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钟南山:我是“临床医学家”

2019-08-22柳浪

南方周末 2019-08-22
关键词:肺病钟南山阻塞性

“做一个临床医学家,不光要搞临床医疗、治疗、预防,还应该懂得去做研究,研究的时候发现一些未知数,找到一些现在不能解决的疾病问题。”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柳浪

发自广州

82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纪年轻不少:头发依然乌黑,只鬓角有少部分花白,说话中气十足。

大部分时候,他不苟言笑,面容严峻,而在病人面前,他又能在一秒内切换上干净又暖心的笑容,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柔柔说,你哪儿不舒服啊?

名声最盛时,约他看病的人甚至排到了两年后。他的身份远不只医生或专家,每次参加大型会议,他像明星一样,被记者围追堵截,50米的路要走上半小时。

他就是钟南山,“敢说真话”是他的标签。2003年,“SARS型肺炎”(以下简称SARS)流行,67岁的钟南山被推到了台前。

在这场新中国成立后遭遇的最严重的疫情中,钟南山主张研究有依据的治疗方式、无隐瞒披露,缓解了社会恐慌情绪。最终,在全国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SARS得到了控制,民众将他视为此次“战役”的功臣之一。

SARS是中国公共卫生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直接改变了中国的医疗卫生应急体系。SARS之后,钟南山先后获得了各类耀眼的头衔。电视上、报纸上、网络上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钟南山说”,无一不昭示着他在民众心中的威望。

SARS前,钟南山就曾表达过退休的想法。SARS后,大量工作在67岁后涌入生活,他的退休议程无限期延后,“我有周六和周日,但我要干活。”

“把重症病人 都送到我这里来”

2003年将钟南山的人生划分为两个阶段。

面对广东省内接连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003年1月22日,钟南山会同广东省卫生厅专家组第一次将怪病命名为“SARS型肺炎”,并提出一系列预防措施。钟南山随之被任命为广东省SARS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

事实上,2003年1月中旬到2月中旬,用于控制SARS的物资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段,珠江三角洲一带病人越来越多,大批医护人员也被感染。

38小时未合眼的钟南山也发烧了,左上肺有肺炎,全身没力,但据他观察,并不是SARS。为了不影响士气,他选择在家治疗,由于没有地方挂吊瓶,他在走廊门框钉了个钉子,至今还没拔掉。5天之后,肺部阴影消失了,他又休息了3天回到医院,当时除了家人和一名打点滴的护士,没有人知道他生病了。

2003年2月11日,在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记者见面会上,钟南山受命对媒体讲解SARS的发生和病人的发病情况,他以院士声誉担保,称“SARS并不可怕,可防、可治”。

与钟南山一同研究SARS的郑伯健教授回忆,重症患者都是要把气管切开的,很危险。但后来的结果是,钟南山那里重病号的死亡率都得到了控制。他的措施得到了证明,双管齐下,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达到87%。

正是在广东SARS最严酷的那段时间,钟南山说出了那句至今仍被人记住的话:把重症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钟南山始终坚持信息公开是疫情防治的重中之重。2003年4月12日,在北京召开了一场为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中外记者举行的发布会,钟南山被要求参加。会前,有人让他“不要讲太多”。

第二天,面对记者“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的追问,钟南山忍不住大声说:“控制什么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现在病源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还没有到位。”现场哗然。

同年4月,钟南山被时任总理温家宝点名一同参加“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SARS型性肺炎问题的特别会议”。那一年,钟南山一共去了十六个国家和地区,以一线医学研究者的身份,讲解中国如何应对SARS。

“他的行为为政府缓解了很大的压力,既消除了国际社会的误解,又证明了真实的重要性。”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程东海回忆。

“SARS”后的改变

SARS后,中国公共卫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地都制定了突发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将突发疫情分为四个等级,每一个等级采取何种防控措施、保障措施,由哪一级政府出面解决问题,均有了详细规定。

政府大力介入防治传染病,国家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安排了专项资金,2003年至2006年,总额超过140亿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的出台,更筑起了“防疫大堤”。在各级政府应急预案上可以明确看到:财政局、教育局、交通局、民政局、计生办、邮政局等各单位在突发疫情出现时应承担何种职责。

疫情信息的传递从之前的打电话、拍电报变成了网络信息直报,而且必须在当日报告,否则将负法律责任。除了传染病疫情外,每一个在医院死亡的病例也要上报,新的信息上报体系通过疾控中心直达省级政府和卫生部。

事实上,SARS以来,我国加快建设的医疗卫生应急体系,有力有效应对了各类卫生应急事件。特别是十九大进一步做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不久前,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对未来十余年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提出了具体行动方案。

相比公共卫生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SARS后,除去在公共事件上的发言,钟南山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专业科研上。经过十多年的研究,钟南山领导的研究团队终于第一次从流行病学证实,生物燃料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第一次发现两种老药用于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安全有效。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依然只针对有症状的人。钟南山研究发现,当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就医时,这些病人的肺功能已经损害了50%以上,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2017年9月7日,钟南山、冉丕鑫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论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试验结果显示:使用噻托溴铵的一组患者和使用安慰剂一组的患者相比,肺功能改善率明显提升,从一般的50-60ml提高至120-170ml,引发全球呼吸疾病领域的轰动。这被钟南山视为SARS后最满意的一件事情。

那些“必要的事情”

每周四下午是钟南山的例行问诊时间,如无特殊情况,他会在两点半准时出现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三楼1号诊室,问诊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

患者通过专家热线预约,提交病例后由钟南山助手们筛选。平均等待三到六个月后,每周会有十几个人坐在钟南山面前,由钟南山一对一问诊至少半小时。

门诊被钟南山视为“必要的事情”,同样必要的事情是周三上午的查房,他的学生、护士、护士长、主治医生、主任医师紧随其后。查房看的病人有限,有病人会边哭边拉住他。

钟南山觉得自己是“临床医学家”,他认为,除了要搞好医疗卫生工作以外,还要懂得研究。“做一个临床医学家,不光要搞临床医疗、治疗、预防,还应该懂得去做研究,研究的时候发现一些未知数,找到一些现在不能解决的疾病问题。”

门诊发现的疑难病症,钟南山会将其当做学术研究的挑战,回到实验室进行攻关。在他眼中,一个病人的疑难病症就是一个课题。“实践医学就是一边实践,一边科研,不能只是搞研究,最重要的还是解决病人的问题。”

他讲述着自己已经多次说过的三个追求:第一,促进呼吸中心的全方位建成;第二,已经研究了26年的抗癌药希望能成功;第三,希望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早诊早治形成一个全国、全世界的治疗思想。

近年来,钟南山一直忙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工作,大力推动肺癌筛查居民健康服务,建成广东呼吸中心是他现在最大的目标。

现在,每天早上起床后,82岁的他会快走或跑步20到25分钟,再双杠、仰卧起坐、单杠,一套流程下来大概一小时,每周三到四次。

十年前的一次心脏手术让他告别了篮球场,现在不太能做对抗性运动。球队并未忘记他,82岁生日那天,送了他一件所有队员签名的球服,上面写着“福如东海,寿比钟南山”。

猜你喜欢

肺病钟南山阻塞性
最美的等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的效果临床观察
中医护理干预联合呼吸操训练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观察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钟南山:做诚实的孩子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效果探讨
钟南山
钟南山之歌
老肺病你该怎么办
巴金人物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