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膜后巨大肠源性囊肿1例

2019-08-22郑永基吴少平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500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哑铃包块本例

郑永基,吴少平(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500)

病例 男,66岁。因“大便次数增多,便稀1年,发现右下腹部包块7月”入院。查体:腹部饱满,可扪及一大小约20 cm×12 cm的包块,界清,光滑,质地较韧,触之不痛,无明显波动感,活动度较差。糖类抗原72-4:46.71 U/mL。胃镜检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见腹膜后巨大不规则囊性包块,上达肝下缘、下至膀胱直肠陷凹,于骶1椎体水平局部凹陷呈“哑铃状”,上、下份最大径分别约 17.8cm、12.2cm(图 1);囊壁厚度欠均匀,顶底壁厚约 2~3mm,体壁厚约8~9 mm,内侧囊外脂肪受推挤(图2)。MRI见囊肿推挤致双侧肾与输尿管梗阻积水(图3)。增强CT可见右侧髂总动脉3条小分支沿囊壁走行较长距离及囊壁的轻中度强化(图4)。MRI见囊内容物T1WI、T2WI均呈高信号,囊壁呈等、稍低信号分层,增强后内层明显强化(图5)。另见肝周及右侧结肠旁沟少许积液。影像学诊断:腹膜后囊肿可能。

手术及病理:于右侧旁正中缘做一长约45 cm切口,逐层切开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双侧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术中所见:肿瘤位于下腹部及盆腔腹膜后方、直肠前壁与膀胱之间,腹膜反折及膀胱明显受推上移,肿瘤向上方延长至右上腹肝下方,下方延至直肠中部;下腹部及盆腔肿瘤部分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与膀胱后部粘连致密;肿瘤长约50 cm,两头膨大,中部稍狭小,两端直径约15 cm;肿瘤四周广泛分布粗细不等血管;术后称重约2.55 kg,内含棕褐色液体,囊壁厚约0.3 cm;盆、腹腔淡黄色积液体约200 mL。病理:囊壁为大量平滑肌细胞组成,内忖柱状上皮细胞,可见血管断面,诊断倾向于(腹膜后肿块)肠源性囊肿(图6)。

讨论 传统认为肠源性囊肿是一种先天性肠管发育异常,与邻近胃肠道有直接解剖学联系及共同的血液供应[1],也称肠重复畸形、胃囊肿、胃肠道巨大憩室等[2]。WHO定义其“囊肿内壁衬有类似于胃肠道上皮、能分泌粘液的上皮”。但越来越多的病例报告发现,纵隔[3]、心包膜[4]、睾丸[5]、眶尖和眶上裂隙[6]、皮下[7]等远处器官也可发生肠源性囊肿,故有学者提出了孤立性肠源性囊肿的概念,即发生于胃肠道以外,与邻近组织不存在直接解剖学联系及共同血供,病理上具有胃肠壁特征的囊肿[1]。其发生机制相关学说包括: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原基迷离;憩室学说,即胚胎期肠道发育过程中,许多芽生样憩室从肠道壁向外生长,个别憩室从肠道壁脱落后坠入肠系膜二叶腹膜之间或腹膜后,发育成含有肠壁各层组织的肠源性囊肿;胚胎期肠道扭转导致肠道缺血或栓塞等异常发育。腹膜后肠源性囊肿因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常以憩室学说解释。其他位置,特别是皮下者,则可能与胚胎期前肠细胞的迁移有关[7]。

腹膜后孤立性肠源性囊肿可发生于产前[8]、儿童[9]、成人[2],甚至老人[10]等各年龄段,这与腹膜后空间大、囊肿休眠可能有关。国内腹膜后肠源性囊肿首次由杜育达等人于1994报道[2],至今共报道19例。国外首次报道于1965年[10],至今共报道8例。该27例临床症状主要为消化道异常、腰背痛,所用检查技术包括肠道钡餐、超声、CT、MRI、肾盂造影、腹腔镜等,术前误诊为胰腺囊腺瘤、胃肠道间质瘤、肾囊肿等,无一例依据影像表现诊断肠源性囊肿。其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良恶性判定需结合免疫组化技术。

图1 增强CT矢状位:腹膜后“哑铃状”囊性低密度影,上下囊最大径分别约17.8 cm、12.2 cm。 图2 体部囊壁较厚,内侧囊外脂肪受推挤(红色箭头)。 图3 冠状位MR T2WI双侧肾盂肾盏扩张积水。 图4a~4c 分别为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囊壁轻中度强化,右侧髂总动脉小分支沿囊壁走行。图5a,5b 分别为MR T1WI平扫、增强,囊壁内层明显强化。 图6低倍镜下:囊壁由大量平滑肌细胞组成,内衬柱状上皮细胞。

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腹部包块体征明确,CT、MR检查可定位于腹膜后间隙,与回肠邻近但不直接相连,其影像学特点包括:①与既往报道的案例比较,本例体积巨大,上达肝脏下缘,下至盆底;②形态呈“哑铃状”;③CT及MR显示囊壁较明显强化,顶、底部厚度影像学测量值2~3 mm,体壁厚度8~9 mm,前者与实体测量值3 mm一致;④囊内容物密度均匀,CT值约29 HU,MRI T1WI、T2WI序列均呈高信号。

本例“哑铃状”形态与Dardik等报道的1例相似(该例哑铃状囊肿两端为两个直径约6~7 cm的囊状结构,中间通过坚硬的钙化组织连接)[10],但本例囊肿更大,囊壁未见钙化,由右侧髂血管及骨盆入口结构压迫致其束腰的原因较确切。本例囊肿内层强化明显,与新近1例报道中“超声内镜显示囊壁内壁高回声粘膜,外壁低回声肌层”的表现一致,与囊内壁柱状上皮粘膜层的构成相吻合[1],这与此前肠源性囊肿“囊壁菲薄”的普遍看法明显不同,由此也给了我们“能否利用核医学肠道特异显像技术进行诊断”的启发。此外,本例囊肿血供或许源自右侧髂总动脉,这与肠源性囊肿与邻近肠管有共同血供的传统观点相悖,在之前文献中未有报道。此外,该例术前影像学诊断考虑为良性,但腹腔少许积液、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4升高等特点提示有恶变可能,由于未行免疫组化检查而无法定论。事实上,腹膜后肠源性囊肿腺癌样变已有2例报道[11-12],1例伴CA199明显升高,其术前均诊断为腹膜后单纯性囊肿,后经病理镜检及 CK7(+)、CK20(+/-)、CEA(+)等检查确诊为侵袭性囊腺癌。

回顾本例及文献资料,可见腹膜后肠源性囊肿影像学诊断十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较为罕见,诊断医师的认识不足。因此,提高肠源性囊肿的诊断意识,重视囊壁细微结构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其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哑铃包块本例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胎儿腹部囊性包块的产前超声诊断
西门子S7-1500 PLC串行通信的应用
窗外
香油消肿化瘀
饮料瓶改成哑铃
去赘肉又强身的哑铃操(上)
去赘肉又强身的哑铃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