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复调手法探析

2019-08-21彭晶晶

戏剧之家 2019年23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德彪西

彭晶晶

【摘 要】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的音乐创作手法具有十足的创新性。本文以钢琴前奏曲第二卷第一首《雾》为对象,从其运用的复调写作手法入手,探究德彪西对于复调写作手法的独特理解与运用,从而进一步了解德彪西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德彪西;雾;复调手法;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59-02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前奏曲集属于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最能体现出德彪西的创作风格。《雾》是第二册前奏曲集的第一首作品,也是其描景类前奏曲中十分出色的一首。此作品无论在音响、意境乃至调性上,都十分准确地描绘出“雾”的朦胧意境,它就像一副风景画,让人身临其境。值得一提的是,本曲在曲式上也如“雾”一般不明确。根据音乐动机与音乐形象,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17小节;第二阶段,18—31小节;第三阶段,32—42小节;第四阶段,43—52小节。各阶段通过不同的“描绘”方式,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整体而言,《雾》在创作手法上是一首复调作品,本文对其创作的复调手法进行剖析,探寻德彪西是如何完成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的。

一、对位基础上的音乐形象塑造

(一)音乐主题“雾”的形象的塑造(谱例1):

分为上下两声部,上方声部为五连音的连绵节奏,bG大调基础上的旋律三度、二度级进下行的动机。下方声部为柱式三和弦的长音连接。两声部从共用的音出发,按照各自的模式,重复、模进,整体音乐呈现出小的波浪线型的运动方式,形象地刻画出“雾”飘忽不定的朦胧效果。

谱例1:

音乐发展到第十小节时,“雾”的主题上方加入了两个长音声部(谱例2),持续的长音在“雾“的主题中慢慢展开,最终顯示出#F大三和弦的轮廓。像是浓雾中依稀透露出的树或者山的影子,令人身临其境。

谱例2:

(二)第二阶段,对比主题

(二)第二阶段,对比主题

音乐发展到第18小节,在键盘两段出现了奇特的空八度旋律(谱例3),穿插于片段化的主题动机之中,形成横向的直接对比。其对比表现在:单旋律与和声性音乐的对比;音域的对比;切分节奏与均匀的连音节奏的对比;半音加跳进进行与级进主题动机的对比。一系列对比形成夸张的“视觉效果”,浓雾中出现无比神秘的奇异景象。

谱例3:

(三)音乐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音乐形成意乱神迷的效果。(谱例4)纵向上分为三个层次:高音层:17连音的纯五度琶音式流动,其明显是主题高声部的引申;中音层:也是旋律层,小三度为主体的级进进行,对主题动机的巩固发展;低音层:小三度双音持续音,也是对主题动机的变化利用。此时通过各声部的描绘,产生迷幻的音乐形象。

谱例4:

二、双调性营造的朦胧意境

双调性是《雾》的调性手法。其核心在于C大调与bG大调(#F大调)的三全音对比关系,两个相差甚远的调形成的和音是形成本曲音乐色彩的关键。在“雾”音乐形象的塑造上(谱例1),下方声部是C大调主、属和弦的连接,具有典型的功能和声意味,但经过上方音层的bG大调音的流动,对下方声部进行融合和冲击,产生的效果为似有还无的音乐中心感,非常准确地吻合于“雾”的形象感。

第10到15小节(谱例2),下方声部以G大三和弦的持续为主导,上方两声部为#F大三和弦,这是在C大调与#F大调对比基础上的,小二度和弦对比,在主题调性的基础上的色彩引申,小二度的色彩对比是此处音乐发展的核心。

第18到第24小节(谱例3),#C音(#F大调属音)为主音的单旋律与“雾”主题的横向对比。音乐的三个中心#C、C、bG在此处进行纵横双向的对比,加深音乐的内涵层次。

第32到第37小节,不同节奏与性质的三声部形成迷离的音乐效果。调性上,开始为下方主音D与上方主音#G的三全音关系,后半段变为下方主音G与上方主音bD的三全音关系。可以看出,三全音的双调性对比关系,是本曲的调性核心手法。

三、主题动机在整曲的运用方式以及造成的结构不确定性

前文提到,本曲的曲式似乎不易界定,其原由来自于本曲主题“雾”在全曲的背景化的、片段化运用,造成结构上的的模糊,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除了旋律、节奏、调性上的特殊处理以达到“雾”的意境之外,德彪西把结构上的不确定性引申到主题“雾”中来,从宏观上也迎合了全曲的整体意境。

开始,“雾”的主题进行了9小节呈示,而后第10到15小节,主题到整体下方作为背景,上方引入明确的旋律线条,暗示的是雾中出现了一些景象。第18到24小节,“雾”的主题片段穿插于新的主题之中,形成直接的明确对比。第32到37小节为对主题动机的引申发展,音乐在此处得到一些升华。第38到52小节,此前出现的各个形象鲜明的动机在此处细碎化结合,具有总结、回味的意味,最终结束乐曲。

各个主题进行不同方式的结合对比,造成结构的模糊、不确定。德彪西从结构上对于主题的暗示,是其对于作曲方式的具有创造性的启发。

四、复调思维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作为20世纪音乐的先驱,德彪西认为音乐是描绘自然的而不是内心世界的,本曲的音乐手法、音乐语言体现出强烈的意境感、画面感,体现出德彪西印象主义美学思想。其复调语言优美动人,将形象化的主题进行陈述、对位、引申,营造、暗示出具有鲜明感知度的画面。三全音的双调性的调性手法,启发了后世音乐创作中的调性选择。最重要的是,德彪西音乐形象的刻画不拘泥于一句一段、而是在整体性、宏观地对音乐氛围进行渲染。给予其他作曲家以借鉴,拓宽了他们复调创作地思路。

五、结语

本文从对位基础上的音乐形象塑造、双调性营造的朦胧意境、主题动机在整曲的运用方式以及造成的结构不确定性和复调思维所表现的美学思想四个方面对德彪西前奏曲《雾》的复调手法进行探析,更进一步剖析了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作品,探寻其创作风格和美学思想,有利于演奏者们更好地对作品进行诠释。

参考文献:

[1]孙志鸿.德彪西前奏曲《帆》的复调分析[J].齐鲁艺苑,20090215.

[2]江晨.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解读(七)[J].钢琴艺术,20091015.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德彪西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