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可触碰的弱点
2019-08-21刘书睿
刘书睿
【摘 要】那大概就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的结局,看着三个人在影片最后的阴冷色调里蜷缩在不同的角落,那是我们最有安全感的姿态,如同婴儿时期回到了母亲的子宫里,我们在最初的时候剥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一部分就注定了无法回头的旅程。繁衍的子女是我们血肉的延续,曾经予以生命的厚望。
【关键词】《梦之安魂曲》;人性;弗洛伊德;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122-01
《梦的安魂曲》被认为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最经典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讲述了吸毒者堕落的生活和吸毒后可怕的精神状态。阿伦诺夫斯基用其令人叹为观止的镜头设置和剪辑能力,让没有吸毒史的观众看到了吸毒者不堪的生存体验,以及他们后悔而又无法自拔的感悟。在影片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世界存在的荒诞以及人类存在的悲哀和虚无,而这正是存在主义所揭示的。
存在主义可以指任何将孤立个体的非理性意识活动视为最真实存在的人文主义学说。存在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们生活在一个对立和失望的世界里,他們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麻烦和不可靠的孤独者。虽然人有选择的自由,但他的未来生活是混乱的和无目的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生命的真正终结是死亡。死亡作为生命的最终目的地,对个体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忧郁的音调,快速的编辑,令人眩晕的场景,心跳的音乐,特别是电视观众在幻觉中的笑声。这些元素其实是从一开始,瞳孔放大的镜头是从一开始就成为“药物”行为的唯一镜头。但正因如此,影片到结束的时候才更显得压抑。从头到尾的一致性代表着观众已经目睹了悲剧的诞生与前进。
当意识到电影中的人物会一次又一次的绝望,坚持不回头时,我就无法产生上帝那种崇高的感觉。
当哈利回忆起马里昂的第一个熟人,蓝色的大海和天空,以及海滩栈桥上一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漂亮女孩。对称的构图和明亮的色彩对比了整部电影的暗淡色调和冲突的场景,让人沉醉。当黑人好友回忆起他妈妈对他说“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你只需要爱你的妈妈就好”的画面。
它是生活的放大镜,灵魂与肉体、欲望与理智、梦想与现实冲突完全以极为夸张与极短的手法展现出来,整个影片的剪辑是无可挑剔的,但是从故事层面来看,整个影片极具精神分析与批评精神。
根据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理论,人格由这三部分组成。自我是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受生理规律控制,不受逻辑、理性等外部因素的约束。根据幸福的原则,本我处于自我和超我之间。它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它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压制和控制自我。超我按照现实的原则,升华为道德或美学的理想形态。它的主要功能是引导自我和抑制本我的冲动。
从整个影片的人物形象塑造来看,Sara无疑是最典型的角色,她为了能穿上红裙参加电视节目而减肥,从节食到服用超量药物最后陷入疯狂丧失理智。她的三重人格中,冰箱就是Sara的本我,装满了本能和欲望,食欲是人类最基础的欲望,药物成瘾前的Sara是自我的展现,可以压抑住本能的欲望,登台成名和儿子的关心是她的梦想,也就是她人格中超我的部分。
冰箱里的食物对于节食的Sara来说充满诱惑,但是那时冰箱上儿子的照片象征着自我对本我的控制,然而在接下来服用药物激活了Sara的无限欲望,不断增加药物的食用让本我的力量无限扩张,超我的约束力在此时彻底丧失,最后本我吞噬了自我。
影片中的其他三人情况也是不尽相同,他们都拥有这充满矛盾的自我和本我,在超我的控制下,他们的自我严格要求着本我,但是在金钱和毒品的驱动下,他们的超我理想都破灭了,暗示着自我被强大的本我彻底击垮,陷入了失控状态。
它不仅是你从未忘记的光。黑暗作为光明的对立面,永远存在。电影中的阴影很有吸引力,因为它们是真实的。心碎之后,我们在画面之外寻找所谓的真相,然后四处看看。波兰斯基说:也许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活中的阴影不是。
整个影片都处于难以名状的痛苦中,这种痛苦不仅是看着一位老母亲受苦,而且是一种她无法忍受的戏剧性的创造。在黑调主题下,看着四位英雄接二连三地吃药吞下毒品,不可再添加,一步一步走向绝望。黑暗中杀戮诫命和舞者的结束,给了我们痛苦的突然结束,绞刑剥夺了我们生存的权利。
生命的慢慢枯萎是一种折磨,考验着人们的心灵和耐心。我们不愿意在梦的安魂曲中看到后者,我们很沮丧。这可能就是日本天竺鼠系列实验短片选择慢慢折磨一个人致死的原因,而不是像恐怖分子一样喜欢砍人的头。这是为了考验人们的耐力。
那大概就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的结局,看着三个人在影片最后的阴冷色调里蜷缩在不同的角落,那是我们最有安全感的姿态,如同婴儿时期回到了母亲的子宫里,我们在最初的时候剥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一部分就注定了无法回头的旅程。繁衍的子女是我们血肉的延续,曾经予以生命的厚望。
参考文献:
[1]赵悦.“梦”的悲剧——电影<梦之安魂曲>剧情分析.戏剧之家,2018.
[2]毛辉.生命的泥淖及梦想的幻灭——对电影<梦之安魂曲>的解读.电影评介,2016年14期.
[3]魏春燕.存在主义视域下的<梦之安魂曲>.电影文学,201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