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水流域(襄阳)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商讨会”综述

2019-08-21刘文静

北方音乐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襄阳湖北

【摘要】2019年3月20日,汉水流域(襄阳)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商讨会在湖北文理学院顺利召开,本次商讨会旨在加强湖北文理学院与襄阳市各文化机构的联系与学术交流,推动汉水流域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围绕商讨会议的主要议题与分议题,对参会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与分述。

【关键词】汉水流域(襄阳)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商讨会;汉水音乐文化;会议综述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3月20日,汉水流域(襄阳)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商讨会在湖北文理学院隆重召开,会议由湖北文理学院主办,音乐与舞蹈学院和襄阳市群众艺术馆承办,此次会议邀请到襄阳市文化系统的相关领导、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从事传统音乐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等。会议为期一天,商讨会以襄阳地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推介为主要议题,对非遗项目的评审机制、发展状况、高校传承、区域传播、二度创作等相关分议题做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下面将会议的议程、议题及与会代表讨论情况作逐一分述。

一、开幕式与主题演讲

会议由音乐与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姜俊毅主持,常开起院长致欢迎词,常院长首先对各位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并阐述了汉水音乐文化资源的重要战略地位,他强调: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汉水流域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成为我辈不可懈怠的责任。随后,襄阳市艺术研究所所长任晓云发言,她以湖北越调为例,认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必须遵循以下四点:一是尊重传统,保持其原始性、真实性与可靠性;二是在充分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再做创新;三是发挥合力精神,文化的传承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四是借助现代媒体资源传播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襄阳的音乐文化,发出襄阳的声音。

二、“非遗”项目的发展状况

在非遗项目的发展状况这一论域中,国家一级编剧董志平回顾了湖北越调挖掘与传承的三个阶段,谈到湖北越调在消亡了近80年后的今天,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包括方针政策、资源调配、经费调拨、活动组织等;二是有一批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湖北越调的传承接力奋斗;三是每一位参与者的成果共享精神使有关资料形成相对完整的整体,为活体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现今的发展态势,董志平提出:活体传承阶段才开始,根据经验这项工作要想稳步发展,首先是培养具有标杆意义的演员队伍;其次是建立完整的伴奏乐队;最后整合全市之力培养一批高质量的编剧、作曲、导演,舞美等,为剧团的剧目生产提供基础条件与保障。

民间音乐研究专家杨顺适梳理与总结了汉水流域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谈到非遗项目的发展现状时表示,许多老艺人、传承人年岁已高,抢救工作迫在眉睫。随着时代的发展,艺人们的演奏艺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传承与保护汉水流域音乐文化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南漳县文化馆副馆长董志强以非遗项目呜音喇叭为切入点,指出:一则传统文化自身具有时代性特征,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慢慢消亡;二则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发展市场遭到更加严重的萎缩,因此我们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三、“非遗”项目的区域传播

在非遗项目的区域传播这一论域中,十堰市文联副调研员张道远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沮水巫音和黑暗传为例,对非遗项目的区域传播态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沮水巫音虽名声在外,但只局限于本地或周边传播,文学类长篇史诗黑暗传除了用于婚丧嫁娶和供兴趣爱好者们收藏以外,外界对它缺少关注与研究,广大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化中得到的滋养远远不够。因此,需要我们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能够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影响更多的地方,为旅游事业和相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襄河道坠子的第三代传承人郝桂平以身示范襄河道坠子与河南坠子在唱腔上的区别,展现出河南坠子传入鄂西北襄河流域以后,其音乐形态上发生的明显变化,既保留了河南坠子的基本音乐特征,同时又在唱腔、念白、表演等方面創新出具有襄河道的艺术特色。

四、“非遗”项目的高校传承

在非遗项目的高校传承这一论域中,襄阳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任伟发言,首先对我院搭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表示感谢,肯定了湖北文理学院在弘扬、传承、创新襄阳市传统音乐文化中做出的贡献,提出将高校的理论研究与地方基层的文化资源相互结合的构想,双方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出一条传承与保护传统音乐文化的新道路。

襄阳市非遗保护中心和琼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以文教化”,文化与教育不可分割,在文化的传承上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她提出将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的新思路,将非遗项目引入校本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去了解、去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提出在传承方式上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尝试一些拓展性或嫁接式的推广,便于群众的理解和接受,赢得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喜爱。

国家级非遗项目老河口丝弦传承人余家冰,以传承人的视角阐述其观点。她认为,作为一名传承人,传与承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历史使命,面对古老的传统文化必须要有敬畏心,要热爱,更要有文化自信。搞学术研究必须脚踏实地,不可急功近利,需要时间的积累,不断地学习。

五、“非遗”项目的评审机制研究

在非遗项目的评审机制这一论域中,谷城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春阁回顾了湖北越调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历程,对每一位参与申报工作的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对他们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谈到湖北越调的申报经验,她指出:扎实做好前期资料的收集整理,找准项目切入点,突出项目特点特色,精心打造申报文本,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对项目的申报成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康县文化馆主任罗琼,通过梳理近年来保康县对非遗项目的申报、保护、传承、推广等方面的工作,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积极响应“重保护,轻申报”的观点。特别是对于没有被列入非遗的一些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要充分肯定其艺术价值,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挖掘与整理,给予高度的关注与保护。

六、“非遗”项目的二度创作

在非遗项目的二度创作这一论域中,宜城县非遗中心主任彭先一以襄阳花鼓戏为切入点,对花鼓戏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注重培养受众群体,构建稳定的接收源,只有群众的热爱,才能使花鼓戏艺术得到可持续发展;二是把握好创新性传承的尺度,在非遗项目的二度创作上既要尊重传统,符合老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要不断创新,迎合当下年轻人的艺术追求。

老河口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蔡天翼回顾了近年来老河口市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她认为,传统音乐的二度创作必须谨慎,要充分利用民间音乐元素,在保存其艺术特色的基础之上再创新。同时,在作品的创作上既要符合时代特征,又要通俗易懂,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现代多媒体为传播媒介,力争打造传统音乐文化品牌,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共享,促进非遗项目的常态传承。

七、结语

汉水流域(襄阳)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商讨会为参会的专家、学者们搭建了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平台,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术研究与工作心得、探讨汉水流域音乐文化发展的契机,加强了湖北文理学院与襄阳市各文化机构的交流与联系。本次会议对引领更多相关专业的青年学者们走上保护与传承之路,促进汉水流域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意义深远。

作者简介:刘文静(1992—),女,助教,硕士,湖北文理学院。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襄阳湖北
潮涌汉江“两新”红
大侠都爱襄阳城
Utilizing Learning Styles in EFL Teaching
神秘的包裹
《腊八危家饷粥有感》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language policie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place of English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业收购生猪价
2009年5月18日湖北企业收购生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