢的糖果啊、零食啊都很少”,钟伟杰回忆道,他和北京的表哥花了很多力气想办法沟通。“我们一起写字、画画。我写繁体字,他写简体字”。

沟通的渴望

除了童年与表哥沟通的渴望,钟伟杰也在尝试让作品成为沟通的桥梁。“比如,我拍过好几个香港题材,是不是能起到沟通的作用?我们毕竟是一个网络平台,可以给很多不一样的人看。如果有一个人看完会有一些新的观点或新的想法,我们也就达到目的了”。

对于香港和内地的文化交流,钟伟杰表示,希望可以做更多尝试。“都不要说香港和内地,内地这么大,南方人不懂北方人,西北人不懂东北人,要怎样建立起沟通呢?”钟伟杰说,香港和内地的交往确实应该多一点,尤其应该从文化上,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层面上多沟通。“比如,一帮喜欢音乐的人、喜欢电影的人,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其实只要有接触、有交流,都是能成为朋友的”。▲

猜你喜欢

北漂港人香港
I LOVE SPIDER—MAN
北漂
水乡记忆
香港ifc商场
香港
人在北漂,心在北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