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配电网台账数据质量信息化管理的分析
2019-08-22林钰杰吴丽贤
林钰杰, 吴丽贤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佛山供电局, 佛山 528000)
0 引言
在社会电能需求增长的当下,配电网的建设规模也逐渐扩张,同时也导致配电网台帐数据的极速增长,此时在庞大的台帐数据之下,传统的台帐管理模式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例如错漏、效率低下等等,并且在增长之下,传统模式的人工工作负担急剧提高,还影响了数据处理的效率与实时性,不利于配电网数据管理工作。而通过信息化技术,利用信息化技术的高效性能,可大幅度提高电力企业对台帐数据处理能力,满足大量数据的处理需求,同时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人工不再需要实际的数据进行处理,因此降低了人工作业的负担。
1 传统配电网台帐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传统配电网台帐数据的管理主要依靠人工来进行制作、处理,具体流程为:要求人工进行实地考察,确认目标实际的参数、地理坐标的信息并记录,之后将记录信息反馈至企业相关部分,再由该部门的人员对数据进行整合、编辑形成台帐,最终录入至GIS系统当中[1-2]。而这样的模式在现代电力市场的发展之下,暴露出了许多不同的问题,下文将对此进行逐一分析。
1.效率低下。因现代社会对电力能源的需求增长,使得配电网的建设规模日益剧增,此时面对数量庞大的配电网,人工需要实地观测、记录的数据量也同样庞大,进而受限于人工本身的能力不足,其对于大量数据的处理速度自然较低,并且在工作流程上来看,其本身较为繁琐,需要通过多项工作才可录入,由此可说明传统模式的效率较低[3-4]。
2.数据错漏。在传统模式之下,人工作业承担了主要的工作责任,此时人工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所以在大规模的工作当中,势必会出现数据记录错误的现象,进而影响到之后台帐数据录入的正确性。此外,在数据录入方面,虽然可以将数据录入与GIS系统当中,但是还需要用纸张打印保存,而纸张在长年累月之下,可能会出现遗失、破损的现象,影响了数据的应用[5-6]。
3.数据质量较低。人工在进行数据采集等相关作业时,难免会出现许多无法采集的数据,如此就造成了数据不完整,对数据质量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因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等原因,部分的数据采集目标需要移动,此时因为人工作业效率较慢,可能会造成录入数据与实际数据的不匹配,变相的导致数据质量不足[7-8]。
4.工作量难以统计。因现代配电网建设规模庞大,人工作业难以一次性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需要统计工作量,以此根据工作的进度来制定工作计划,但要对工作量进行详细统计,就必须对相关记录查询,此时因为纸质记录的种种问题,会导致工作量的统计难度较大,如果存在错漏现象则难以统计[9-10]。
2 配电网台帐管理信息化构建思路
因为传统配电网台帐管理模式的种种不足,导致了配电网运作的质量水平下降,因此需要对此现状进行改善。改善对策方面,即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台帐制作、管理当中,以此突破传统人工作业的局限性,优化整理流程的效率性,并有效简化整体流程,改善现状中的诸多问题。本文配电网台帐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思路如下:
1.信息化设备应用。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当下,出现了许多便捷性良好的移动信息化设备,此类设备具备多元化信息交互能力,在此基础上,则将信息化设备应用于数据采集工作当中,通过智能化终端对其进行控制,如此即形成了远程智能化数据采集控制系统[11-12]。
2.信息化通信技术的应用。在配电网的大规模建设之下,其各自目标与终端的距离较远,此时虽然通过信息化设备的应用,能够完成数据的采集,但为了将数据信息传输至终端,就需要通过信息化通信技术。即通过信息化通信技术,构建信息交互传输的渠道,此部分主要设计信号发出设备以及数据信息转化设备的应用[13-14]。
3.GPS技术应用。即为了确保数据采集等设备的可控性,需要通过GPS技术来对设备进行定位,如此人工可以在终端操作界面针对性的进行操作、调试,维持运作的稳定性[15],GPS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GPS技术流程
4.信息数据库技术应用。在配电网台帐制作过程当中,会产生许多不同属性的信息化数据,而为了将此类数据良好保存,本文将采用信息数据库技术来实现目的。在信息数据库模式之下,首先可以突破传统纸质模式的局限性,当信息数据传输至终端,并处理完毕之后,系统将自动对数据进行复制,之后两份数据分别传输至GIS系统与数据库当中,而当数据库接收到信息之后,将依照相应的逻辑规则对数据进行分类保存,分类依据为数据的基础属性,之后有相同数据的数据将直接归为同一分类当中[16]。
3 配电网台帐管理信息化构建具体方案
3.1 构建基础要求
因为在本文的构建思路当中,需要将信息化技术融合在配电网台帐管理当中,所以构建的基础要求即为配电网台帐管理的流程以及规范。根据配电网台帐管理流程,本文信息化设备应用(即数据操作流程)将分为4个部分:建立工作计划、下载作业单、手持终端数据采集、上传数据;本文信息化通信技术应用(即数据传输流程)将分为4个部分:数据审核、数据转换、数据发布、数据共享;本文GPS技术应用即主要提供人工操作基础;信息数据技术主要负责信息数据的储存、分类,本文数据计算的规范率,如式(1)。
(1)
3.2 技术框架
本文技术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技术框架
由图2可见,整体架构之间的关系属于双向交互关系,说明在本文系统运作时,数据采集工作能够将数据信息化之后,可以将数据信息传输至智能终端,而如果人工存在需求,则可以在智能终端发出命令,针对性的对设备进行调整。
3.3 主要功能分析
在本文的构建当中,应用了许多大量的信息化技术,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性能优异,其在应用当中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因此为了详细了解实际功能,在下文将针对各项技术,对其主要功能进行分析。
1)信息化数据采集设备功能。信息化数据采集设备的主要功能即为采集数据信息,本文主要以两种信息化数据采集设备为例,即自动化高清摄像头、数据传感器,对其中功能进行分析。自动化高清摄像头主要负责对检测范围内所有设备进行监测,确认设备是否出现位移等现象,并实时的将数据信息传输至信号发出装置,再由信号发出装置将信息传输至终端,终端人员可随时对此进行观测,如有需要则对此进行调控;数据传感器主要负责对设备本身运行的内部状态进行监测,即设备内部运行如果出现异常,则同样将信息实时反馈至信号发出装置,再由该装置发送至终端等流程,原理同上。
2)信息化通信技术功能。信息化通信技术的应用是实现配电网台帐建设的核心技术,其主要构建终端与数据采集设备之间的信息化交互通道,使得信息数据能够在其中进行传输。在此项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信号发出设备来实现,该设备不但能够满足信息数据传输的需求,还能够对信息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同时因为数据形式的多样化,还能够将多样化的数据转换,使其形成统一格式,从而完成数据传输。此外,通过此项技术当中的数据具备公开性,能够共享于其他设备。
3)GPS技术功能。通过GPS技术定位技术,能够对设备的表面状态进行观测,进而可以实现远程对设备的调控,例如信息化数据采集设备,当此设备出现位移、观测距离需要调整的情况时,则可以通过GPS定位来确定设备坐标,从而在智能终端上对此进行调整。
4)信息数据库技术功能。信息数据库技术功能主要在于区分种类繁多的信息数据,因为现代配电网台帐数据产生源过多,所以其数据存在重复的现象,而通过信息数据库技术,即可对此进行分类,当出现重复的信息之后,即自动将两者融合保障了信息的独立性,之后根据信息基础属性区分信息类别,便于之后工作人员的查阅。
4 实例应用
为了验证本文的配电网台帐信息化管理设计的有效性,本文将结合实例对此进行研究。
4.1 实例概况
某实例配电网络管理单位在以往的台帐制作、管理当中,主要采用了人工模式,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此模式暴露出了相应的弊端,导致该单位的管理缺乏实时性,积累了一批较为庞大的数据信息。根据实例统计记录可见,该单位某年每月的数据都存在较大的偏差,从0%至超过100% 的情况是否发生,具体原因不明的现象占20%左右,全年均值分别达到了 38.6% 和 19.1%,所以该单位为了改善此现状,增强对台帐数据管理的能力,该单位领带提出了信息化模式的建设方针。
4.2 应用效果
将本文设计应用于实例中,首先选取该单位管理范围内的5座电力杆塔,在杆塔周边的相应位置安装了信息化数据采集设备,之后采用信息化通信技术构建通道,实现了采集设备与智能终端的相互连接,同时通过GPS技术,对每个数据采集设备的信号发出位置进行定位,实例GPS定位界面,如图3所示。
在此阶段,终端人员对终端进行了操作,进而在1秒左右,设备产生的了相应的行动,进而说明本文在此阶段的有效性。之后,将智能终端所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保存,保存后对保存形式进行观测可见,数据库当中自动形成了电耗流量、用户信息等文件夹,当中存放了相应的信息数据,由此说明本文设计有效,可以应用在实际配电网台帐数据管理当中。
5 总结
传统的配电网台帐数据制作、管理主要依靠人工来执行,而人工作业的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现代电力市场的发展之下,人工作业难以满足大规模台帐数据处理的需求,影响了相关单位的工作效应。为了对此进行改善,本文对传统配电网台帐信息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了解了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问题,本文在信息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构思,即将采用4项信息化技术来改善现状问题,形成信息化配电网台帐管理系统,之后对具体构建方案进行了介绍,主要针对构建的基础要求以及各项信息化技术的对应功能进行分析,最终通过实例,证实了本文的设计有效,可改善配电网台帐数据管理现状的问题,提高其数据的质量。
图3 实例GPS定位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