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课程小组学习法教学实践
2019-08-21刘月廉李亚林巧玲
刘月廉 李亚 林巧玲
摘要:小组学习法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其在教学上有诸多优点,使得教育者持续不断地推崇。学生在参与知识分享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呈现和他人诘问等手段使其原本模糊的知识清晰化、显性化、牢固化,使原本不完美的知识得到修正和完善。该项目的实施,使得《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建立有效的学习合作小组模式,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组学习法;主动学习;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143-02
小组学习法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早在“杜威时代”甚至可能更早就已经被大家习以为常了。其在教学上有诸多优点,使得教育者持续不断地推崇。
首先,学习者的知识能得到修正及完善。在小组学习讨论过程当中,每位学生都开放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他人共享,此时,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把他人“知识库”中的库存“化为己有”,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得到了补充与扩展。通过自我呈现和他人诘问等手段使其原本模糊的知识清晰化、显性化、牢固化,使原本不完美的知识得到修正和完善。
其次,能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一个学生在进入讨论之前都应该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思考,再进入小组活动,可以迅速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取与讨论问题相关的信息,并与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匹配、同化,在顺应建构新想法的同时,在自己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既能切中要害发言,又能对别人的提问有针对性地回应。反之,如果学生在没有自己的思考的情况下进入小组活动,面对其他成员的发言很容易盲从适应,没有比照,也就无从谈起构建自己的想法了,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变得积极主动,并且对小组讨论产生了一种内在的需要和学习期待,同时期待与别人共享自己的知识,也期待自己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但是这种在欧美国家广泛推行的方法,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却很少见。据报道,通过对北京大学教师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教师保持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占77.9%;然后是学生报告,占47.18%;小组活动和讨论,占36.69%;小班讨论,占24.11%;翻转课堂,占3.39%。虽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应该怎样进行,对于很多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新的问题。很多教师并不知道如何做,不少人对于小组合作的理解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给他们一份功课,或者让他们讨论若干个问题。至于这样做是为了什么、能使学生得到什么、教师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什么目的等问题并非每一个教师都清楚。特别是在实践中,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落到实处,获得更高的实效,仍然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亟待解决。
因此,本课题组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尝试及实践,从经历的问题和困难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进措施,从而获得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方法
(一)试验设计与对象
1.试验设计。《农业微生物学》总课时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18学时。试验设计具体见表1。
2.试验对象。为植保、农学、林学、园艺和农资5个专业,连续3个年级,共15个自然班。主讲教师为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教师刘月廉博士,协助教师李亚博士,实验课助理教师林巧玲。
3.使用教材。李阜棣和胡正嘉主编的《微生物学》第六版(2008)及赵斌和何绍江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2002)。
(二)评价方案
采用广东海洋大学教师教学网上评估系统进行评价。该评价系统与国内其他高校的评估系统相似,客观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
二、结果与讨论
(一)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教学过程
1.获取知识信息来源广泛快捷。在大学校园中、教室里,电脑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等资源丰富,学生熟悉网络信息环境,知道教师的课件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有相关信息,熟悉各种信息资源类型的内容与形式特点和大概分布情况,学生无论在何种场所都可以有效地获取并利用。学生常常三五成群地分散在草地上、树荫下、图书馆、读书室、食堂饭桌上、小商店门口旁等。学生手里拿着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他们不时地敲打键盘或在回应成员的观点。
2.知识得到修正及完善。在小组学习讨论过程当中,每位学生都开放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他人共享,此时,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把他人“知识库”中的库存“化为己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得到了补充与扩展。如果学生不与他人交流,自己能学到的东西是有局限的。学生在参与知识分享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呈现和他人诘问等手段使其原本模糊的知识清晰化、显性化、牢固化,使原本不完善的知识得到修正和完善。对于搜索出来的不同信息,一一加以分析,针对不同的状况,提出应对的方法及策略,结果是学生讨论出来的方法比教师课件中的更多、更全面。
3.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学生专业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取决于学生从教师和其同伴那里获得专业知识上和人格上的支持。在学习小组讨论过程中,當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被人承认、信任、理解、尊重时,其创造能力容易受到启发和激励。在小组讨论中容易发现问题,质疑原有的知识点,学生在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可以激发其他成员积极探求真知,因而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思维,并且这种无形作用在小组讨论中得到了辐射,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师具有足够渊博的知识
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基本功至关重要。教师对所教学科教材与知识体系还应有高度的分类整合和综合概括的能力。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应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专业资格,而且应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地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策略,转变教学行为,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准。专业教师要想不落后于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只有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知识,习得新技能,通过主动寻求专业发展,突破在专业发展上的畏难情绪,让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研判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技能和现有的基础能力,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三、结论及讨论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己寻找、自己思考并经过同学的修正和教师的肯定而得来的,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很难忘掉。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自然促发了思维的创新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将不断探索、设计出最佳的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以期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程伟.小组学习的实践误区及常态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59-62.
[2]张冰洁.课堂中合作小组学习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王哲.柑橘酸腐病菌的致病机理及其拮抗酵母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