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社会文化属性
2019-08-22于丽
于丽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在于民族多元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档案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主要在于文化的记忆。要服务于文化传承的根本目的,就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力度。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优化利用原则,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记录与保护的档案成果推向社会大众,扩大影响范围,促进文化的宣传与弘扬。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 社会文化 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包括档案馆在内的相关部门都应采取得力措施对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为了使零散的档案材料形成系统的文献资料,为“申遗”工作提供全面、系统、翔实的材料储备,档案工作者需要下苦功夫大力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感受这些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档案馆的工作层次,同时也为相关文化研究活动提供丰富可靠的文化资源。
1 编写志书、文化图考等文献集成资料
这是非物质文化遺产档案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社会上很多学者要进行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则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些档案进行系统的整理、分类研究,大量查阅相关史料,可以编研出版民族志、民俗志、艺术志等志书,为研究民族文化提供系统的档案资料汇编。另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真实地反映了文化面貌、分布状况、历史渊源等,因此还可以编纂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地图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大全》等实用性刊物或读本。总之,只要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进行深入研究,便可以编纂形成多种文献集成成果。
2 深入考证研究,还原文化面貌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民族文化第一手的原始记录资料,深入研究并与其他文献考证分析,可以进行文化认证。例如,湖南侗族学者林河老先生将文学典籍中记载的屈原的《九歌》与沉湘地区的民俗,加以比较考证,写出了长达20余万字的论著《九歌与沉湘民俗》。书中运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俗风情资料,证实了至今流传在沉湘间的巫歌巫舞是屈原《九歌》的活化石,提出了《九歌》即《神歌》的论断,从而解决了多少年来文学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的震动。有学者称之“是打开楚辞宝库的一把金钥匙”。以现存的实物档案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文字记载,还可以对某些失传的艺能、技艺进行再现和复原,达到文化还原的目的。当然,这需要具有高度的开发意识和文化敏感性,并且对科研力量、科研条件也有较高的要求。如山东日照地区在掌握黑陶文物标本(属实物档案)细节的前提下,参考古代的自然环境,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采用当时可能达到的技术,对当地已经失传的黑陶制造工艺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取得了成功,使这种工艺技能得以恢复,真正达到了文化还原的效果,重现了远古文明的结晶。目前,这项失而复得的技艺己经得到了成功的推广,并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3 开发利用档案,制定保护计划
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档案,理清文化脉络,把握传承规律,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工作必须以丰足的档案资源为基础,档案的丰富性、全面性、准确性是开发工作质量的保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过程中,记录、积累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很多编研成果就脱胎于其中,但这些编研成果毕竟只是浩繁的档案资源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对于没有采用的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要进行再开发、再利用。以“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为例。全国出版的298部省卷文艺集成志书近5亿字,但编纂过程中采集到的却是50亿字,公开出版的文字不到收集到的文字的十分之一,尚有45亿字左右没有出版。其中,河南省在编纂《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的过程中,资料收集都在3000万字以上,而公开出版的仅百万字左右,不到收集资料的三十分之一。而余下的资料,大都缺乏分类,缺乏妥善储存,更谈不上利用。重视对这部分档案的系统整理、分类研究,不仅会避免资源浪费,还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多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4 立足档案资源,支持“申遗”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证明某一文化活动项目的文化地位与价值的重要依据,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材料的重要来源。档案部门应充分利用馆藏优势,积极参与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为“申遗”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档案支持。文化部发布的《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对申报材料提出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其中最直接用到档案的部分是辅助资料部分,其中包括录音、录像资料、代表性图片、证明材料、授权书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等内容。对于档案工作来说,这是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大显身手、实现价值的大好时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整合利用的有利平台,也为档案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理由和见证。例如,在锡剧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筹备工作中,负责锡剧申报筹备工作的无锡市锡剧院利用艺术档案室收集、整理、归档的大量锡剧文字资料、锡剧图片和实物资料,制作了一张收录有关领导、戏剧评论家、锡剧泰斗等重要人物评论的约30分钟的DVD申报片,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为申报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在各级“申遗”工作中,档案人员要切实把握申报重点,针对所需要的档案资料,从多角度查找有关项目的档案材料用以佐证,制定出各种载体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方案和意见,尽可能多地挖掘文化艺术档案中有关遗产工程的档案,用丰富的馆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鉴定工作提供服务。
5 加强宣传,弘扬民族多元文化
对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传播是使该文化发扬光大的最好方式。根据传播的内容,可划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开展对文化作品大范围的普及宣传,比如,办民间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博览会,通过这些活动使非物质文化走进更多民众的视野;另一方面,不少专家学者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这些研究论文、专著、书籍加以宣传出版,可普及民族民间文化,揭开民间文化的奥秘与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