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的“重音”运用手法
2019-08-21杨怡文
【摘要】毋庸置疑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已被专业音乐学者指定为是典型的“肖氏”风格作品,几乎没有人在初次聆听这部作品后否认它属于肖斯塔科维奇,究其原因这很可能是由于其中强有力重音节奏、极具特色的音调式的动机、重复而固定机组旋律型等因素所决定的。本文将以“重音”为线索,从“旋律形态重音、力度重音、长音重音、重音与混合节拍的叠加使用”这四个方面分析其运用手法。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节拍重音;节奏重音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重音”的使用解读在这部作品中具有一定的要求,适合的速度是听觉系统能够捕捉到重音的先决条件,例如将一个切分音的演奏速度放慢几倍我们将无法感受到它的动力性,所以只有足够快的速度作为支撑,重音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最具有动力性的当属第一乐章Allegretto与第四乐章Allegro con moto,这种听觉上的震撼和动力性推进的最大特点就是来自于重音的使用,如果细化重音的概念,又可以将其分为“节拍重音”和“节奏重音”。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个固定化的规律,多使用在具有规范节拍的传统古典音乐中,后者是可以被标记在任何音符上的重音,不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它的出现既可以规范的踩在每小节的第一拍的节拍重音上,也可以踩在非重音节拍上,从而与节拍重音形成冲突与对比,肖斯塔科维奇在这部作品中最喜欢的是将“重音”放在“节拍重音”上,以此高度体现乐曲的动力性布局。
一、旋律形态重音
旋律形态重音主要体现在乐曲中的核心主题旋律上安排演奏重音,从而得到突出主题情感增强乐曲进行的动力性效果,具体来说它是“旋律进行到一种特定的形态位置,或旋律中呈现某种规律性时,也可以形成一种节奏重音的效果。”说到旋律形态,其实在这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的四个乐章都有各自的主题旋律,尤其是第二、三乐章的整体基调为慢板速度,大提琴演奏的主题更具有抒情性色彩,但却没有用到重音。而第一、四乐章由于整体速度较快,还贯穿着“四音动机”的旋律,重音的使用在这里就被鲜明地突显出来,如谱例1。
这是第一乐章中最开始出现的“四音动机”,虽然以 p的力度在低音区拉奏,但是由于每个音都是短促有力的上弓拉奏的跳音式重音,突显了这个快速简短动机的动力性,以至于呈示部中主部的所有“四音动机”都是用此标记。
在这个乐章中除了大提琴独奏这个动机之外,圆号也是唯二的表现乐器,如谱例2,这是第一乐章的第133-136小节,由圆号开始吹奏“四音动机”,由于圆号的音色比较柔和,在这里作曲家将每个音都标记了重音,并标以 f 力度吹奏。在第四乐章的尾声也出现了由木管乐器分別吹奏的“四音动机”并且也都是以重音或 f 的力度加以表现,因此在动机的表现上肖斯塔科维奇使连续的四个重音作为一个节奏组,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力。
二、力度重音
力度重音是演奏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普通的重音标记,它既可以在主题旋律上演奏,也可以在一些装饰性的伴奏音型上演奏,具体来说“力度重音是最典型意义上的重音,它是作曲家为了表现或表情的需要人为进行的力度的强调。这种重音主要表现在音乐的某一个节奏位置或时值上加进一个强音记号或是其他类似的力度加强记号,如‘sf‘>或‘▽”当然除了上述三点力度加强记号之外,一些特殊的音符演奏法也可以在听觉上产生重音的效果,比如典型的二音连线,这种两个音的连线在演奏时第一个音要强,第二个音要弱并且演奏的时值比本身的时值略短一些,这种用法在《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第四乐章的主部主题 A 中曾使用过,如谱例3。
这是由Ob.和Cl.齐奏的一段旋律,两个乐句的开头都是两个相同的跳音,然后紧接着一连串的二音连线,虽然没有在二音连线的开头音标出重音记号,但是在实际演奏和听感官事实上开头音都是重音,末尾音都是轻音且略跳跃。这是一段2/4拍演奏的旋律,力度重音与节拍重音完美的重合在一起,但主要以八分音符为一组,重音出现的频率相对频繁,所产生的两个八分音符的分组更为细小,不稳定程度较高,但动力性极强。
三、长音重音
长音重音顾名思义就是重音出现在小节中长时值的音符上,在音乐表演理论中又将此称为缓急重音。最典型的长音重音类型就是“切分音”,根据音符时值的长度通常分为以16分音符和8分音符为主的“小小切分”,以8分音符和4分音符为主的“大切分”,以及以4分音符和2分音符为主的“大大切分”。人们通常在听音乐时会不自觉的根据音符时值的长短来判断节奏运动的特征,而就算在谱面上没有给这些长时值音符标记重音,在听觉感受上也会具有重音效果,但前提条件是速度不能过慢。“肖第一大提协奏”第一乐章呈示部中的副部 c 主题是一个(3+3)组成的对比二乐句乐段,如谱例4。
在两个乐句的开头两小节采用的是前文所说的“力度重音”,并且恰好踩在“节拍重音”上,并且在3/2节拍中重音出现的频率过于频繁,造成的急促的不稳定感和前进的动力感,第96小节的前四个音是两个音为一组的连续向下的小三度进行,并且用重音来强调第一个音,最后连续的下行四度音阶依然是强调第一个音,接下去的97小节继续重复前者。而后第98小节出现一个向下方小六度进行的“大大切分”的节奏型,并且强调末尾三个音,这就是二分音符时值上出现的长音重音;第二乐句开头两小节与第一乐句相同,但在最后一小节改为一个向上方减四度的“大大切分”节奏型。在这两句规范的三拍子结构中,长音重音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头两小节的节拍重音与重音保持了一致性,有效地强化了节拍的结构功能,而在末尾小节却与节拍重音不一致,用“大大切分”来与之形成对立关系,从而形成节奏运动的动力,推动音乐分发展。
除了切分音节奏型,在附点音符上使用长音重音也能够使音乐的表现力大大增强。肖斯塔科维奇对于重音多采用混用的形式,如谱例5采用了规范的长音重音踩在节拍重音之上的使用方法。
这是肖斯塔科维奇《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第四乐章插部C中的第一个c主题的第二乐句的片段的前6小节,其最主要的核心动机就是第140小节所呈现的三个八分音符的动机。他们都是单拍子下踩在每小节第一拍的力度重音,前两个音符是一个先向上纯四度,后下行小二度的,再與下一小节的第一个音构成小二度的连续下行小二度旋律。而在谱例的后三个小节还可以见到依次向上二度级进的八分附点十六的上行旋律音型,这是长音重音在节拍重音的附点八分音符的使用,急促有力的附点音型为核心,加上连续的附点节奏,频率为每一小节的重音让乐曲增添了无穷的动力,带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的胜利感。
四、重音与混合节拍的叠加使用
混合拍子也称作不对称拍子,主要是将二拍子、三拍子这两种不同强弱规律的拍子串联在一起使用,在小节内的强弱拍规律形成一种不对称的感觉,将音乐中的原本的节拍重音形成的规律打破,给人参差不齐的节拍效果。在“肖第一大提协奏”中对于节拍的运用也是复杂多变的,在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中都可以见到混合拍子与单拍子、复拍子穿插在一起的混合使用。当然,这种创作手法并不是在这部作品中首次运用,在肖斯塔科维奇以往的作品中也随处可见这种拍子混用的手法,比如在他的《第四弦乐四重奏》当中就出现过(3/4+5/4+4/4)三种拍子依次循环出现的手法。这种节拍变换复杂的乐曲,节拍的交替频率通常是很高的,没有特别明显的规律,突出了小节、音值的长短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交叉着重音的变换节拍效果,是一种打破小节体系节奏规律的重要手段。
在“肖第一大提协奏”中作者根据旋律内容的变化,将复杂的节拍组合与乐曲中的符点、切分等音型构架在一起,无论是从文本谱面,还是听感官都呈现出一种“眼花缭乱”氛围。比如在第一乐章中再现部的副部主题b是由圆号吹奏的一段旋律,如谱例6。
这段旋律是《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再现部的副部b主题,这一主题旋律在呈示部已经出现过,但此处将主奏乐器换成圆号。从谱例 16 中可以看出(2/2+3/2)的混合节拍交替出现,它们的单位拍时值保持一致,只是在拍数上变换。这是最常见的变换节拍形式,根据每个小节拍数的变换,使节拍重音的规则削弱,打破了以往的固定模式,以此出现了二、三拍子的不规则交替进行。在乐谱上可以看出重音都是出现在3/2拍的中间两个音,它们都是旋律相同的上行“小二度”音型,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作曲家本人对于小二度的喜爱程度如此之深,不仅运用小二度组合“四音动机”而且又将它完美的安插在随后的各个主题之中。这种通过在混合拍子中使用“小二度”重音的做法也大大增强了乐曲整体结构的支撑。
在这部作品中随处可见混合节拍的使用,笔者仅是将其中最有特点的一个片段展示出来,在乐曲的第三乐章——华彩乐章中,混合拍子几乎贯穿全曲,主要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3/4+5/4+4/4)混合拍子叠加为主,由于是大提琴独奏炫技的乐章,这种创作手法增强了独奏乐器的难度,也体现了传统华彩段落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张巍.论节奏结构的重音[J].音乐艺术,2007(2).
[2]钱仁平.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赏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
作者简介:杨怡文 (1994—),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西方音乐研究-作品分析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