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演奏技术与心理因素结合分析
2019-08-21郑骎
【摘要】在演奏中,心理因素对于艺术创作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象、记忆等心理活动形成的基础在于感官感觉,这同时也是音乐艺术创作得以实现的基础所在。演奏也是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在扬琴演奏中,为了提升其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要将心理因素添加进演奏过程中去,实现心理与技术的结合,这对演奏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扬琴;音乐演奏;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J632.51 【文献标识码】A
在扬琴演奏中,除了技术因素以外,音乐表现力、心理因素等也对演奏的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时候,演奏者拥有高超的技术和技巧,其演奏也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但无法达到理想的音乐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心理素质上的欠缺。因此,在扬琴演奏训练中,需要对心理素质的作用加以重视,将心理活动融入演奏中去,以此提升音乐表达效果,实现审美的作用。
一、影响扬琴演奏的心理因素分析
(一)内心视觉与内心听觉
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对于扬琴演奏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乐器音质和音色的表现,对于乐曲情感的充分表达,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
内心视觉,即inward looking,又可以被称作“内心视觉表象”,指的是人对于内心世界的观照。对于内心视觉的运用可以通过再现内心视象或者再造内心视象来实现。就扬琴演奏而言,对于表演动作的记忆以及对于乐谱的图像化记忆,对应的是再现内心视象的方式;而对于表演环境以及音乐形象的处理和表现,则体现了再造内心视象的过程。演奏者对于内心映像的观照,不仅有利于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而且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增强。
内心听觉是通过音乐记忆想象声音的音色、音高、节奏、旋律和音乐形象的能力,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音乐听觉能力。内心听觉的分类有两种,一是旋律,二是和声。前者是透过旋律来想象并达到认知的一种能力;而后者和声是通过和声、多声部以及复调音乐相结合的一种想象认知能力。相对于和声的内心听觉训练而言,旋律内耳训练更快,一般来说,从事音乐工作者此种能力都是具备的。然而,和声内耳的训练相对较为缓慢,可能达不到熟练运用的水平。扬琴演奏面对的主要是声音要素,内心听觉在其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据科学研究表示,声音的刺激还可以提高内心听觉的整体感受性、选择性和敏锐性,因而能够使大脑皮质系统和网状结构处于平衡状态,这时候,大脑机能也会因此而处于最佳状态。扬琴演奏者需要具备区分音高差别和音色差别的极高的敏锐度,这种高听觉敏锐性会扩大听觉器官所能通纳的音响范围。如果拥有敏锐的听觉和一定的音乐鉴赏力,就可以在听扬琴演奏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内在调性关系的认知,感受到音乐的进行、紧张、解决和终止的运动力度,也能够更好地感知到旋律线条、乐音强度、声部走向以及和声结构等。
(二)直觉与想象
在扬琴演奏中,演奏者对于各种直观细节,包括音响和动作等的把握,正是依赖于肢体和多种感官的共同作用而完成的。同时,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又形成了对音乐的记忆和相对应的想象与经验直觉,而想象和经验直觉正是深层挖掘音乐内涵的前提所在。
1.演奏的直觉心理
直觉心理在音乐演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直觉心理,指的是不通过思考和分析,而下意识地做出动作,就可以演奏出音乐并且实现其美感的传递。这种直觉心理往往又被叫作“乐感”。演奏者在音乐上的直觉心理的获得通常要经由三种训练方式:第一,长期的音乐理论学习和演奏训练,包括通过曲式分析、视唱练耳等方式形成对乐曲整体性以及音准的把握,最终提高演奏水平。第二,多听。通过录音、录像或者参与到音乐会现场中,去聆听大师的演奏,以提升对于演奏技艺和声音效果的心理标准。第三,在音乐之外,学习其他的艺术知识。这对于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形成成熟的音乐直觉具有很大的作用。
2.合理的想象
要体会音乐作品的内容,并通过演奏将其表达出来,仅仅依靠直观感受是不够的,还要添加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
想象针对的是大脑中已有的直观感受,包括认知和记忆等加工创造的过程。在表达音乐情感、塑造音乐想象等方面,想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音乐演奏中,演奏者通常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来诠释乐曲。为了能够使演奏者对音乐的想象更加丰富、合理,并将想象的内容通过音乐传递给听众,不仅需要演奏者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而且需要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阅历。不同的演奏者演奏同样的音乐作品,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对音乐的理解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形成的想象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对于音乐进行想象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是一致的。
音乐想象的形成需要三个步骤:第一,演奏者对作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是进行合理的音乐想象的根基。演奏者要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即这篇作品表现了什么,是景色的描绘还是人物的塑造,抑或对事件的叙述。第二,演奏者要分析创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其意图的。通过把握作品的细节,了解其對音响效果和动作手法的要求,将演奏技术上的要素与想象相结合,形成想象画面,这样能使想象更具有逻辑性,展现出的音乐效果更具有形象性。第三,通过自己的演奏,将想象中的画面传递给听众。
(三)情趣与情绪
当演奏者通过艺术修养的提高和演奏技巧的学习达到了一定的音乐演奏水平时,就能够将演奏动作内化为自动化的过程,在演奏中具备了力度和速度,动作稳定、准确和灵活,能够充分展现出音乐的内涵。同时,具有较强的演奏应变能力,能够适应演奏环境的变化。这时候,音乐中喜怒哀乐等情绪就能够更加清晰地在演奏中展现出来。由于不同的演奏者音乐信念、音乐理想和音乐兴趣不同,在演奏同样的作品中体现的情感强度也会有所不同。这种个性化的差异增加了把握和展现音乐中的情感的难度,对情感的准确表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二、心理因素在扬琴各个演奏阶段中的体现
在扬琴演奏的各个阶段,心理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演奏密切结合。在演奏的初级阶段,演奏者通过记忆的方式对乐谱进行整合,之后结合心理要素,诸如视觉和听觉等,将音乐内容表达出来。例如,在初级弹奏训练中,利用内心听觉需求引导,配合听觉指导修正击弦动作,形成快速击弦-立即放松的肌肉运动记忆以及心理暗示。同时,有效调控因击弦点形成的音色以及旋律线条,从而满足内心视觉的预设。
三、心理素质在扬琴演奏中的培养
(一)掌握好高频击弦的放松方法
在扬琴演奏中,对“松”的把握十分重要。在击弦过程中,松与紧相互对立,相互统一。松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弹击的准备阶段,只有做到松,才能在弹击时集中力量。松也有利于高频击弦的实现。高频击弦在扬琴演奏中往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弱奏。通常使用轮音,以点连线,均匀而连贯地形成旋律的线条。另一种是强奏。使用强轮音或者齐竹连击,用来展现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高频击弦的前提正是姿态上的放松。因此,扬琴演奏应当是松紧交替的。在练习高频的转换中,需要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可在训练中加强心理放松训练,加强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功能,使身体活动中的起落、松紧和开合与人的呼吸动作相结合。这种结合也体现在扬琴演奏中。琴键的起落与呼吸的过程是相一致的,这一点尤为明显地体现在慢速的乐曲以及齐竹演奏的段落中。琴键的落,即击弦的动作,对应着呼气的过程,而琴键的起,即放松琴键的动作,对应着吸气的过程。“紧”的状态则出现于击弦动作下琴键头触弦前演奏者的用力过程,而相应的“松”的状态则对应着击弦后的弹性放松,使琴键回弹到原先高度时向上回松的过程。“松”与“开”相对应,“紧”与“合”相对应。在扬琴演奏中遵循着起吸落呼,近似心理治疗中的放松疗法,松吸紧呼以及开吸合呼的规律,这样有利于音色的持续纯净、圆润和饱满,做到演奏强音时不浮躁,演奏弱音时不虚飘。
(二)将音乐处理尽可能具体化并自觉化
古人云:乐由心生。音乐是人的内心情感的宣泄和自然流露。然而,在比赛或者演出中,由于演奏环境和演奏状态的影响,演奏者很难做到自然地表达出音乐情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认为,演奏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将自身对乐曲的理解以及处理方式进行有意识的预设。也就是说,将作品的每个小节的情感以及所要运用的技巧进行预案化、具体化和稳定化。另外,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充分的准备,可以使演奏者即使处于紧张和恐惧的情绪下也能够专心致志、均匀吐纳和气象随和地将作品完整、流畅地演奏出来,体现出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不过,对于心理素质好的演奏者来说,在演出或者比赛中心态上较为放松,演奏轻松自如,这时候便不需要对于乐曲演奏的预设,而可以临场对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进行进一步的发挥和再创造。
(三)培养良好的演奏心态
只要在平时练习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已经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那么在演奏中只需要集中精神和注意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和自信心,就不会有大的差错。演奏者需要对自我进行心理暗示,将比赛或者演出的过程当作展示练习成果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心态的放松。为了强化演奏者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当经常地组织演奏活动,使学生适应表演环境,培养较强的心理素质。这样,在表演的场合中,演奏者可以保持良好的心态,防止过度紧张的情绪,从而成功地发挥出自身的演奏水平和独特优势,增强演奏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四、结语
在扬琴演奏中,心理因素至关重要。演奏者的心理活动是决定演奏的艺术感染力和表达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扬琴学习中,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要给予充分重视。通过表演实践,演奏者要努力使心理素質得到强化,从而提升演奏效果和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田野.关于扬琴演奏的心理境界与思维活动的探讨[J]. 北方音乐,2014(16).
[2]帅强.论心理素质在扬琴演奏中的培养[J].戏剧之家, 2016(5).
[3]成慧青,孙令浩然.扬琴演奏中心理因素与演奏技术的结合问题[J].齐鲁艺苑,2015(10).
作者简介:郑骎(1978—),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讲师、三级演奏员,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