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支行:有特色才能聚“人财”
2019-08-22于海军
于海军
以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目标的社区支行,被称为“楼下金融便利店”,在我国已经走过6年历程。
与曾经的火热相比,社区支行如今迎来一波关闭潮。近段时间,不少城市社区支行正在“逃离”公众视野。
为何频繁退场
北京西城的马女士近期发现,自家小区附近的一家银行变成了便利店。就在几个月前,她还在这家银行办理过业务。“除了存取现金,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现在有些业务用手机就能操作。”
社区支行概念源于2013年原银监会发布的《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与一般支行不同,社区支行和小微支行的主要特点是不办理对公业务,单户授信余额不超过500万元。目前,全国持牌的社区支行有5700多家。
推出之初,社区支行将自身定位为服务社区居民的简易型银行网点,被形象地称为便利店式的“楼下金融”,意在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
彼时,股份银行一片欢呼,民生银行甚至抛出了建设一万家“金融便利店”的豪言。随后,浦发银行等积极投入到铺设社区支行的大潮中,一时间,社区支行如雨后春笋。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在银行发起社区支行最热闹的2015年和2016年,正式拿到许可证的社区支行分别为1755家和1016家。
发展社区支行曾是银行业转型的方向。业内人士表示,2013年至2016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为应对竞争压力,银行将社区支行作为一个转型方向,纷纷下沉社区挖掘客户,抢占“最后一公里”。
当时一些银行认为,社区支行面积小,运营成本相对较低,银行人员长期驻扎社区可以和居民有良好互动,有助于银行挖掘客户和深度营销。
此外,考虑到上班族工作时段没时间去银行,在周末或下班后去社区支行较方便。
然而,2017年是一个转折点,在互联网金融等多重浪潮作用下,社区支行建设速度骤减。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有社区支行退出运营,当年退出216家。2018年,又有813家关停,并引发了社区支行频繁关停现象的讨论。
尤其是今年以来,社区支行关停趋势明显,总体呈现“进少离多”。
据银保监会统计,截至7月5日,今年共有270家银行社区支行开业,却有358家社区支行被批准关停。
据了解,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批复同意北京地区41家社区支行终止营业。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10日,全国已退出的社区支行数量超过1300家。
智能+亲民
多数业内专家认为,一些股份银行撤销社区支行的原因应归咎于最初采取的冒进策略,在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方面未经严格论证,进而导致供大于求,脱离了业务发展实际。
同时,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对银行物理网点带来冲击,部分地区的社区支行在近两年互联网的猛烈冲击下节节败退。移动支付的发展让大家对现金的需求大大减少,社区支行ATM的使用率大大降低。
“过去,传统网点每天有三四百人进出,现在一天100人都不到。”北京西城某银行社区支行工作人员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社区支行、小微支行面临的困境,本质上与时代发展趋势背离,还在用固有的物理网点思维去解决短距离金融服务,即便一些银行试图在智能化网点方面转型,也仅是在固有思维内徘徊。
银行业协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2781.77亿笔,同比增长6.97%。
金融服务业专家郝大伟坦言,目前我国远程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对社区支行所承担的传统渠道服务替代很快。
据了解,不同地区的社区支行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北京地区社区支行的关停数量较多,今年以来银保监系统批复同意了40余家社区支行终止营业。
郝大伟指出,为了节约人力成本,一些一线城市的社区支行并不配备现金柜台,这也导致其不能有效地产生黏性用户。同时,由于金融移动端的愈加便捷,人们在手机端即可完成网点智能设备提供的业务。
郝大伟还表示,社区支行大都通过租赁房屋获取营业场所,由于租金成本较高以及租约续期不稳定,也成为社区支行关闭的原因。过去一些机构不计成本,盲目扩张,如今在市场竞争和成本压力下不得不谨慎行事。
值得注意的是,与股份银行大手笔建设社区支行又大刀闊斧撤销的动作不同,一些区域银行的社区支行则比较谨慎。这些区域银行的社区支行数量虽然不多,但均升级了系统,除了智能设备,还开设了现金柜台。
尤其是乡镇区域的很多客户,使用手机办理业务较少,他们还是偏向于到物理银行柜面办理现金存取。
郝大伟透露,增加客户黏度要投入成本,小微专营支行和社区支行要提供现金柜台至少需要配备5名柜面人员。
一线城市的社区支行确实不好做,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增加现金柜台即增加人力成本,不增加柜台则网点智能设备使用率过低,而且设备、网点租金成本也不低。
那么,社区支行的出路在哪里?郝大伟认为,社区支行要朝着智能和亲民的路线走,将服务做精做透,只有精细化的服务才能助推社区支行在今后一段时期走得更远。社区支行可以借助广泛的网点分布和深入居民社区的优势,开展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活动和多场景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