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林业科普传播的现实危机和转型创新研究
2019-08-21勾莞玥付倩姿张竣元姚文澜
勾莞玥 付倩姿 张竣元 姚文澜
【摘 要】国家对林业生态建设越来越重视,但公民的林业保护意识有待提高,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林业科普传播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针对这样的社会背景,本课题聚焦林业科普传播转型问题,以新闻传播学和环境生态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从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出发,探讨林业科普传播转型的必要性,从而提升林业科普传播效果,增强公众的林业保护意识。
【关键词】新时代;林业科普传播;现实危机;转型应对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208-02
林业科普,一般是指将原本繁冗林业知识经过科学合理的归置,利用各种媒介形式,使之浅显易懂,利于大众接受,从而提高公众的林业科学素养。
当前,林业资源过度开发、林区违规占用、森林火灾等问题时常发生,虽然由多种因素所致,但如果公众能够参与治理,与政府形成合力,必将有利于我国林业事业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公众能否理性参与,关键在于公众是否具备一定的林业科学素养,因此有必要采用各种方式提高公众的林业科学素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林业科普传播而言,有三大变化亟待重视,其一,林业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密切,可以说没有林业事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无法有效推进。其二,自媒体时代来临,以往的林业科普传播方式已不能起到很好作用,我国林业科普传播亟待优化。其三,在新时代,由于情感和信仰比事实更能影响受众,科普传播的难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大众传媒对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如果不能谙熟自媒体时代的大众媒体传播规律,林业科普传播依然不能达到理想水平。
因此,有必要对新时代背景下林业科普传播的现实危机和转型创新问题予以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二、新时代林业科普传播的现实危机表现
(一)体制危机:脱离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当前我国90%以上的林业科普媒体主办单位为事业单位。从占据绝大多数的林业、林学期刊杂志和林业科普网站的职能分工来看:林业、林学杂志期刊及其官网主要是进行会议记录、科研成果展示和产业新闻报道;而林业部门网站则主要进行林业政策公告和林业资源整合。官方化、事业化的媒体行政体制使传统林业科普媒体的传播内容脱离市场,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使林业科普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存在信息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同时,传统的林业科普媒体间不存在市场竞争关系,其发布内容的传播效果也缺乏科学的评估。
在新媒体时代下,唯有对传统林业科普媒体进行系统化市场化改革,才能激发林业科普的大众传播效率,才能真正达到林业科普目的,从而提升公众的林业保护意识。
(二)载具危机:林业科普方式落后,信息数量匮乏。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造成传统媒体的日渐式微,使其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全国林业期刊共有九十余家,其中以学术性质较强的林业相关院校、研究院期刊为主,内容大多为学界科研前沿成果,受众门槛高、影响范围小,面临全方位转型压力。而林业科普网站则大多为期刊官网或林业部门网站,官方性质强,以单向传播为主要形式,科普传播效果有待提高。传统林业科普传播内容对大部分受众来说比较晦涩,且传播模式单一而缺乏变化,致使受众对林学知识的兴趣下降。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媒体越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作为林业科普传播主体的传统林业科普媒体已不再适应大多数人对于更加碎片化的便捷传播渠道的要求。
(三)效果危机:难以对受众产生有效影响。传统林业科普传播,是基于传统媒体而成的,其媒介具有传播生态的中心位置,它们在对大众进行科学知识信息的传播时大多呈现居高临下的单向传播特征。在这样的模式下,受众几乎没有反馈渠道,信息的双向传播途径受到阻碍,以二次传播、病毒式传播为主的裂变式传播难以形成。而与传统的林业科普传播相比,基于新媒体的林业科普传播,加强了信息发布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联系,极大地增强了传播过程的交互性。此外,新媒体还能进行传统媒体所不能进行的大数据运算处理,使其无论是信息筛选、整合还是信息的发布、二次传播等方面都减少了资源浪费,最大限度提升信息传播的时空距离。当前,我国林业科普资源较为分散,单靠传统林业科普媒体的单向传播,会大幅增加时空成本,造成林业科普资源浪费,导致林业科普传播的效果危机。
(四)人才危机:缺乏专业的林业科普传播队伍。林业科普传播工作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具有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传播队伍。传统媒体下的林业科普传播队伍,其知识构架多定位于林业产业知识本身,而对于如何使这些专业化的林业科学知识深入人心,对他们而言是个挑战。而且,在这一领域仅有的一些传播人才还面临人才老化等问题,老一辈林业传播人才逐渐退出,能够与新媒体时代紧密对接的新一代科普人才又尚未培养出来,林业科普传播这项工作不仅难以有效开展,更难以持续。缺乏相应的林业科普传播队伍的培育机制体制,应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
三、新时代林业科普传播的转型创新
面对上述难题,新时代林业科普传播必须创新转型,大致包括如下方面。
(一)林業科普传播的理念转型:从科普教育到科学传播。促进林业科普传播的理念转型,将自上而下、侧重灌输的科普教育,转向侧重主客体的对话,强调在互动中构建科学知识体系的科学传播。
以往的林业科普教育是以其科普功能性为第一导向的,对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较为忽视。而科学传播较之科学普及的内容更加深入,视野更加开阔。除此之外,科普教育往往以较为刻板的宣传手法,受众往往也是被动接受科普信息,缺乏积极性;而科学传播注重主客体的互动,在对受众进行一定客观程度上的引导,激发其兴趣并引发思考,使互动更为有效频繁。
林业科学传播的内容不仅是林业科学知识,还有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思想、科学理念,具有更加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在职能定位层面,林业科学传播较之林业科普更加偏向于一种文化建设职能,使人们对于林业科学、林业科技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林业科普传播的载具转型:从传统媒介到智能载具。在林业科普传播媒介的选择中,应当打破单纯依赖传统媒介的格局,更多让智能载具扛起林业科普传播的大旗,使林业科普传播从新闻传播走向新技术应用,从媒体自行筛选走向用户导向数据分析。以智能化数据分析为例,智能载具的推送内容大多是基于大数据处理得出的用户偏向的算法,这也就意味着平台会依据个人的阅读浏览记录,得出观看规律,进而推荐符合其偏好的信息。这一个过程就是从传统媒介的推荐模式转换到通过智能载具进行选择的模式,具有转型的重要意义。由此省去了人为筛选信息而浪费的时间,让受众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更多的林业科学知识,从而提升林业科普受众的留存度和科普传播效果。
(三)林业科普传播的队伍转型:从知识精英到草根大众。目前我国林业科普队伍以知识精英为主,存在群体性弱、知识结构僵化、科普内容学理性强、人才培养范围小等问题。对此,就要进行林业科普传播队伍的转型,把传播者的范围从知识精英拓展到草根大众。进行林业科普传播不仅需要林业科学人才,还需要传播过程的美化者、传播信息的加工者、传播效果的评估者等多元化的人才,而草根大众在自媒体时代最能成为最有力量的科普传播队伍。
传播队伍从知识精英到草根大众的转变,是推动林业科普传播水平提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庞大的媒体基数,使信息源的身份从官方化的传统媒体转换成每个“人”,其林业科学传播信息的类型也走向多元化,避免传播内容的同质化。让草根大众成为林业科普传播的主体,一方面是将林业科普请下“仅限官方”的神坛,拓展其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受众能够更加广泛地参与其中,增加受众定向接受林业科普信息的粘性。
(四)林业科普传播的风格转型:从深奥晦涩到喜聞乐见。在传播风格方面,林业科普传播信息如果具有趣味性、娱乐性,浅显而不晦涩、生动而不枯燥,那么其传播范围将非常广泛,甚至引发具有相关性的全民讨论。如果林业科普工作者能够将林业科普传播做得更加趣味化,更具话题性,那么通过网民自发的评论和转载,提高林业知识的二次传播率,林业科普传播就能获得其最大传播效果。
在林业科普传播风格转变过程中,可以引入VR技术、全息投影、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兴科技手段。也可以采用创造IP、制造话题等市场化传播方式,提高传播内容的趣味性,将林业信息传播方式的风格进行转型,从受众心理的角度进行改变,变艰涩为乐趣,有效提升林业科普传播效果。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林业科普传播受制于机制体制等原因,在体制、载具、效果、人才等方面出现了危机,特定主体应认清当前时代变化的特征,从理念、载具、队伍、风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转型应对,以此才能促进林业科普传播效果的提高,进而推动林业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银柱,蒋守龙.后真相时代的科普传播[J].戏剧之家,2018(22).
[2]吴启越,刘雯.浅析网络时代抗争性运动的视觉化嬗变与机理[J].戏剧之家,2018,(36):219-220.
[3]陈相雨,潘镜羽.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领导人媒介形象塑造[J].传媒观察,2018,(06):12-17.
[4]王冬敏.后现代科学观视野下科学博客的特征解析[J].新闻知识,2011(11).
[5]胡百精.健康传播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兼论新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J].国际新闻界,2012,(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