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8-21王建平肖平高洪时培成张荣芸
王建平 肖平 高洪 时培成 张荣芸
摘要:针对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几年来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从学生、教师及学院的角度分析了现状,剖析了根源,提出了在教学大纲制定、课程体系安排、教学方法实施、实验实训落实等环节的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卓越计划;车辆工程;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103-03
一、前言
汽车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标准,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综合性强、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当前,汽车行业竞争激烈,车辆工程专业创新型技术人才需求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能用、好用的专业人才。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计划”)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工程人才的重大改革计划,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从2011年8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计划,根据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和自身条件,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可从事汽车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工艺管理,性能检测与诊断、汽车销售与维修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型、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层次为本科工程型,培养模式为“学校学习+企业学习”,主要合作企业是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工程实践时间累计1年,主要执行汽车制造4大工艺及其相关技术管理的学习计划。经过几个轮次的摸索和实践,总体来说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了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全国创业大赛银奖等几十项重要奖项,学生自主开发并参加全国大学生方程式大赛的电动赛车[2],在某些方面较非卓越计划学生有一定优势,但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至今还没有找到一条非常合理、有效、成熟的发展路径。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计划执行主体——学生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是教师的服务对象,学生的感受最直接、最真实。通过组织学生问卷调查,反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多,时间短,内容浅尝辄止,压力大。由于“卓越工程师计划”安排一个学期集中到企业实习,最后一个学期开展毕业设计,实际上课时间是三年,其中第一年、第二年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第三年则不仅要学完所有专业课,还必须完成多门课程设计实践,调整培养计划和压缩教学课时,学生普遍感觉时间紧张,课业压力大,学习犹如囫囵吞枣,基础不扎实。
2.实践教学环节少,专业课学习比较吃力。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后,取消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学生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不能及時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相联系,没有直观认识,学生普遍反映听不懂、学不会。即便开设了专业综合实验,由于实验室环境不能再现企业生产现场,而且实验设备更新缓慢,设备和技术陈旧,与当前的汽车新技术发展形成差距,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离,不能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
3.“第六学期”现象突出。由于第七学期通常会安排企业实习,这个时间段恰好是考研备考的最佳时机,学生们一方面要保证企业实习,拿到相应的学分;另一方面又要复习考研。很多学生在第六学期初期就开始考虑实习、考研该如何抉择,学校统一安排企业实习、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实习、报名参加考研辅导班等,各种干扰使学生人心惶惶,无法集中精力学好第六学期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
4.实习企业参差不齐,实习效果差距明显。由于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以生产进度等原因通常不愿意接待学生企业实习,愿意接待实习生的企业也通常是“小”企业,目的是提前物色和培养人才,因此,学生的实习像是“碰运气”。受实习企业规模、性质、资源、各类管理制度等限制,100多名学生由相应的指导教师负责分散实习,有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找到一些中小型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实习安全没有保障,没有系统的培训流程,企业实习效果差异较大,实践过程对学生的锻炼价值和能力提升帮助不大。
(二)计划的执行者——教师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指导教师必须是在充分理解计划内涵的基础上挑选出来的,在计划允许的范围内,指导教师通常要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培养。然而,几年过去了,教师也牢骚满腹,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课时大幅压缩,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好把握。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安排了整车、零部件的拆装和测绘等教学环节,学生整个第七学期都在企业实习,课堂教学的学时大大压缩,每门课都面临着课时少、内容多,教学学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使每门课程的每次课堂教学都具有知识点多、讲授难度大的特点。
2.课堂秩序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课时压缩后,教学内容前后的衔接就不是很紧密,稍有不慎,学生就可能在课堂上听不懂。特别是在第五、第六学期,多门课程扑面而来,有的学生还得提早准备考研,学生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干脆请假、缺勤。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课堂秩序不好,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也不高。
3.课程实验调整为综合大实验,导致实验课程教学不能及时服务于课堂教学,增大了任课教师的教学难度。教师只能借助多媒体如三维动画、图片、模型等辅助教学,教师讲得很辛苦,但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为了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学校按照学生意愿报名分类、分组,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实行导师负责制。各位老师在完成其他年级学生的教学工作、完成相应的科研考核任务之外,还要负责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考勤、指导企业实习,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以便在后期的毕业设计中选择适当的课题,教师们既要考虑专业发展,还得兼顾学生的利益。
(三)学院教学管理层面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归口学校教务处,但具体执行还是由二级学院、车辆工程系负责。无论是教学副院长、系主任,还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每年都会为如何有效管理学生而大伤脑筋,不仅要让学生从专业学习方面得到提升,还必须理清“卓越工程师计划”只是一种培养方式,不能处于失控状态,特别是第七学期,正是用人单位开展校园招聘的时期,而实习企业担心培养计划受影响而不愿意让学生回校参加“校园招聘会”,学院则考虑更多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学生也不希望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就业机会。实习企业—学生—学院三者必须进行良好的沟通协调,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然而,在各方利益不能妥协的条件下,学生往往会擅自做主,在不和学校和企业打招呼的情况下参加“校园招聘会”,使得学校和企业管理失控,实习效果与预期差距太大。
三、发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优势,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几年来的现状,通过调研、座谈、研讨等途径,深入分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安排、实践教学资源、师资配置、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等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更合理、更完善、更高效。
(一)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根据“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要求,以汽车产业发展、汽车制造和服务行业为背景,以强化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突出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兼顾汽车新技术、新方向。具体来说,应重点建设《汽车理论》《汽车构造》《汽车设计》《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汽车电器与电子》5门核心课程,选配精品教材;增加“新能源汽车”“汽车新技术”等汇集最新科研成果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选修课。建立以数学、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等课程为主的机械工程科学基础平台,鼓励学生掌握1—2种大型CAD软件应用,使学生具有长远的发展后劲和对机械工业行业的普遍适应性。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优化车辆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每门课都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协同促进作用。同时设置一定学时的实验课,重视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大纲,规范实验教学,加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项目建设,强化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定期开展实验教学检查,保证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主线,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配置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
师资队伍是高校办学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影响学科专业建设的最直接因素。车辆工程专业高级人才大多数愿意去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很多地方院校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因此,学生必须立足自身培养,同时重点引进,注重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坚决执行“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思路,让最优秀的教师担负起最核心的几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找准定位,瞄准车辆新技术,组建科研创新团队,使整个车辆工程专业教师在干中学,在做中不断进步和提升。
(四)搭建稳固的企業实践平台
“企业实践平台”作为多维实践平台中最重要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向汽车企业输送人才的桥梁。建立符合企业要求、适应行业发展,又能切合高校实际培养目标的企业实践平台是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值得探讨的问题[3]。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突出特点是工程化、实用化,不能因为有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而忽视前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在本科一年级安排企业认识实习,由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或技术主管讲解现代汽车企业对大学毕业生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汽车制造基本过程及现代汽车技术发展概况,学生到汽车厂参观,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在本科二年级末或者三年级初的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安排生产实习,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能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夯实专业基础。企业实习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系统性培训和锻炼,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形成工程素质教育和训练连贯性培养模式。要从学校层面提高企业实践平台建设的认识高度,通过政府协调、校企合作、校友会等途径,建立适用的长期稳固的实践教学平台。同时,可配合企业向国家、地方的相关部门寻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政策支持[4,5],加大对中小型汽车企业的宣贯与扶持,以各种形式激励企业参与培养计划。
(五)严格把控毕业设计选题关,严肃过程考核和评价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在毕业设计这一关键环节中,课题的选择可以围绕实习工作内容,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就确定大致的毕业设计方向,使其课题能与产学研课题、企业实际项目相关联,这既可以使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能贴近生产实际、为企业创造价值,也能实现良好的毕业设计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激励和调动。学校毕业设计期间应严格管理,把好课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终稿审查关,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到毕业设计答辩,从形式到内容都足够重视,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考核充满敬畏感。对于不满足要求,确实不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处理。
四、结束语
汽车工业是国家民族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个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社会车辆拥有量的不断增加,车辆研制、生产、销售、营运、售后服务、维修、运输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需求量也会同步增长。专业建设也必须深度融合地方汽车工业需求,建立符合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趋势的科学培养体系,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更加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进.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81-83.
[2]时培成,肖平,高洪.深度融合地方汽车工业加快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2,(16):168-170.
[3]王国权.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的车辆工程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0,(6):47-49.
[4]刘成武,洪亮.浅谈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实践平台建设[J].机电技术,2015,(3):142-144.
[5]伏军,袁文华,杨建华,等.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思路[J].湖南农机,2013,(5):23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