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改编《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解析与思考

2019-08-21冯巧雨

北方音乐 2019年13期
关键词:小提琴

冯巧雨

【摘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孕育了丰富的音乐文化,在充满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今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中国音乐文化,需要中华音乐人本体意识更为觉醒;弘扬中国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也是对全人类音乐文化的贡献。作曲家鲍元恺先生的《炎黄风情》这部作品让人们听到原汁原味的民歌旋律,用交响乐的方式进一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使它的艺术价值被更多的国内外听众所了解。通过对民间音乐的再创造,找到一个中西方音乐交流的契合点,将中国民歌音乐推向世界。2015年,笔者将导师鲍元恺先生管弦乐版《炎黄风情》改编成小提琴独奏版(小提琴无伴奏版)。改编乐曲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性劳动,而是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本文就笔者是如何改编创作《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进行解析与思考。

【关键词】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组曲让人们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美韵所在,更深刻地意识到中国传统音乐才是中国音乐之本,具有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正如鲍元恺先生所说:“中国传统音乐有着西方专业音乐难以望其项背的独特神韵和丰富积淀。这些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古老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灿烂音乐遗产,向人们展示了无比广阔的艺术创造的天地。”

一、《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管弦乐是中国音乐经典文献

(一)《炎黄风情》的经典地位与文化影响力

鲍元恺先生是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其交响音乐系列“中国风”之首篇《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自1991年首演以来,风靡世界各地。这部作品以民间音乐作为音乐作品的灵魂,通过作曲家的天才创造,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独特的精神财富,并找到一个中西方音乐交流的契合点,将中国民歌音乐推向世界。20年来,陆续在全球演出全曲或选曲500多场,并由国内外著名交响乐团录制了多套唱片。这部展现中国民歌艺术魅力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迅速跻身于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列。近十几年,经国家教育部审定和推荐,《炎黄风情》又陆续进入各地中小学音乐课堂,作为重要教材在课堂上传承民族文化。《炎黄风情》2012年入选《中国百年音乐作品典藏》,2013年被列入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名家名作译介》,由此可见其经典地位与文化影响力。

(二)《炎黄风情》的创作形式

《炎黄风情》的创作形式,是以西方的管弦乐按照西方的和声与复调来展现东方民歌,而非过往用西方乐器模仿中国音乐或者破坏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以符合西方的灰色做法,为东西方文化如何联结找到了新方法。《炎黄风情》用民歌旋律连缀成长篇的音乐故事,表现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间风情,展现了他们的劳作与抗争,他们的光景与爱情,他们的悲欢与喜乐。音乐构造既有对照也有融合,承上启下,脉络清晰。并且,作者在纵向方面所花心血比之横向方面更多,和声精雕细琢、配器色彩斑斓、对位错落有致,运用这些手法准确地表现了乐曲的主旨。《炎黄风情》是献给国内乃至国际乐坛的一份丰厚的礼物。人们喜爱它浓烈的民族风格,它的通俗性、专业性,也赢得了更广大的听众。在音乐教育领域,它是民族音乐创作的教学典范。对于社会来说,它更是文化传承的课本。

二、解析《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

鲍元恺先生的音乐作品提高了一代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水平,他带给民族音乐的自信与恢宏气概,使这代年轻人更深刻地重新审视民族文化的珍宝。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音乐的背景与形态,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世界音乐宝库的一部分。不能像瞻仰雕像一样去拜谒它,而是有责任和义务去发展、壮大、丰满它。让它以独立的姿态走向世界,流行在世界音乐的殿堂。因此,笔者选择了这项研究,不仅仅是对作曲技法的学习和应用,更是对一种文化的传承方式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下面,就从旋律、双音、和弦、拨奏、泛音这五个方面对《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进行分析。

(一)旋律

笔者在进行《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的创作改编时,直接对管弦乐版原始民歌旋律进行发展或对民歌主题旋律进行配器改编。将管弦乐队多个声部多种乐器的音乐尽可能的融进一把小提琴中。除了保留管弦乐版中上方的旋律声部,为了在整体上突出民歌横向线条运动的特点,也保留了下行级进的低音线条。既要考虑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要保证整体音乐的和声风格。《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中发展主题旋律的手法主要有變奏、装饰、反复、展开等。在调式调性方面,原作的每一首曲子都是按照小提琴最便于演奏的调,最为多见的是A、D、G、E这四个调,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空弦发音中A弦的明朗优美、D弦的柔和深沉、G弦的丰厚有力、E弦的清澈透亮的音色。因此,独奏版依照原曲的调性进行改编。旋律的演奏方式有指板上奏法(Sul tasto,最主要的奏法);拨弦奏法(Pizzicato,以《杨柳青》为主);靠马奏法(Sul ponticello,《放马山歌》《走绛州》《闹元宵》等);泛音奏法(Flageolet,《绣荷包》《闹元宵》《对花》等);手指震音(Trillo)与碎弓奏法(Tremolo,大多都会出现一至两处);滑音奏法(glissendo,《看秧歌》《猜调》);不用揉音奏法(non vibrato,《槐花几时开》)。曲式结构也保留管弦乐版中普遍的再现性三部曲式结构。声部交替、卡农、对句的形式依然保留。比如《小白菜》7-12小节,《走西口》33-36小节,将第一小提琴与第二小提琴的声部卡农融进一把小提琴中;《爬山调》中的句法结构均为上下句结构,以一问一答的方式来体现山村男女青年唱山曲表达心声的景象。

(二)双音

同时在两根弦上奏出两个音即为双音。双音在《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当中是使用最普遍的。无论是在演奏旋律音程还是和声音程时,两指都要同时按到弦上,发音时要特别注意选择弓与弦之间最佳接触点还有弓的适当压力。笔者在此作品中,选用最多的是五度或八度带有空弦的双音,这种演奏较为简便,适合快速的节奏,五度在《看秧歌》中大量使用,《猜调》一开始就出现了八度击弓分解双音,结尾处采用了急速的#C调的八度双音,以及《闹元宵》中的一段八度分解双音;其次是三度与六度双音,比如《猜调》当中的一段连跳弓双音,都是采用的三度双音以突出俏皮的风格,以及《槐花几时开》的中段,(谱例1)采用了一段较为有张力的六度双音来与之前的宁静氛围形成强烈对比;也有二度、七度、增四减五度双音使用较多的曲目,比如《槐花几时开》;滑音双音出现的次数较少,主要集中在《夫妻逗趣》《小放牛》《闹元宵》当中,有上滑和下滑两种;较为简单的是低音保持(或空弦),高音变化的音程;亦简亦难的是同度双音,通常其中一个是空弦音,演奏简便,但由于两个音的高度相同,音准稍稍差一点儿就会暴露无遗,比如《太阳出来喜洋洋》的D弦音与G弦的摁指rei构成的同度双音。

(三)和弦

三个以上的音同时在相同数目的弦上演奏即为和弦。左手的三个或四个手指同时按在弦上,确定好手指和整个手的位置,然后用琴弓在弦上从低音往上同时演奏出这个和弦音。在小提琴上第一把位至第七把位都可以演奏和弦,高于第七把位的和弦,音响效果较差,因此,在《炎黄风情》小提琴独奏版中,大多采用的第七把位以下的和弦。空弦音越多,这个和弦就越容易演奏,发音也会较明亮。在创作过程中,既要考虑乐曲的优美性,也要考虑演奏可行性。笔者在创作时,从演奏者的角度出发,采用下列方式编配和弦。三个或四个和弦音尽量在同一把位的不同弦上;第一指与第四指的最大伸展,以两弦间不超过大九度音程的距离为限;手指尽量是自然的顺序位置,尽量避免使用反顺序位置;含有空弦音与五、六度音程的和弦容易演奏,但空弦音尽量不放在和弦的中间,不便于演奏;避免和弦中含有两个小于五度的音程,同样不便于演奏。在独版的改编当中,大量的连续性的和弦主要出现在拨弦段落,比如《杨柳青》《夫妻逗趣》《看秧歌》《猜调》(谱例2)等,并且低音多数采用G弦音与D弦音,降低难度便于演奏的同时,也更好的产生共振,使音色更透亮。以极快的速度演奏连续的和弦进行,在小提琴上是很困难的。为了能够演奏快速的和声性质的进行,笔者尽可能地将和弦改写成分解琶音式的或双弦琶音式的进行,不仅使演奏变得简便,同样保持了和声效果,更使演奏技巧绚丽多彩,比如《看秧歌》(谱例3)、《对花》《女娃担水》当中用连跳弓演奏的分布在四根弦上的分解和弦,极大的丰富了曲目的色彩。柱式和弦通篇采用的最多,也是和弦最常见和最普通的方式,在演奏时,应注意左手不要过早抬起手指,有可能会破坏和弦的整洁度,影响音准和共鸣。听觉上,关于和弦的音准,旋律声部要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和声声部的音要接近于纯律。这样和弦才会谐和悦耳。

(四)拨奏

小提琴拨奏分为右手拨弦和左手拨弦。拨奏能获得轻快、活泼的声音,尤以节奏清晰、色彩明朗、富于弹性见长,并且能与任何一件乐器的音响相结合,而不失其个性。在《炎黄风情》小提琴无伴奏版中,有一半以上的曲目都使用到了拨奏。拨奏可以采用单音、双音、和弦、音阶、琶音等任何一种演奏形式。下面以极具特色的整首撥奏的《杨柳青》为例来进行分析。考虑到拨奏时,手指的负荷量大,因此把《杨柳青》的曲目时长设置为一分半钟,在二十四首当中属于时间最短的,从头到尾简洁有力、一气呵成。考虑到小字三组的mi以上的音拨奏是没有效果的,而且音区越高,发音越干瘪,创作时以尽可能多运用空弦,最高音不超过小字三组mi为准则。左右手不断地交替拨奏,及其考验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杨柳青》的呈示部采用D大调,左手拨弦全部采用G、D、A三根弦的空弦,右手拨弦则以双音与和弦为主;在创作时,为了让三段形成一个色彩力度的对比,在中部转到#F大调,(谱例4)脱离了空弦,色彩变得暗淡,演奏难度也非常大,此段避免左手拨弦,右手拨弦也以单音和双音为主,和弦较少采用;再现部回到D大调,大量采用和弦,明亮辉煌,与中部形成更强烈的对比。在碰到不可避免的高音拨弦音时,在配置和弦时,可以选用音区较低的空弦音一起拨,效果会稍好一些。有些曲目弓奏和拨奏交替时的创作,应考虑给演奏者准备拨弦或重新握弓以适当的间隙。尤其在从拨奏改为弓奏抒情的旋律时,一定要考虑给予一定的间断,否则将会影响旋律发音的音色与音质。在无伴奏版的创作中,遇到需要加强节奏点子,强调乐句轮廓,造成节拍重音的时候,通常优先考虑拨奏。。

(五)泛音

小提琴的泛音,发音平直、透明,音量很小,有创造背景,模仿自然界的感觉。水晶般透明的音色宜用在织体简单、音响较轻的段落,不适合热情的场面。自然泛音,是在每根空弦音的上方浮触琴弦(用菱形记号标出)而获得。浮按的触弦点,八度泛音只有一处,五度、四度泛音以及小三度泛音各有两处,而大三度泛音触弦点则有四处。在《炎黄风情》小提琴无伴奏版中,使用较多的自然泛音是八度泛音(第二泛音)、五度泛音(第三泛音)、四度泛音(第四泛音)。由于大三度与小三度泛音靠近琴枕一端发音不可靠,靠近琴马一端触弦又受弓子的影响而不易发出,因此避免使用。有些五度泛音也可以在相邻的较高一弦用八度泛音奏出,这一点在作品中是根据演奏的便利来做出选择。人工泛音,最常用的是四度泛音,发音比基音高两个八度。四度人工泛音在无伴奏版中是使用最多的,比如《闹元宵》中,连续八小节的四度人工泛音,(谱例5)以及《槐花几时开》的结尾处,来表现宁静、悠远的音乐氛围。五度人工泛音与三度人工泛音,由于演奏难度大、音质不好,在创作中未考虑使用。通常,演奏人工泛音时,左手需要一个正确的四度手型(极少三度、五度),低音用一指实按(按在指板上),高音用四指虚摁(浮在弦上),这个四度位置一定要精准。其次,右手运弓切记两个要点:弓毛靠近琴码,运弓的速度要稍快。并且泛音越高,越要靠近琴码且速度越快。这两点很重要,否则泛音效果不好,不空不亮,甚至发不出来。

三、结语

民歌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既属于某个民族,也属于全世界。本国人民需要它,外国人民也同样需要。应使之融入到文化生活当中,走向世界,与现代音乐相互碰撞,相互影响。这必然形成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国与外国等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会。这种交流、融会正是文化艺术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展望未来音乐的发展,必将是一个东西方音乐大融合的时代,对于中国作曲家来说,将浓郁的时代气息,先进的创作技法和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融为一体,谱写出更多精彩的小提琴无伴奏改编曲,使其在世界音乐大舞台上占据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鲍元恺.炎黄风情[J].音乐时空,2015(3).

[2]司徒华城.帕格尼尼的小提琴艺术[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2).

[3]鲍元恺.艺术的出路在于中西融合——交响音乐系列《中国风》十年思考[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3).

[4]王安国.《炎黄风情》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启示[J].人民音乐,2007(3).

[5]朱培宾.我是怎样改编《炎黄风情》的[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2).

[6]左云瑞.线性思维下的动力与色彩[J].音乐研究,2013 (1).

[7]冯捷.鲍元恺《炎黄风情》弦乐重奏之分析[D].

[8]李武武,田方.律制改进与风格创新——试论《炎黄风情》创作及演奏的意义[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1)

猜你喜欢

小提琴
“或”的两边
特长
Hey Diddle, Diddle
意大利克雷莫纳小提琴之谜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小提琴
一个七美元的梦
Pear Concert
拉小提琴的大嘴河马
毫无价值的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