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比”字句使用偏误分析
2019-08-22余燕
摘 要:“比”字句作为汉语特殊句式之一,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错误的“比”字句,挖掘“比”字句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使用限制条件,以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比”字句;对外汉语教学;句法;语义;语用
1 引言
“比”字句是现代汉语中典型的差比句式,目前有很多关于留学生“比”字句使用偏误的研究,但大多数只停留在对错误的描述上,从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理论分析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所以,本文试图在理论语言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留学生“比”字句使用偏误语料,从句法结构、语义类型、语用环境三个层面对“比”字句进行深入分析,以使留学生对“比”字句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检索“比”字句错句,出现142例。本文收集了语义上可以理解的93例“比”字句作为研究语料。通过观察比较,将这些错误语料进行了归类。首先要申明的是本文只关注和“比”字句相关的使用错误情况,忽略句中存在的其他错误类型。
观察发现,留学生“比”字句使用偏误情况可以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进行概括分析。首先,句法层面的偏误主要分布在各项组成成分、成分之间的搭配和排列顺序等。其中,以比较结果项的出错率最高。其次,语义层面的偏误主要集中在“比”字句的否定,具体体现在留学生不能分清“不比”句和“没有”句的语义差别,导致两者的错用和混用。最后,语用层面的偏误主要体现在“比”字句不具备特定语境的适切度,虽然这些“比”字句在句法语义层面不存在问题。下面是有关留学生“比”字句使用偏误语料的分类结果。
2 “比”字句的偏误分类
2.1 句法层面
2.1.1 比较结果项
在93条“比”字句使用偏误语料中有43条是在比较结果项上出现偏误,占总语料的46.2%。其中,等级形容词或动词前带有程度副词这一使用偏误出现的频率最高,具体偏误语料如下所示:
(日本)我在去年刚刚学校毕业,所以经验方面,比其他设计师较差,但我为贵公司的发展,发挥所有的力量,做出贡献。
(韩国)他们比我们经验多,所以比我们想的也很深,所以总给我们帮助不可能让我们吃亏的。
(韩国)北京的天气最近很好,有太阳,没有那么大风,可是比以前有点儿热。
(韩国)再说,学习汉语对韩国人来讲比别的国家人学习比较容易一些。
(日本)一个人做一个事情比三个人一起合作做一个事情做起来十分容易。
(日本)抽烟的人比不抽烟的人得肺病、气管病的几率相当高。
留学生在等级形容词或动词前经常添加的程度副词有“较、比较、很、有点儿、十分、相当”等。而带有程度副词的结果项不能表示“差值义”,也就无法和前面的差比标记“比”字结合,从而导致这种语义上的互斥现象。那么,应该如何修改呢?有两种方案:一是将这些程度副词去掉,这时的“比”字句只表示说话人将两者进行比较,不带有对比较项任何一方的主观评价。二是将这些程度副词换成语气副词“更/还”,这时的“比”字句表示说话人将两者进行比较,同时带有对比较双方的主观评价,即认为其中一者具有等级形容词或动词描述的性质,而另外一者的性质在这一基础上更进一层。
除了比较结果项中带有程度副词,还有比较结果项缺少等级形容词或动词这种偏误,共有14条语料统计。具体偏误如下例所示:
(日本)因为青少年比成人不了解烟的毒性,所以他们很容易开始抽烟。
(日本)有些研究表明被动吸烟比主动吸烟危害,所以谁也不应该让人被动吸烟。
(韩国)您们那里是比这里南方,可能是更热的吧?
在以上的示例中,“不了解”、“危害”以及“南方”不是等级形容词,也非带有等级性质的心理动词、能愿动词等,因此用在“比”字句中无法得到“级差义”。第一个例句可以改成“因为青少年比成人更不了解烟的毒性”。第二个例句可以改为“有些研究表明被動吸烟比主动吸烟危害更大”。第三个例句可以变为“你们那里比这里偏南方”。所以,这种不具有等级性质的比较结果项需要添加一些成分使其变为等级性的相关表达后才能出现在“比”字句中。
还有一种偏误类型为结果项是等级形容词+得很。这种偏误类型出现的频率不高,共有两条统计数据,如下所示:
(日本)以前是欧美各国的离婚率比亚洲国家多得很,不过最近亚洲国家的离婚率也大幅度地增加。
(韩国)我们家比别的同学家穷得很。
这种等级形容词后接补语“得很”的情况实际上和等级形容词前接程度副词的情况相似,都是由于等级形成词受到程度修饰而导致和“比”字句所表达的量级差异不兼容。第一句可以改为“以前是欧美各国的离婚率比亚洲国家多很多”,第二句可以改为“我们家比别的同学家穷得多/穷很多”。
2.1.2 比较标记
留学生在比较标记上出现的错误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比较标记缺失,二是比较标记用错。前一种情况如“所以我觉得吃汉堡包等这种东西的话,吃使用化肥和农药的食品好多了”,后一种情况如“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亲戚朋友对自己的了解肯定比较陌生人来得深入”,“我的父母是比同学的父母年龄大,所以他们的思想比较古典的”。
2.1.3 语序
在统计语料中,我们还发现一例语序出错的“比”字句。
(印度尼西亚)学汉字费力和时间,我们需很长时间练习比日本人。
2.2 语义层面
语言层面的偏误主要集中在“比”字句的否定这块。“比”字句的否定是通过在比较标记前加否定词缀来构成“不比”句或“没有”句,这两者表达的意思不同。
(日本)也许我们不是那个战争的当事者,比长辈们问题不大。
(韩国)我们的发音比日本人没有很差。
有的留学生会对比较结果项进行否定,就导致了诸如以上两种不合法的句子。还有“不比”句和“没有”句混用的情况,如下所示:
(韩国)虽然乡村的生活没有比城市的生活那么方便。
2.3 语用层面
语用层面的偏误在语料统计过程中有发现一例:“比如说城里人去做文化活动的机会比乡村里的人更多”。这里的问题出现在语气副词“更”字上,因为上下文语境并没有说明乡村里的人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多不多,而且按照人们的正常预期,乡村里的人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是很少的。所以,这是语用层面上的偏误。
3 偏误原因分析和对策分析
3.1 偏误原因分析
通过对留学生“比”字句使用偏误类型的描述,可以发现留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比”字句的句法形式、核心语义以及“比”字句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限制掌握不够。一是对“比”字句基本句式掌握不牢而出现比较标记缺失、各组成成分顺序排列错误以及比较结果项缺乏等级程度义等错误。二是对“比”字句的核心语义掌握不牢而出现比较结果项带有程度副词、“不比”和“没有”混用或等级形容词或动词前加否定词缀来对全句进行否定等偏误。三是对“比”字句的具体使用环境掌握不牢而出现语境不适切。
偏误产生的原因包括受母语迁移的影响,汉语教师在授课时不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没有结合留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以及留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观察对比等。
《HSK标准教程》是国内较为通用的对外汉语教材,而此教材中有关“比”字句的内容很少。一共九册教材,只有两个课时是“比”字句的教学,且都是简单内容,对“比”字句的复杂情况讲解不多,也没有划出重难点。根据本文的研究,“比”字句的否定情况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首先,留学生不能分清什么时候使用“没有”句,什么时候使用“不比”句;其次,留学生无法弄清否定标记的位置,是放在“比”字前还是比较结果项的等级形容词前。因此,“比”字句的否定情况对留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但是这本教材并未对“比”字句的否定单独设置课时。
还有一个可能因素,对外汉语教师的母语是汉语,对外国留学生的语言不了解,从而导致汉语教师在教授“比”字句的过程中难以预测留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再加上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不合理,因此很难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再者就是留学生在“比”字句学习过程中受母语迁移的影响。例如,世界上有些语言的语序是SOV,而汉语的语序是SVO,因此有的留学生在“比”字句的学习过程中会受母语的影响,导致语序排列错误。
3.2 对策分析
首先,要有一套合理的对外汉语教材。这种合理性体现在课时设置,教学内容的深入讲解,既要包括合法的语言形式的讲解,也要对不合法的语言形式进行预测,设置教学的重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将语境纳入教材的设计中去,不能只停留在句法和语义层面上,要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体会细节上的差异。
其次,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多和留学生交流,结合留学生母语情况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尤其是对留学生的错误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可能的错误原因。同时也可以帮助留学生汉语学习偏误语料库的建设,将出错频率比较高的知识点纳入语料库体系,以方便理论和应用教学研究。
再者,理论性的研究要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加强对汉语句法、语义、语用、篇章理论研究,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汉语语法研究体系,并将理论体系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相结合。
4 “比”字句的句法、语义
“比”字句是现代汉语的特色句式之一,其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融合度高,彼此之间的关系复杂。前人多从句法和语义上来研究“比”字句,从句法层面,“比”字句可以概括为X比Y·G这种形式,其中X为比较主体,Y为比较标准,G是以等级形容词或动词为核心的比较结果。通常情况下,比较点隐含在比较结果中,但也有显性的比较点。在语义层面,汉语“比”字句表达差比含义。首先,“比”字句是汉语比较范畴中的一种。前人将汉语比较范畴分为平比、差比和极比三种情况。“比”字句是表示差量比較的差比句式。再具体细分的话,可以分为胜过和不及两种情况,“比”字句表示的是在G指示的等级维度上,X的量级超过Y的量级,所以属于表胜过这一类。
5 “比”字句的语用环境
语用层面,前人对“比”字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预设和反预期效果上。当“比”字句和一些副词如“还/更”结合时,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会涉及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或判断和前提预设等。“比”字句的否定式往往和说话人的预期或者常规预期相关联,因此会产生一定的反预期效果。这些都是“比”字句的动态使用效应,然而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语用教学体系。
6 总结
由于现代汉语“比”字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留学生学习“比”字句存在很大的困难。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收集的语料来看,首先是对句法结构形式的掌握不够,当然这种形式上的错误同时反映出对“比”字句核心语义的不甚理解。其次是对静态语义理解不透,导致平比比较和差比比较混用等情况。再者是动态的使用不当,有时一字之差就会使“比”字句的使用语境发生改变,导致语用适切度不够。
参考文献
[1]杨寄洲.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2]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03):222-231+287.
[4]相原茂.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没有”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73-87.
作者简介
余燕(1995-),女,汉族,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