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如父如子》中的父子之情
2019-08-21顾雯清
顾雯清
【摘 要】电影《如父如子》的创作来源于导演是枝裕和忙于工作而疏于与女儿相处而产生的思考与领悟。在电影中,他探讨了一个密切而又微妙的父子关系。本片中,他从两个家庭六年前因为一名护士的嫉妒心而做手脚导致抱错孩子为切入点,用平实、缓慢的手法,讲述了野野宫一家和斋木一家对于血缘与感情的艰难抉择。同时,电影试图聚焦于几个家庭,通过他们之间的种种差异、矛盾、对比等来展现一位父亲的成长。这部电影很好地体现了是枝裕和在平凡之中寓于深刻的哲理,平淡而又细腻的叙事风格。
【关键词】是枝裕和;家庭伦理;父子之情;教育模式;叙事风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94-02
在日本,人们很重视传统家族观念,父子关系在日本家庭中是极其重要的部分。是枝裕和极其擅长以家庭伦理为主题的题材,他捕捉日常的生活细节来感动观众。通过这部电影,人们不仅共感强烈,还会去反省自身的家庭与亲子关系,它有一定的社会性。是枝裕和用了多种方式来重构“家”的定义,阐述“父子关系”,对其与血缘、感情的碰撞进行了深度思考,叙述着具有东方哲理的人生故事。
一、对比之中探析父子亲情的真谛
野野宫良多事业有成,家境优渥,一家人住着高档的公寓,儿子庆多受着良好的教育,而斋木雄大爱贪小便宜,经营着一家破旧的电器行,一家人住在农村,还养育着三个孩子。表面上看前者非常完美,但当镜头扫过两个家庭时,良多经常忙碌,常常不在家,雄大却时时陪着孩子们玩耍,帮孩子们修玩具。良多是内敛甚至是严苛的,与孩子有距离感。雄大则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庆多十分崇拜父亲,为了让父亲开心而努力练习着不喜欢的钢琴,性格内向的他,努力按父亲想要的样子活着,向父亲靠近。而琉晴则活泼外向,非常有个性。这两种父子关系是非常不同的。一个父亲做到了提供优质的学习与成长条件,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优等生,而另一个父亲则是让孩子有一个充满爱的没有约束的童年。精英阶层的良多自然在面对斋木一家时有优越感,一度想用金钱来打动斋木夫妇,将琉晴和庆多一起抚养。当双方开始尝试着与亲生孩子相处,周末交换留宿生活时,良多却不再是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他总是得不到与琉晴相处的要领,一直忙于工作,同时给琉晴定下规定,不咬吸管、每天学习英语,等等,而琉晴与这个家似乎总是格格不入,他对于良多的种种教导感到压抑,在镜子上涂鸦,乱弹钢琴,直至良多忍无可忍地呵斥。
庆多则惊奇于斋木家的“捣蛋”行为,大家一起洗澡、用手抓饺子吃,等等,庆多慢慢被斋木一家自在轻松的气氛感染,开始有些融入斋木一家。可以说,良多在这一点上彻底败给了雄大。两个父亲,典型的严父与慈父,当他们发生碰撞,当权威型与较为民主型的亲子关系发生碰撞,价值观也随之产生了碰撞。当血缘回到它应在的位置时,却又显得有一丝不协调,血缘的融合,并不代表一切,心灵的契合是需要时间的。
除此之外,大人和孩子,两个视角,对于亲情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的。对于血缘和情感最为敏感也最为单纯的就是孩子们,在他们心中,一直陪伴在身边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哪怕只是养父母,这是他们最为简单的本能。孩子们不理解大人们的纠结与痛苦,就如琉晴对良多所问的那样:“为什么要叫你爸爸呢?”琉晴住在这个他口中“像宾馆一样”的舒适房子中,吃着昂贵的牛肉火锅,有野野宫夫妇的关心,却仍然有些落寞地靠在落地窗上,甚至偷偷跑回了斋木家。另一边,心思细腻的庆多同样也多少有些不自在与别扭,尽管斋木夫妇和孩子们一直陪伴着他玩耍,尽管在这个家没有人来让他学他不喜欢的东西,但是在他心中,父亲这个位置,依然是良多的。
当两家人聚在一起时,良多拒绝与雄大一起和孩子们玩耍,并带着一丝高傲地说:“还有只能我才可以做的工作等着我呢。” 但紧接着,斋木的一句话让他愣住了,“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吧。”这句话,或多或少给了良多一定的启发。孩子受父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父亲对于孩子的性格塑造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是母亲无法取代的。父亲这份工作,没有定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良多的上司也语重心长地说:“你一直都踩着油门前进,也该踩一下刹车了。”每一个孩子都是要用心去陪伴的,这才是亲情的纽带,物质条件固然重要,但若少了陪伴的支撑,是毫无意义的。
二、教育模式中对父子关系的深度阐述
良多的父亲良辅是以一种严厉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之于良多的一个不可忤逆的存在,良多受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自然而然地也这么教育着庆多,希望庆多强大、上进。“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亲子关系,这样不是很好吗?”良多非常认同他和庆多的亲子关系。良多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教育着孩子。他对于斋木陪孩子们一起洗澡的行为很不赞同,认为无论什么事都要一个人完成。良辅的观点是“亲生的孩子,即使分开生活也会像,琉晴会越来越像良多,而庆多则会越来越像对方父母。”更讓良多坚持“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将庆多的种种不优秀归结于血缘,他认为即使与琉晴六年不曾有过交集,但琉晴一定会受到自己血缘影响而变得越来越优秀。这时在良多心中,血缘占了上风。他选择了琉晴。他并没有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亲情。包含人性自私的传统父权让良多与父亲渐行渐远,庆多也在此之下对良多极其顺从。表面上和谐的父子关系其实带有微妙的隔阂,因为父爱并不可以脱离孩子本身,当其忽略孩子本身想法而以自己意志为主时,这对父子关系就是不平等的,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确实,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亲子关系,但是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对父子,同样,精英教育的方式,上一代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可能会造成逆反心理,琉晴在他的原生家庭已经生活多年,无论是性格还是思想,都一定程度上定型了。无论怎样,父子之间真正的和谐是建立在双方的互相尊重与长久的陪伴之上的。本片呈现了对于教育的反思,同时还有对于如何构建亲情的反思。
三、日常相处中父亲的成长——对主角心理变化的剖析
电影的前半部分,良多很明显是站在血缘这一边的,坚持想换回自己的亲生儿子,直到一个转折点。影片中,雄大很直接地对良多说:“你可以不用做和你父亲一样的人啊。”一语点醒了梦中人。此时,良多对于传统血缘观念的坚持稍许有些动摇。对于良多的心理变化起着无法取代的推动作用的,还有另外几个支线。继母对良多说:“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一起生活,也会有感情,也会相像的,夫妻就是这样的,父母和孩子也会这样的,我就是这样想着,把你们养大的。”导致了这一场变故的一名护士,她在法庭上坦言“看到野野宫一家过得很幸福,而刚再婚的自己正为抚养孩子而烦恼,调换了孩子,这样一来不幸的人就不止自己一个了。”是枝裕和很直接地将人性的阴暗面呈现了出来,但没有对此大肆渲染,只是一笔带过。后面笔锋一转,在良多去找那位护士时,她的继子挡在了前面:“她是我的妈妈。”导演想传达的不是这个社会多消极的一面,而是想把温暖带给观众。同样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护士一家,良辅一家,都给良多上了一堂课,可以说,他们教会了良多如何真正做一个合格的父亲。
当良多向继母道歉时,他明白了感情的伟大。当他无意间发现相机中存满了庆多记忆中看书、睡觉的爸爸时,留下了泪水,这是庆多无声的爱意,他并不想给良多带来负担,他没有因为良多的“抛弃”而哭闹。庆多表现出了一个六岁孩子的爱与包容。
是枝裕和说:“什么时候一个父亲能真正成为一个父亲呢?是从怎样的一刻起,一位父亲能够真正支撑起‘父亲这个称号呢?”此时的良多,已然完成了蜕变,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父亲”。他已经理解了由佳里之前说过的话,孩子像不像自己什么的,只有没有感受到与孩子羁绊的人,才会纠结于这一点。正如蝉从产卵到羽化成虫要花十五年的时间,他与庆多已经互相陪伴了六年,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是那么可以轻易被瓦解的。电影中借蝉道出了血缘与时间之间的人生哲理。
良多一路追着庆多寻求原谅,两人分别走在绿化带的两侧,在良多一遍遍的道歉中,平行的两条线合二为一,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也最终拥抱在一起,长镜头带领着我们看到了父与子的和解,两人之间隔阂的消失,没有压迫感。是枝裕和采用了一种极为克制的方式表达情感。电影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没有很鲜明的圆满大结局,全程都是淡淡的,它静静诉说着一位父亲的成长,诉说着这一段忧伤却又温馨的故事,呈现出婉约而又细微的美感。
四、结语
拍纪录片出身的是枝裕和非常擅长抓细节,构图也非常巧妙,前后呼应,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来的感动让人热泪盈眶。电影没有大起大落,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刺痛到你的心灵柔软之处。含蓄婉约的画面叙事之中具有难以言喻的韵味。是枝裕和将父子之间的感情剖析得极为深入。如父如子,无关血缘,怎样做一个父亲,怎样做一个儿子,是枝裕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他并没有直白地呈现教条式的语言,而是通过生活展现给观众看。
父子关系实质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三个层次,分别是父子之间的血缘关系、父子之间的家庭关系、父子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父子是不拘泥于伦理血缘的,维系父子关系的纽带也不止是血缘,经年累月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一切,这就是所謂的羁绊。是枝裕和对一切外在元素加以克制,刻意拒绝声音、表演、光线等带来的情绪变化,将观众投入到一种理性的状态,探讨父子关系这个在电影题材中不甚新鲜的话题,用他特有的美学方式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情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朱晓丰,袁萱.电影《如父如子》与是枝裕和的审美意识[J].当代电影,2018(07).
[2]陈坚.“父父子子”——论儒家的纯粹父子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3]高字民,王乐.是枝裕和电影的东方美学呈现[J].电影新作,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