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碎片
2019-08-23
贺龙大战逍遥镇
1927年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出师河南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北伐军主力是唐生智和张发奎的部队,总兵力约10余万人,由唐生智任总指挥。
这次战斗中,独立十五师师长贺龙亲自拉着大炮赶到前线指挥。其前锋一个冲锋就拿下了奉军占领的村庄,冲进村子后,发现奉军的午饭就丢在阵地上,还没来得及吃。
随后,贺龙率部继续北上,一路猛冲60余里,但老百姓从后面赶来报告说:“张作霖的军队又占领了逍遥镇!”贺龙闻言,怕后路被敌人截断,命令部队急速赶回逍遥镇。到达逍遥镇外已经天黑了,贺龙立即命令连夜进攻。对方组织性也很严,听到枪声,立即向镇外撤走。
贺龙正准备命令部队进攻,忽然先锋连送来了一面捡到的军旗,上面写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贺龙才知道打错人了,连忙让号兵吹问答号,和对方取得了联系。
原来,贺龙出发前,组织了逍遥镇当地的老百姓为北伐军侦察敌情。老百姓见有部队进了镇,就前往询问。对方说是“张发奎的部队”,但说的是广东话,让逍遥镇的老百姓误以为是“张作霖的部队”,于是向贺龙报告,才有了上述情况的发生。事后,张发奎和贺龙见了面,他对贺龙的进军速度十分满意,并风趣地对贺龙说:“我的军队是铁军,你的军队是钢军。”
逍遥镇一仗,贺龙威名大震。当时,河南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要得河南开,须等贺龙来。”(摘自《人民日报》,贾晓明/文)
中原突围中的“空城计”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和部署进行内战的兵力,蒋介石调集了20多个师,加紧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1946年5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虽然就中原地区停止武装冲突签订了《汉口协定》,但国民党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指挥10个整编师于6月22日前完成“秘密包围态势”。
23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原局“立即突围”。24日,中原局、中原军区经研究,命令部队从26日开始,在防区内秘密集结,抢在国民党军向我军发动总攻击之前,按预定部署于29日冲破国民党重兵封锁的平汉线,胜利实行战略转移,并给正在军区开会的鄂东独立旅政治委员张体学,布置了演一出“空城计”的任务。
会后,张体学挑选一批精干人员,于26日拂晓前秘密赶到宣化店,接替中原军区警卫部队的警备任务,掩护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6月26日晚,张体学以新任警备司令的身份和三十二小组我方代表任士舜在宣化举行一场“文艺招待会”,邀请三十二小组美蒋代表“光临”看戏。
入夜时分,中原军区礼堂灯火通明。张体学、任士舜等陪同美蒋代表坐在礼堂前排的最佳位置,还不时地与美方代表怀特及国民党方的代表陈谦交谈。见到此景,怀特和陈谦也暗自高兴:国军的大举进攻已经开始了,可中原共军首脑们至今还被蒙在鼓里。怀特和陈谦哪里知道,早已做好一切准备的中原军区主力部队分东西两个方向,已于当晚神不知鬼不觉地撤出了宣化店,正在向平汉铁路纵横驰骋。
6月29日下午,张体学接到突围部队的告捷电报,便来到美蒋代表住处,向他们宣布:“先生们,我很遗憾地告诉你们,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向我们展开大举进攻,我军被迫转移。现在,我中原主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封锁线……为了先生们的安全,请立即上车,我派兵护送你们返回武汉!”(摘自《人民政协报》 马迅/文)
宋绮云、徐林侠:狱中8年不低头
江苏徐州邳州市八路镇岠山脚下,小萝卜头纪念馆里,烈士“小萝卜头”宋振中和他的父母宋绮云、徐林侠,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纪念馆里“团聚”了。
宋绮云,1904年出生于江苏邳县(今邳州市)。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暴席卷邳县,宋绮云首先响应,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1920年考入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26年10月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即黄埔军校第六期。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徐林侠,1904年出生于江苏邳县。1924年考取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宋绮云受党指派返回邳县,先后任中共邳县特别支部组织干事、中共邳县县委委员和书记。同年,徐林侠也回到邳县任中共邳县县委委员兼妇女会会长。1928年10月,徐林侠与宋绮云结为革命伴侣。
西安事变前夕,宋绮云参加草拟张、杨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等文件,徐林侠筹备妇女救国会,并协助宋绮云开展革命活动。
1941年底,宋绮云、徐林侠及他们8个月大的幼子宋振中被国民党军统特务逮捕。狱中8年,他们遭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和种种折磨,“我决不能弯下腰,只有怕死才求饶;人生百年终一死,留得清白上九霄”。1949年9月6日,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未满9岁的幼子“小萝卜头”,与杨虎城将军父子一起,在重庆松林坡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残忍杀害。(摘自新华社,邱冰清/文)
贾心斋手捧大印迎接八路军
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许多爱国民主人士与共产党精诚合作,肝胆相照,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的贾心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贾心斋深为国家民族的前途担忧。他对蒋介石消极抗日南逃又打压共产党八路军的作法极为不满,对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方针、路线表示拥护。1938年2月,日军还未到滑县,国民党滑县县长许兴凯就闻风而逃,3月29日,日军兵临滑县城下,贾心斋率地方武装坚守。
中共豫北地下党组织非常关注贾心斋的抗日活动,对其民族气节和抗日热情给予高度评价。1940年4月6日,共产党员、八路军某营营长韩明奉杨得志司令员的命令来到滑县县政府,贾心斋手捧用红绸包裹的滑县政府大印,率全体政府人员列队迎接。韩明代表中共上级党组织,热情赞扬贾心斋及全体县政府人员的义举。
后来,双方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由韩明宣布成立了滑县抗日民主政府,并宣布贾心斋任首席参议,各主要政府部门领导由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担任。在贾心斋的带领下,大批开明士绅和爱国民主人士也先后投向共产党的怀抱。(摘自《人民政协报》,贾秉普贾建筑/文)
难忘“红军渡”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是湖南通往广东、广西的要塞。湘江支流潇水穿道县县城而过。
85年前,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在这里夜渡潇水,奔袭道州城,为红军主力渡潇水开辟了道路。
如今,当年支撑浮桥的木船早已换成了铁壳船,两条铁链串起来20多只铁船,密实的木条整齐排列,浮桥仍是两岸百姓往来的重要通道。
耿飚曾带领红四团,在此成功抢渡潇水,为红军主力渡潇水,进而突破湘江天险赢得了主动。1996年,道县人民政府在浮桥边立下了“红军渡”石碑,以纪念这段历史。
道县的“红军渡”有很多,每个渡口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审章塘乡葫芦岩村邱声彪老人有一个竹碗,是一位红军战士当年所赠。邱声彪的父亲邱家儒当时是船夫。因为渡河部队人数众多,渡船远远不够,当地村民便自发卸掉自家门板、床铺板,帮助红军架设起浮桥,大部队得以迅速通过。一位红军战士乘坐邱家儒的船过河后,将竹碗送给了邱家儒。这只竹碗,也成为烽火岁月中红军与百姓鱼水情深的见证。红军主力分别从水南、洲背、茶园、白马渡等渡口抢渡潇水。凭借着潇水这个天然屏障,红军形成一道长达百里的防线,将敌人阻击在潇水以东。(摘自《人民日报》,何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