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分析及中国特色创意阶层发展

2019-08-21赵锴袁晓玲岳真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4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赵锴 袁晓玲 岳真

摘要:创意阶层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人才群体,而高校在培养创新创意人才、发展创意阶层队伍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培养中国特色创意阶层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以创新创意为核心价值观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指引下进行各项教学活动。文章随后针对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方案。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意阶层;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4-0006-04

美国学者Florida于2002年用社会学方法将具有创意能力的创新精英界定为创意阶层,其中包括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诗人、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演员、软件开发工程师、法律及卫生行业从业者等。他认为,创意阶层具有勇于挑战、实践能力强、轻物质刺激、崇尚多元社会体验等特点,且大多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相关研究表明,创意阶层聚集的城市和地区取得了经济的增长和成功[1]。我国面临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创意经济已经成为重要的国策和方向,而培养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创意阶层队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人才支撑和保障。与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相比,我国高校的创新创意教育起步晚,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和完善的课程设置,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不足及创新创业脱离社会实践等问题仍较明显,由此导致我国在创意人才培养、储备方面的不足。面对创意阶层发展的整体欠缺,即使软环境吸引力再强也将面临无源之水的境地。因此,准确把握创意时代脉搏的重中之重是加强高校创新创意人才培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增进我国创新创意教育,为经济新的腾飞提供雄厚的人才基础。

一、创意阶层崛起背景下的欧美各国创新教育改革

创意阶层理论已经对全球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丹麦、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和英国为例[2],通过对2002—2005年间新成为创意阶层的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高校毕业生成为创意阶层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人群,西方高等教育体系在孕育创意阶层和创新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已经得到证实。此外,教育背景和职业结果在欧洲劳动力市场的高度匹配進一步佐证了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意阶层“能力优势”上的效率与成功。为了培育大量各类英才和成功实践者,以“唤醒创造力”作为高等教育在创意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探索出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以创新创意教育为引领的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技术、教师技能发展等,促成了先进的教育“机构”文化体系。在此视角下,研究和借鉴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高教创新改革成果,加强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和创意阶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进行课程设置。美国高等院校强调对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培养,通过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和融合,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为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了基础。例如在课程安排上除核心课程外辅以选修课的形式,加强通识课程的学习。这种具有专与博相结合特点的跨专业课程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麻省理工学院推崇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平衡,设置大量与历史、经济、语言和文学相关的基础课程[3]。在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AA)把通识教育作为办学宗旨[4],高校各阶段课程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为学生进入专业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逐步开发各种创新创意活动植入灵魂。在伯明翰大学(笔者就读了十年),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设计十分广泛,最初感到厌烦,但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体会到了其中的奥妙和甜头。

2.以学生为中心,重在能力培养。发达国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资源配置、教学制度落实等方面。例如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自由发展空间,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奠定自我学习的信念,汲取更多的知识,以备将来的潜能发挥。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学校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选择主修专业,包括专业方向和选择学习的时间。如果没有适合自己的主修专业,可以申请重新专门制定适合自己的主修专业(Curricula negotiation)。例如斯坦福大学为6000多名本科生开设了6000多门本科课程,其中21%的课程只为1名学生开设,31%的课程只为2—8名学生开设,23%的课程只为9—15名学生开设,这足以说明以学生为中心名副其实[5]。同时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需要强大而专业齐全的教师队伍。英美大学教学活动的特点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授课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加强互动和启发性引导。笔者在伯明翰大学学习期间发现,教师授课无规矩可寻,有时没有教材,学生必须自行查找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在课堂上和教师交流。有的教师讲课内容一般是自己擅长的领域,除了介绍相关内容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还将研究心得传授给学生,表面上看授课内容系统性和全面性略显不足,但精华在于看似浅显普通的内容之外的引导和启发。

3.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改革的认识和实践。为了达到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探索创新创意教学方法,对教师的培训至关重要。Cachia等的研究显示[6],对欧洲教师创造力的培训能够显著加深其对创新教育改革的理解,促进将创造力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研究还发现,对创新教育改革最感兴趣的是那些之前接受过培训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这说明除了要对教师进行创新教学技能的培训,更要进行观念和信念的培养,帮助教师加深在新形势下自己对工作的认知,使其更愿意承担“创新风险”。英国是将高校教师培训与创新相结合的实践国家之一。仅在英格兰地区,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HEFCE)从2005—2010年间就专项拨款3.15亿英镑,建立了74所专门针对高等教育机构(HEI)教师培训的卓越教学和学习中心(Centres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CETLs)[7],旨在从“认同与奖励”和“加深其影响”的角度,基于现有的优秀教学成绩和学习理念,对受训个人和机构进行启发,使其通过学习、实践、交流和自省,逐步提高教育创新的意识,直至最终自主创新,制定出系统、可操作的创新教育改革计划。

4.健全的创新创业训练氛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世界顶级大学都开展了各具特点的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业素质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前者致力于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心态(mindset)和技能,以便他们在基于需求时产生创意并付诸实践。其中包括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家所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创业行为等创新人才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后者侧重于如何提高在创业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8],例如斯坦福大学拥有近600个社团,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锻炼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社团中学科齐全,由学生、教师、学校甚至全国性组织构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定期开展讲座或各种学术交流会,参加各种实地考察,进行课题研究并使成果转化,或直接进行创业活动等。此类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创新氛围,直观地加深了其对创新文化和创意经济的理解,激发了其情感认知和行为的投入和产出,促进创造力技能形成和发展。此外,将创新创业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相结合也是欧美各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例如早在1999年,29个欧洲国家就共同起草了博洛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旨在成立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EHEA),消除各国间教育标准差异,顺应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其中,如何培养学生通过课内知识发展课外技能,以应对持续变化的复杂社会、工作环境,进而实现就业和创新是核心理念之一[9]。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中国特色的创意阶层植入灵魂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创新人才群体的定义还没有形成共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准确,创新创意教育理念建立不完善,但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加强创新创意教育,培养中国特色创意阶层,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打好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中国特色创意阶层的核心价值观也应该包括个体性、英才性、思维开放和多元化,其目标是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勇于迎接挑战、具有领导力、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思考、思维广阔和文化自信。

国务院〔2015〕32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要引导人民群众创造财富,还要助其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培养学生从本质上处理好物质追求与精神向往的辩证关系,进而在中国的崛起和国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的双重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换为实现自身价值的美好愿望。其次,塑造中国创意阶层的英才性也是我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创意阶层之所以被称为英才,是因为其敢于积极迎接挑战和不确定,乐于分享成功,敢于承担失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团队意识。我们要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社会行为和思维模式,提高他们的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积极学习世界各国文明和先进经验,敢于走出安逸区,乐于多层次、多角度探索世界的多样性的热忱。

三、当前创意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和改进思路

我国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创新教学与实践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仍存在着创新创意教育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及专业、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创新创意教育的需要,师资队伍不足,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考核标准不健全甚至创新创意教育体系“机构”文化建设尚不成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创意阶层的哲学理念,从教育核心价值观,学生、教师、教育体系及各个相关角度探讨中国创新创意教育改革十分必要。

1.调整培养目标、专业体系及课程设置,围绕创造力培养开展教学。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等东部发达城市,伴随着产业转型,科技的高速发展,规模庞大的创意人群亟待形成。许多新兴产业例如互联网金融、新媒体、文娱动漫、会议展览、咨询猎头、大数据、政策咨询等,不仅本身需求高素质的创意人才,其业务范围还与为数众多的职能机构和企业密切相关。因此,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对高等教育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一是专业设置要更加贴近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明晰不同类别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重视和加强复合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二是改变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加强非常规性创造和革命性创造能力的培养[10]。三是培养目标、专业配置、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组合等问题急需研究和解决,应该结合优势学科和特色进行优化和调整,加强通识教育内容,为创造力培养奠定基础。此外,课程的安排和设置需要及时反馈和更新,随创意经济的发展和壮大进行调整和改革。因此,需要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定政策和制度,将创造力的培养惠及所有学生和所有教学过程及课程。通过各级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研究机构的协同,构建并完善数据库,建立良好的课程调整和成果共享机制,使创新创意教育课程更加合理可行。

2.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落到实处。虽然我国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改革已经得到重视,但由于国情的差别和教育体系特点等因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首先,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应当将热爱并积极参加教学作为聘用教师的重要内容和指标,对教学成绩突出者在职称和奖励等方面均给予优先考虑。2016年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目前国内高校针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缺乏整体设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因此,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相对关系,兼顾教师、部门、学校发展目标,进而达到各方利益最优化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路还体现在全方位为学生服务上,包括教师和资源配给管理制度等。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其发挥潜力与特长,为培养创新意识建立基础,例如以学生的需要设置课程,加强教师的教学服务;改革考核制度和方法,使考核标准更加公平、合理并系统全面。教育管理部门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加速完善创新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设立基于学生反馈并能够及时调整的课程设置及考核制度,對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和处理。

3.“非标准化”的教师发展体系。国内高校教师培训项目主要由学校组织试讲、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课程学习和考试、省市相关部门能力评估等环节构成,虽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讲学评”体系,但是培训内容过于单一,基本上以1997年国家教委规定的《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高等教育法》为主,在高等教育的创新改革方面内容不多,特别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方面更是不足。学习过程中培训主体与受训个体之间交流、合作、相互学习和启发的机会较少[11]。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全面支持教师发展体系的深度改革,包括培训、考核权力下放,鼓励和监督高校与研究机构、企业或其他院校合作,建立类似于CETLs的教师职业发展中心。与传统教学改革中心的设立不同,教师职业发展中心侧重于“非标准化”培训和社会合作,旨在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从学生学习动机和需求多样性等角度引导受训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討论,分享教学心得与体会,开拓创新教学思路。在培训内容改革方面,应着重提升教师使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或其他高科技手段教学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应用新数字、媒体或其他技术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实践,以提高创新创意教学效果。

4.加强创意人才培养的“机构”文化建设。当前,以创新创意教育为核心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机构”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创新教育改革的主题并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机构”文化建设对促进创意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学者认为,创新创意教育今后应该加强三个设计工作,即创新创意教育的理念设计、创新创意教育的制度设计和创新创意教育的平台设计。三个设计基本涵盖了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管理、教育的实施方法和流程,从本质上它就是创新创意教育的“机构”文化[12]。例如在创新教育改革这个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政府和管理部门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保障上给予大力支持,协调实践基地及学校与地方企业单位的合作,使资源和流程的匹配达到最佳化,使人才培养目标由传统就业教育向创新人才教育转变。同时,各地高校需要仔细分析自身现有资源、教学流程与主流价值观的特色和差异,量身定制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计划。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已经在利用创新教育、实验中心、创新基地及大学生创业园地进行综合性创新创意教育改革及实践,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和经验,创新创意教育“机构”文化已经逐渐形成,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对管理者和实施者的理念更新、能力培训的提高、核心团队的构建、教职员工对新模式的适应程度及相互协同合作等,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Florida R.The rise of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2]Zhao K.The future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in Europe:an empirical analysis across the main European regions[D].2015,Ethos,British Library,available at:http://ethos.bl.uk/ Order Details.do?uin=uk.bl.ethos.667797.

[3]谢梅,苗青.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借鉴——以美国三所高校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18-221.

[4]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QAA).Benchmarking Academic Standards:Education Studies[S].www.qaa.ac.uk,2000.

[5]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7-11.

[6]Cachia R,Ferrari A,Ala-Mutka KM,et al.Crea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teaching:final report on the study on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in the EU member states[R].JRC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ports.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0.

[7]Clouder L,Oliver M,Tait J.Embedding CETLs in a performance-oriented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reflections on finding creative space[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8,34(5):635-650.

[8]王俊.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比较与借鉴[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4):99-103.

[9]Diaz MGF,Santaolalla RC,Gonzalez AG.Faculty attitudes and training needs to respond the new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challenges [J].Higher Education,2010,(60):101-118.

[10]任之光,梅红.双创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86-90.

[11]黄松青.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17-20.

[12]胡金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18,(7):7-11.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