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定风波》的创作特点分析
2019-08-21陈璨
【摘要】《定风波》是由我国宋代著名词人苏轼所作,抒发了其以恬淡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与荣辱,以超脱旷达的胸襟面对生活中的打击与磨难的生活态度。而由黄绮珊演唱的《定风波》则将苏轼的情怀通过流行歌曲演绎出来,曲调十分优美,是一首富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的歌曲。其歌词是古诗配上现代诗,旋律则是民族调式,配器也富有民族特点。加上黄绮珊精湛的歌唱技术,更是将歌曲的情感完美表达,能当之无愧地作为《经典永流传》的经典传唱歌曲。
【关键词】《定风波》;苏轼;黄绮珊;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黄绮珊演唱的《定风波》,不仅是黄绮珊本人对苏轼人生的诠释,也是对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承。这首歌曲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唱歌曲,与其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艺术特点是分不开的。其歌词既包含现代诗歌,又包含古典诗歌,传统韵味十足。旋律是中国传统民族调式,极具古典之美。编曲配器上,虽没有全部使用中国民族乐器,但加入了大量的现代电声乐器,这也使其具有浓郁的流行音乐特色,便于传唱。
一、歌词特点
《定风波》的歌词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由李永海填的新词,有种现代诗的风格;后半部分则是苏轼《定风波》的原词,充满古典诗词韵味。两部分歌词相对应,一个为古,一个为今,同是表达对坎坷人生的豁达坦然之情。
前半部分歌词基本上是4/4/8的句式,结构工整,措辞整齐,这是为了体现出诗歌的特点,从而展现诗歌特有的美感。但在第三句时则变为9/9的句式,表现其不拘泥于固定格式,灵活变化,也体现出传统诗词文化“起承转合”中“转”的变化。
这一段的歌词用现代语言书写,通俗易懂,不仅有诗歌韵味,而且能贴近大众。四句歌词没有一句是描述一件事的,而是一种内心世界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像是以第一人称在独自叹息,又像是与听者交谈,倾吐诉说。如果听者理解歌词的意思,也有过同样的感受,那便能带入其中,成为自述的主人公,或是交谈的倾听者。
其歌词表达了一种对饱受磨难的人生能坦然面对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何时起飞,何处落定”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实则是“何时何处起飞,何时何处落定”,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表述自己几起几落,充满坎坷,不知如何能安定的状态。“每一步都云淡风轻”,又表达对这种状况的洒脱与无奈之情。第二句则表达其豁达坦然的心态,希望能找到人生的意义来诠释自己坎坷不平的生活状态。第三句,表述了生命只有一次,如同一次旅行,而自己的心灵就像旅行途中的风景,不断变换,不会一成不变。第四句,豁然开朗,原来不管是悲惨痛苦的人生,还是幸福适意的人生,都是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后半部分的歌词是由苏轼的《定风波》稍加改动而来。原来的《定风波》是一首词,但在歌曲中去掉了小序以及“谁怕”与“归去”,使得其成为一首七言律诗。原词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借“遇雨”这一小事表达词人的人生感悟、人生态度:以恬淡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得失与荣辱,以超脱旷达的胸怀去面对生活中的打击与磨难。但改动后的歌词总没有原词那样强烈的洒脱豪迈之情,可能是因为少了四个精髓字,“谁怕”与“归去”,这四个字彻底把苏轼洒脱豪放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但为了追求歌曲的流畅性,改为七言律诗也无伤大雅。
二、旋律特点
旋律同歌词一样,分为两段。虽是流行歌曲,但都是使用中国传统调式,使得其充满民族特色,极具古典之美,这也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段旋律是a商调式,与其现代诗风格的歌词相对应,虽然是民族调式,但其旋律含有不少偏音,加上复杂的节奏型,更显得有流行歌的风格。旋律一开始便是一个宫音开头的半拍弱起,并在第一小节出现主音商音与角音,通过宫角定调使得旋律调性确定。一二小节与三四小节的旋律线如同上下对称的两条弧线,第一条往上到达角音,第二条向下到达羽音,这也刚好对应了歌词的“起飞”与“落定”。之后是一个七度的大跳往上到徵音,而后平稳进行至角音,也就是上主音,结束第一句。第二句開头是主题上方三度的模进,之后又是一个上方七度的大跳到宫音,加上切分节奏,更为凸显,之后有使用大量跳进直到回到主音结束。后第一段变化重复一次,变化部分主要是在第二句。原本羽音之后的角音提高八度,之后的旋律也都是在高音区,最后结束在高八度的商音。
第二段旋律是e羽调式,与a商调式是同宫系统调式,与其古诗风格的歌词相对应,这是一个五声羽调式,没有加入任何偏音,节奏型也比较简单,基本都是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如同吟诵古诗一般,又有大量装饰音的加入,使其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风格特点。整个第二段的旋律都是在高声区进行的。与第一段旋律一样,开头也是弱起,只不过是一拍的弱起,紧接着又是一个七度大跳到徵音,这也是全曲旋律最高点,在段落一开始就奠定了旋律的感情基调,慷慨激昂。第二段一共四句,这四句旋律,每一句开头都一样,前半句也都落在属音角音上,除了第二句尾音落在下属音商音以外,其余各句结尾都是主音羽音。这一安排,就如同古诗的韵尾,句句押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三、编曲特点
整首歌曲的配器主要使用西方交响乐团与大量现代电声乐器。歌曲由高低两个声部的电音导入,由弱到强,却在最强处戛然而止,伴随而来的是清脆的钢琴声。钢琴作为主要旋律音在强拍处演奏,弦乐组则在弱拍时以较强的音响加入,造成强弱关系的模糊,也像是弦乐组与钢琴的对话。前奏第二句的钢琴在属方向模进,弦乐组则加入了大量颤音,使音乐情绪更为激动。
两个似呼吸式的电音引入主歌,演唱开始。主歌第一段全为钢琴伴奏,且平婉缓和,音响效果较弱,节奏主要是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比较平稳,如同步行。重复时则音响效果变强,节奏变为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相对紧促,如同疾走。并且加入了弦乐组,先是大提琴的低声部加入,后又加入小提琴的高声部,使得和声饱满。在主歌最后一句,各乐器音响渐强,且加入打击乐,作为副歌的承接。
副歌部分,整体音响效果较强,情绪激烈。除了钢琴、弦乐组、打击乐之外,副歌部分作为古典的代表,自然加入了不少中国民族乐器。竹笛代替钢琴作为伴奏的高声部,清脆响亮,伴随着扬琴,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颤音,充满古意,后还加入了古筝与琵琶,相和相应。最有特色的是在“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后,由锣奏出一个强音,接着是木鱼敲出的一个十六分音符,有种中国戏曲的感觉。
副歌部分结束时,伴奏并没有弱下来,而是在几个电子重音后,继续将音响保持在较强的状态,显得激烈,以至于整个间奏部分像是副歌之后意犹未尽的情绪表达。直到最后才渐弱下来。但这个弱相对于前面的主歌来说,也是比较强了,使得整个重复的第二部分,音响效果都十分强烈。
尾声部分,先是比较激烈的伴奏,这也是高潮情绪的延续。直到最后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才平静下来,只剩下一开始的钢琴和弦乐。钢琴演奏几个琶音,弦乐组则是音响较弱的和声。演唱完全结束后,由电子乐器演奏最后的结束音。
《定风波》这首歌的个性鲜明,不仅在保留了苏轼原词的基础上加入了新词,而且演唱者黄绮珊融入了自己的见解,用独特的风格和形式诠释作品的内涵。黄绮珊对这首作品的演绎体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推广和发展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而通过将古典诗词改编为流行歌曲,并融入自己的风格更能抓住听众的耳朵,吸引大众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推广中华经典。
作者简介:陈璨(1996—),男,汉族,湖南怀化,研究生,湖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流行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