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新时代的边塞诗篇
2019-08-23李学勇陶德言李宣良熊席麟
□李学勇 陶德言 李宣良 熊席麟
关山飞渡,国门70年沧桑巨变,见证着新中国大发展,见证着中外大交流,见证着祖国边陲各地亘古以来不曾有过的和平、安宁和繁荣。
这是自立自强、艰苦卓绝、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壮美诗篇。这诗篇发诸赓续千年的中华文脉,来自新时代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奋斗创造。与传统的边塞诗相比,新时代的边塞诗篇既一脉相承又饱含新意,唱出了新时代戍边者的家国之情、英武之气、奉献之歌与和平之声。
家国之情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
2017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肯定她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感谢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勉励广大农牧民扎根边陲,守护好国土,建设好家乡。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短短8个字,是卓嘎、央宗姐妹几十年爱国守边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血脉传承的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位于中印边境的西藏隆子县玉麦乡,山陡路险,交通闭塞,仅有9户、32位乡民,是我国版图上人口最少、人均面积最大的乡。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玉麦乡仅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被外界称作“三人乡”。几十年来,桑杰曲巴和他的女儿卓嘎、央宗在玉麦接力坚守,谱写了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炎黄子孙的情感体验、生命价值历来与家国紧密相连。中国古典诗词卷帙浩繁、灿若群星,几乎所有主题、各种意象都能在古典诗词中找到,家国情怀是其中一以贯之的昂扬旋律。
从《诗经》的“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从戴叔伦的“愿将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到于谦的“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从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董必武的“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一首首,一句句,壮怀激烈,九死不悔,无不传递出爱国爱家的强烈情感,千载而下激奋人心。
大江东去,岁月奔流。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俱化为历史风云中的烟尘。只有那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如同一条绵绵不休的情感河流,始终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氤氲在中华大地每一寸山河间。
2018年夏天,一位普通民兵的离世,牵动着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心——
7月27日,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
习近平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守岛,就是守国。”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咫尺天涯,赤胆忠心。为国担当,不求回报。在新时代的祖国边疆上,有千千万万像卓嘎、央宗姐妹,有千千万万像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这样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甘于平凡的坚守、默默无闻的奉献、百折不挠的奋斗,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才有了坚如磐石的基础、源源不竭的动力。
英武之气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军人必须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2015年1月21日,习近平在视察原第14集团军时,谈到了这支部队的烈士王建川生前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诗,称赞他“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军人血性。
王建川烈士的诗是这样写的:“当巡逻的脚步送走除夕,妈妈,我送给你这本日记。孩儿一年的征尘、四季的足迹,全部忠实地记在这里……”
这首浸透烽火、饱含深情的战地诗,诞生于1984年。当年1月入伍后,王建川就来到了南疆战场最前线。在战斗间隙,他一直坚持写日记,整整写了两本。他准备在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后,把日记本和军功章一起寄回家,作为献给母亲的礼物。
1984年4月28日,年仅19岁的王建川在一场战斗中光荣牺牲,揣在他身上的日记本被鲜血浸染,成为珍贵遗物。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边塞诗以其奔放雄伟的英武之气、慷慨激昂的乐观精神而独树一帜。流传至今的许多著名诗篇,固然也有反映战争残酷、黯然思乡的一面,但更多的洋溢着马革裹尸、立功沙塞的雄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抒发了对优秀将领的热望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信心;“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如同划破长空的战斗号角,给人以深深的激励和鼓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将士们置生死于度外的豪迈气概具有荡气回肠的感染力……凡此种种,英风豪气皆流注于中华儿女之血脉,代代传承不竭。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家的安定、民生的福祉,离不开一代代戍边人的忠诚守卫,也离不开边关将士的舍身杀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子弟兵虽然大批复员,铸剑为犁,参与国家建设,但仍然保留了精锐力量驻守国门。1950年,战火烧过鸭绿江,人民子弟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战而惊世界。三八线上硝烟散去,成千上万中华热血儿男,长眠于长白山的那一边。“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正是志愿军将士以其血肉之躯,筑就了新中国真正威武的国门。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抗美援朝中英勇牺牲的“最可爱的人”生动诠释了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豪迈情怀。数十载弹指一挥间,从鸭绿江畔到珍宝岛上,从喀喇昆仑山口到察隅、墨脱,从老山、者阴山到法卡山……哪一座厚重的国门背后没有将士的英灵守护?
在祖国南疆的金鸡山哨所,有一片久负盛名的“剑麻诗林”。“吃亏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当年这首脍炙人口、传诵大江南北的战地诗,就诞生在这里。
硝烟散去,官兵们把剑麻种进哨所,借剑麻常青、挺拔、坚韧等品质倾诉心声、抒发情感,或颂边关,或歌和平,或抒思念。如今,刻在剑麻上的600余首诗清晰可见。
“桑梓千里外,山河咫尺间。哨所方寸地,月共九州圆”“生为祖国生,生生死死皆伟大;死为人民死,死死生生都光荣……”置身“剑麻诗林”,一株株剑麻像一个个战士昂首挺立,一首首镌刻在剑麻上的诗句直抒胸臆、催人奋进。
奉献之歌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在祖国版图上,位于东海深处、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的庙子湖岛只是毫不显眼的一个小点。半个多世纪前从这里诞生的一首歌,却传唱至今——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这首《战士第二故乡》不仅一代代军人传唱不衰,许多老百姓也很喜欢。
《战士第二故乡》的歌词,是守岛战士张焕成写在连队黑板报上的一首小诗,当时来岛上体验生活的作曲家沈亚威为之谱曲,歌曲很快被全国人民所喜爱。
今天,行走在这个有“东海第一哨”之称的海防营营区内,触目所及,是一座座漂亮的花园式营房和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草坪,再也找不到歌词中“人都说咱岛儿荒,从来不长一棵树”的景象。
从驻岛那天起,官兵们就把小岛当家乡,每次出岛回来时,都会捎来一包包泥土、一粒粒种子,经年累月,一天天给荒岛披上了绿装。小岛的颜色,和军人身上的军装成了同一个颜色。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苦”与“香”的强烈反差,使得不惧生死考验、甘愿奉献牺牲的边关将士形象跃然纸上。尽管今天祖国边境和平安宁,但戍边人的牺牲付出同样令人感动。
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哨所,空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50%。一代代官兵以“缺氧气不缺士气,海拔高斗志更高”的精神,创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那一年,神仙湾新建哨楼,面对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地方工程队的工人们宁愿放弃高额报酬,前后不到一个月,150多名工人全部下了山。哨所的官兵们自己动手,肩挑手扛,用脸盆将水泥砂浆端上山……脸盆端坏了近百个,手套磨破了上千双。4个月后,一座崭新的哨楼建成。从此,这里的海拔高度增加了10米。官兵们用脸盆“端”出了神仙湾的新高度。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今天,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昔日荒凉偏僻的边境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戍边守边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戍边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永未过时。
“仿佛这四十年的时光,在此刻陡然苍老,仿佛清龙山水皆在沉默哀悼。傲视边风的铁骨在您的柩前长跪,您不屑老来多磨要换精忠报国的荣耀,可儿用六枚勋章却换不回您的庭前呼唤……”这首名为《跪母》的诗,看哭了潘忠权朋友圈里的许多人。
作为西藏吉隆县的人武部长,潘忠权自当兵就来到了西藏。在20多年的戍边生涯中,亏欠家人太多太多。母亲2017年5月去世时,他未能守在身边,在母亲走后,他含泪写下了这首诗。
和平之声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
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的《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演讲中,习近平深刻论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
“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中华民族是崇尚和平的民族。纵观中国历代边塞诗人的诗篇,面对战争,诗人们大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信心,同时也表达了对穷兵黩武的反对、对安定和平的向往。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的《前出塞》深刻说明,中华民族即便被动参与战争,绝少是为了征服,更多的是希望通过短暂的战争换取长期的和平。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唐代诗人常建的《塞下曲》立足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今天的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沐浴在和平阳光中的座座国门就是最好见证,生活在国门两侧的中外民众都是亲历者。
中吉边境,守卫在这里的新疆军区斯姆哈纳边防连和吉尔吉斯斯坦边防部队已实现机制化会晤、常态化巡逻;中尼边境,2015年发生“4·25”大地震,聂拉木边检站副站长扎西达娃通过QQ群和微信群,发起为尼泊尔边民爱心募捐倡议,很快得到热烈响应;中巴边境,巴基斯坦小城吉尔吉特有一位名叫阿里·艾哈迈德的老人,自22岁起就一直守护着中国援建巴基斯坦友谊公路88名牺牲烈士的陵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边境地区,人们如数家珍。
放眼新时代万里国门,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跨境经济合作区、策克口岸跨境铁路、“两山”铁路,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项目、天然气D线管道,中老跨境铁路建设、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中缅油气管道、深水港合作建设项目……一项项联通中外、造福周边的宏大工程如火如荼;“缉毒先锋”木康边检站,“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独龙江边防派出所,“八一勋章”获得者印春荣,“维和英雄”李钦、钟荐勤、和志虹……一批批捍卫和平、维护稳定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层出不穷。
太虚含万象,一月印千江。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进,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新时代的中国,正在为亚洲、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书写新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