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绒花的多元保护途径探索
2019-08-22崔雅馨廖晓暄陈清梅陈玉元
崔雅馨 廖晓暄 陈清梅 陈玉元
摘 要:南京绒花是始于唐朝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工艺价值的古老手工制品,但因其制作过程复杂,传承难度大等现实原因一度濒临灭绝。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传承人的努力之下,南京绒花的生存状况较过去有所好转,然而以往的保护途径过于单一,片面的保护无法保证南京绒花的长期发展,只有综合考虑南京绒花在当今社会文化条件下面临的问题,提出多种保护途径,才能实现南京绒花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对南京绒花保护现状加以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多元保护途径,为南京绒花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南京绒花;多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绒花大约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因其高超的制作工艺以及“荣华”的吉祥含义不仅备受皇宫贵族青睐,而且也受到平民百姓的追捧。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绒花技艺的传承每况愈下,曾经盛极一时的南京绒花因为缺乏创新、生产效率低等原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成为亟需保护和传承的“非遗”。本研究通过实地考察与访谈了解南京绒花的发展现状,并发现南京绒花保护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提出多层次、宽领域保护措施,最终形成多元保护途径。
1 南京绒花保护问题
1.1 政策落实不到位
南京市于2017年3月正式实施《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该条例规定对濒临消失、活态传承困难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应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抢救性措施,如:优先安排场地和分配资金、重点保护传承人、招募常随学员等。但政策中的部分条款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落实情况不尽人意。
场地与人员是南京绒花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在场地方面,通过走访民俗博物馆的绒花作坊发现,作坊的面积在容纳了赵先生以及四名学徒之后,已经显得特别的拥挤,无法再容纳更多的学徒,场地问题成为更多学习者加入的一大阻碍。其次,即便场地得到解决,目前南京绒花的制作者大多是出于兴趣,自发性的拜师学艺,在这个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加上当地政府没有履行招募常随学员的相关政策,人员流失将对南京绒花的保护和发展产生毁灭性打击。
再次,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给与六十岁以上的省级传承人重点保护,为其提供工作和生活便利”。然而在走访绒花坊的过程中,并未发现赵树宪先生得到特殊照顾。对于怎样重点保护,该条例中也没有给出详细说明,因此在执行过程中无法有效落实。
最后,政府缺位绒花生产性保护,根据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十八条:“对存续状态较好,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优势的代表性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延禧攻略》中绒花头饰的大量使用显示出其在影视业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然而在绒花交易的过程中,一般是赵树宪先生与购买方直接进行交易,政府并没有提供创新以及服务方面的帮助。
1.2 传承人培养不力
如今南京绒花的传承人仅有赵树宪先生一人,且赵树宪先生也已到花甲之年,无法从事高强度的绒花制作。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现代年轻人对于手工艺品的关注度较低,无法吸引更多的新鲜血液前来学习。其次是绒花制作工艺教学面临的问题,南京绒花采取“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其独特的制作技巧需要师傅手把手的进行教学。而现在只有赵树宪先生一位传道者,教学效率低下,也无法借助互联网进行网络教学。此外,还存在教学空间小,无法对更多的学徒进行教学等问题。
2 南京绒花的多元保护途径探索
2.1 政府主导南京绒花的传承与保护
1)调整完善并落实相关政策。目前与南京绒花保护直接相关的政策主要有两部,分别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然而,由于非遗本身类别较多,各具特色,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面临着不同的生存现状,这就需要政府不断更新、细化并完善相关政策。如今南京绒花仅有一名传承人,其余学徒虽能够掌握绒花制作工艺,并从事传承活动,却无法享受传承人的福利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传承积极性。因此,政府需要派遣专员对此类传承人少、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展开调查,并在政策中给予这部分非遗项目及其相关人员以激励措施。此外,政策的落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策有效性,部分政策由于叙述模糊、不够严谨而难以落实。为此政府需要广泛咨询传承人本人、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人士,设立专门工作小组对相关政策法规开展修改完善工作,以此提高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等途径大力支持实施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保护工作,然而,我国非遗项目总数较大,分布不均,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为密集的地区,中央政府拨款难以满足全部需求。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提高积极性,例如从自身财政收入中拨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专项经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开发[1]。此外,应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生产性价值,在维持非遗自身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其经济价值,以“开源”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例如当地政府划拨资金支持非遗项目与当地旅游业联合发展。
2.2 传承人承担传承责任
1)创新制作工艺,融合时代色彩。对于南京绒花这一本就具有深厚底蕴的非遗,当其融入现代元素时,其所產的价值增值和社会效应将是巨大的。南京绒花传承人赵树宪先生已经进行了最初的尝试,而且事实证明这一尝试是成功的,是值得加以推广的。2012年戛纳电影节红毯秀场上,融合了绒花工艺和现代服装设计理念而打造的“绒花若雪”礼服一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风元素再一次活跃于世界的时装秀场上。这一尝试,正是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劳伦斯·许和南京绒花艺人赵树宪先生合作的结晶。因此,保护南京绒花的工艺需要传承人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加快其与现代元素的融合进程,加强与现代服装设计等各行各业的联系,实现绒花技艺的价值升华和转化,不断推出具有高附加值的创新作品,从而赢得传承发展的机遇,赋予南京绒花更强大的生命力。
2)丰富教学手段。“师傅带徒弟”依旧为南京绒花传承的基本模式。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才是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人类口耳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文化,其存在与延续主要依赖于人[2]。”对此,可以将地方专门培养职业人才的高职院校,这需要形成传承人主动与当地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提供较为良好的教学场所和雄厚的师资力量,这些老师本就具有一定的艺术功底,赵树宪先生可以先对一批老师进行手把手教学,后由这些老师对更多的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就解决了现如今只有赵树宪先生一人为师与缺乏教学场地的问题。
3 结语
南京绒花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劳动人民高超技艺的具体体现,与国家文化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息息相关。目前,南京绒花的生存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片面的保护措施并不能保证其长期发展,因此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保护对南京绒花的生存至关重要。只有每个相关部门和相关个人在南京绒花的保护方面都尽到责任,南京绒花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大志.“非遗”传承,政府不能缺位[J].人民论坛,2018(32):140-141.
[2]张泰城,何建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