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思考

2019-08-22于程昊

卷宗 2019年21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全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

于程昊

摘 要:古往今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的都是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其间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渐失传,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全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全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以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全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动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智慧,是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在全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全媒体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播与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经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至今,在某种程度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展示了历史真实的一面,并且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化过程。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如我国的昆曲、京剧、书法、剪纸等非遗文化均向世界展现了大国文化的风采,不但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2 全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2.1 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集合体,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价值,但如果这种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那么它就仅仅只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类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有效拓宽了非遗教育的范围,增强了其内容说服力,进而营造一种全民自觉关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良好环境氛围,达到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效果,这不仅对个体塑造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2 再造非遗文化经典

虽然非遗文化大多产生于原始的农耕社会,其中包含的许多文化内容已不再契合当前的社会语境,但通过对原始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再造非遗文化经典也并非全无可能。例如,由著名的民族舞蹈艺术家杨丽萍领衔创作的《云南映象》将原生态歌舞以现代人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大大地提升了原生态歌舞的艺术魅力,并且衍生出了彩云之巅这一云南省的专属文化名片。在以往,受制于信息传播的闭塞性,再好的文化经典也只能达到有限的影响力,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非遗文化经典的再现提供了多样化的展示舞台,特别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碎片化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几乎所有人都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学习等活动,这也为人们欣赏和了解非遗文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欣赏这些非遗文化经典,使它们不再是超凡脱俗的上层文化,而是更契合大众审美的都市文化。

2.3 创新非遗传播载体

全媒体时代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载体,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ipad等终端工具进行非遗文化的接收、欣赏和学习。同时,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立体化、多渠道的技术传播特点,对非遗文化进行多媒体数字化转变,从而更方便地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新媒体的出现使得文化信息能够以更加廉价、有效的方式对外传播,极大地扩展了可供利用的内容与渠道,促使非遗文化在时代的传承中展现出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3 全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

3.1 立足非遗文化创造文化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意识、孝亲伦理、人文情怀等,这些都是非遗文化的精神核心所在,我们应当立足于此,进一步创作出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并利用全媒体将其打造成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品牌,实现非遗文化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例如,上海世博会上曾经展示过一幅动画版的《清明上河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是国内将多媒体动画技术和传统文化精品融合在一起的典范,其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时期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传递出了浓厚的民俗生活意味,为全媒体时代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思路。

3.2 借助全媒体打造非遗文化品牌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首次突破8亿大关,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7.7%,其中,手机网民达到7.88亿人,这为非遗文化品牌的网络化传播提供了庞大的网民基础。可想而知,如果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媒体融合,借助全媒体打造非遗文化品牌,深入挖掘非遗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因子,必将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例如,“故宫淘宝”以故宫相关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创作了《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等题材各异的官方APP,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等微信小文,利用了萌版皇帝形象和萌萌的文字描述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点击量高达百万,成功地打造了“故宫萌萌哒”这一文化品牌,不仅弘扬了传统非遗文化,而且满足了公众窥探宫廷文化的兴趣。此外,故宫淘宝还推出了故宫特色贴纸、微缩家具、玩偶、手机壳等实物产品,并通过电商渠道进行运营,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为故宫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传播空间。

3.3 以全媒体推广非遗文化资源

利用全媒体搭建立体化视觉传播平台,能够推动非遗文化资源在网络环境中的快速传播。全媒体推广平台的建设应当紧紧围绕非遗文化的核心内涵,采用视频、音频、图文等多元视听传播途径,借助多种渠道塑造文化效应,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非遗文化平台,将非遗文化系统、全面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一方面,非遗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更新平台上的内容,及时公布非遗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广大公众也可以主动去平台上查阅非遗文化的相关信息,达到非遗文化传承、共享等目的。

3.4 以信息化技术推动非遗数字化转型

全媒体时代,数字传媒技术也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具体涉及数字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储存、智能处理等多个方面。在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可以借助先进的数字传媒技术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一方面能让非遗文化以数字化形式永久地保存下来,另一方面也能够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并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通过AR技术进行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开发,让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非遗文化以可触、可视、可感的方式重现人间,能够促进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为切入点,分析了全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并从创造非遗文化产品、打造非遗文化品牌、推广非遗文化资源、推动非遗数字化转型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全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多角度入手,旨在促进我国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筠梅.全媒体时代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模式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17(06).

[2]王轶群.全媒体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形象构建[J].新闻研究导刊,2017(12).

[3]王瑞,王秀芳.保护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5(09).

[4]肖妍.非物質文化遗产在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研究[J].牡丹,2016(10X).

[5]杨展滔.浅谈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大理非遗文化代表作泥塑与洞经古乐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04).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全媒体非物质文化遗产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