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9-08-21钱卫国陈新军邹晓荣
钱卫国 陈新军 邹晓荣
摘要:远洋渔业是指在他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管辖海域和国际公海海域从事捕捞活动的渔业,它在保障优质动物蛋白有效供给、服务国家外交、维护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上海海洋大学作为我国远洋渔业科技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引领者,积极探索和培养多层次的远洋渔业专业人才,以适应远洋渔业强国建设的重大需求,实现了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远洋渔业;培养模式;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063-03
一、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占全球面积71%的海洋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被誉为“蓝色粮仓”。1982年联合国通过了《海洋法公约》,预示了一个海洋新时代的到来,世界进入蓝色圈地时代,围绕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与竞争日趋激烈。随后几十年内,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区域性国际渔业组织相继成立,管辖范围几乎涵盖了三大洋和南极海域,涉及所有传统重要经济种类。因此,在“存在即权益”的背景下,扩大我国公海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份额,争取公海海洋权益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我国远洋渔业始于1985年,经历起步发展(1985—2000年)、产业转型(2001—2010年)、远洋渔业强国建设(2011年以后)三个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远洋渔业的产业内涵和外部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远洋渔业强国建设的重任。这一阶段对远洋渔业专业人才类型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呈现多层次,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资源认知、渔业开发、经营管理、国际贸易、国际履约、团队合作、奉献担当、熟练外语等八种核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总体说来,我国对远洋渔业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主要体现在:①我国现代化远洋渔船船长基本上没有受过高等教育;②全国远洋渔船总量近3000艘(含部分没有投产的渔船),高层次的职务船员缺口近万人;③100多个海外渔业基地经营和管理人员仍以20世纪70—80年代毕业的海洋渔业本科生为主,后继乏人;④按国际区域性渔业组织的要求和负责任远洋渔业国家的自身需求,每年需派遣国际渔业观察员100人以上,但当时我国只能派遣10—20人/年。
因此,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负责任远洋渔业强国建设的要求,需要整合全社会资源来创建一种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此,上海海洋大学根据产业特殊性和国际渔业发展新要求,依靠自身的长期优势和地位,于2007年策划远洋渔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2010年筹建远洋渔业学院。2012年确定培养方案并实施,随后与企业、协会合作正式成立理事会领导下的远洋渔业学院,围绕八种核心能力开展多层次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具体实践。
二、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企业、专家座谈和师生反馈等,在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行业需求与培养目标相脱节、多样化的专业人才需求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矛盾、家国情怀的德育教育与专业教学难以融合、海上实践实习基地欠缺与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不相适应等。即存在如下具体问题:①传统专业教学模式所培养的人才很难快速适应远洋渔业事务及岗位,如何创新办学体制以快速适应远洋渔业特殊的行业事务及岗位要求的人才?②现代远洋渔业产业涉及海上生产、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国际履约等众多领域,如何满足远洋渔业行业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③远洋渔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也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行业,被世界劳工组织认为是世界上最艰苦的行业之一,爱国精神、投身海洋事业的热情对一名优秀的专业人才尤为重要,传统教学往往注重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教育,如何培养能到远洋渔业艰苦一线、具有责任担当的国际化专业人才?④随着现代化远洋渔业的发展,实践要求在不断提高,但人才培养的出海成本昂贵(15万—20万元/人年),学校难以支付,应如何创新机制体制把实验室建在大海、远洋渔船和海外?
三、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1.开创理事会领导下“四位一体”的远洋渔业学院办学新体制。为了有效解决行业需求与培养目标脱节的问题,学校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并成立理事会,创建远洋渔业学院。远洋渔业学院接受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指导;协会对人才培养提供行业支持与指导;公司作为主要用人单位,提供专项资金,免费提供海外和海上实践基地,负责在企业期间的实践指导,提出订单式的人才标准和需求计划,以及职业导航与人才政策;学校负责专业人才培养,出台人才培养改革措施。同时,学校和企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制度:学校设立丰厚的专业奖学金;学校实行专业学位推免政策;企业推出多岗位轮训的职业导航计划;企业实行优惠的人事政策与制度。
2.创建四个层次的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满足不同岗位、多样化的专业人才需求,建立了4种人才培养模式。①本科生“2+2”模式,该模式主要培养高层次的远洋渔业管理人才、经营人才,通过一、二年级专业基础课学习,经过选拔,三、四年级进入远洋渔业学院,并与远洋渔业企业签订就业合同;②专业硕士研究生“2+1”模式,该模式主要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的人才,从优秀本科生中择优推荐专业学位研究生,读研期间有计划地进行2年海上实践,1年在学校完成相关课程和毕业论文;③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培养远洋渔业职务船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等。根据不同的人员需求,具体按职务船员、渔业管理和渔业安全等专题培训;④3年制高职专科模式,该模式主要培养生产技术人才、职务船员和一般管理人才。协助本校高等职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联合培养,要求在校期间赴相关海外基地进行为期3—6个月的实习,并学习有关课程模块。此外,在上述模式中,可增加国际渔业观察员的培训模块,考核后可获国际渔业观察员上岗证书,受农业农村部派遣可前往公海执行任务。
3.优化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群。为满足育人与八种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对传统课程进行了修订、删减和增补,具体新增了六大类课程群的19门课和3个培训模块。①人文类:为大国海洋、远洋渔业讲座等2门课程,树立“渔权即海权”、投身远洋渔业事业的信心,发扬老一辈教授的海魂精神;②实践类:为远洋渔业管理与法规、企业经营管理、轮机概论和远洋渔业技术等4门课程,以便熟知远洋渔业涉及的法律、管理、船舶和渔业技术等;③技能型和证书类:为渔业船员专业训练、海员专业训练、GMDSS培训、渔业船舶职务培训等4门课程,以获得从事远洋渔业工作的资格证书;④语言类:除英语外,增加“二外”(西班牙语或法语)等2门课程,提高涉外工作能力;⑤行业特需类:包括外交与礼仪、船员心理学、安全生产与职业道德等3门课程,以及远洋渔业职务船员、生产管理、生产安全等3个培训模块,以应对远洋渔业特殊的工作需求;⑥国际渔业观察员特有资质类:包括渔业基础生物学、海上执法程序、渔捞日志系统、国际履约等4门课程。
4.建设高水平国内外远洋渔业实践实习基地。为了增强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努力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实践基地。①新建远洋渔业实训中心,该中心包含渔船捕捞模拟、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水上安全和救助训练中心等8个大型实验室平台,可为学生提供海上航行、海上捕捞等方面的专项训练,总投资约1800万元;②新建一批校外实践基地,包括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2个海外实践基地,以及宁波捷胜海洋开发有限公司等多个国内基地,可为学生提供海上渔业生产、业务管理等实习和实践;③新建亚洲最大的渔具动水槽实验室,总长27.35米,总高6.55米,最大宽度3.3米,可用于渔具力学实验等,投资约1500万元;④新建国内目前唯一的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国内最大的远洋渔业科考船,总长87米、2800总吨,有拖网、金枪鱼钓、鱿鱼钓三种作业方式,主要承担渔业资源调查、渔具渔法试验等;⑤开展国际共享航海实习,自2011年学校与俄罗斯远东国立渔业技术大学签署航海帆船训练合作协议,多次组织学生参与俄罗斯著名教练帆船“帕拉达”号航海实习;⑥推进国际渔业组织的岗位践习,学校依托与印度洋金枪鱼养护国际委员会等7个国际渔业组织的关系,派遣学生到各组织进行短期的践习,了解国际渔业组织的运行规则等。这些实践基地为远洋渔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5.优化师资结构、培养高水平的远洋渔业教师队伍。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积极强化双师型教师和导师队伍建设,聘请一批远洋渔业企业和协会高管、高工为校外导师,与校内教授及海上生产一线的高级职务船员共同指导,形成三导师制,目前聘任22名校外、29名校内双师型导师。派遣青年教师参与远洋渔业生产第一线,以及参与相关的国际渔业科学家会议和谈判等,多名骨干教师在国际渔业管理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在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等7个国际渔业组织任中方负责人,其中4人任各分委员会的主席和副主席。教师团队建设成效显著,获多个国家级师资团队荣誉,例如获评2008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2012年农业科研杰出创新团队,以及2017年度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优秀的专业师资团队为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实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6.积极将优势学科和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校远洋渔业学科处在国内领先水平。学校拥有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以及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鱿钓技术组等5个全国性行业平台,承担着90%以上农业农村部远洋渔业专项等重大任务。
四、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
2012年以来,培养了4200多名具有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各类专业人才,为负责任远洋渔业强国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其中,国际渔业观察员从无到有,累计培训696人,占100%;从业人员1258人,覆盖全国所有远洋渔业企业,占60%以上;培训职务船员共计2098人,占30%以上;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152人,毕业生100%进入远洋渔业企业和部门。他们的足迹遍及三大洋、南极和40多个国家与地区。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全面,尤其是拥有献身远洋渔业事业的家国情怀,深受企业欢迎。特别是培养的国际渔业观察员接受农业农村部委派,代表中国政府履行国际渔业的生产作业监督、资源调查等工作,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海域的大型拖网、金枪鱼围网、金枪鱼延绳钓等渔船上,海上工作时间一般为4—7个月/年,圆满地完成了农业农村部交给的国家任务。
培养模式成功地向国内同类高校进行推广,影响在不断扩大。天津农学院、广东海洋大学、集美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烟台大學等已与我校签订合作协议,每年选送优秀本科生进入远洋渔业学院,已成为全国性的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共享平台。2015年上海海洋大学—日本东京海洋大学联合研讨会上,我校“远洋渔业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经验介绍得到日本同行高度认可。被中国新闻网、文汇报、中国海洋报、中国渔业报、上海教育新闻网等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赵兴武高度评价:填补了我国远洋渔业没有高等学府的空白,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重要成果。
培养模式得到国家主管部门和协会,以及国内同行的高度肯定。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认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为我国远洋渔业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中国远洋渔业协会认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有效缓解了我国远洋渔业企业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中国水产总公司等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实践能力强,人才国际化,知识面广,快速胜任一线管理工作。教育部高校水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认为:该模式解决了人才需求多样化、理论与实践脱节、实习实践基地不足等长期困扰的问题;远洋渔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属全国首创,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岳冬冬,王鲁民,黄洪亮,等.我国远洋渔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8(2):156-164.
[2]刘芳,于会娟.我国远洋渔业发展阶段特征、演进动因与趋势预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9):59-64.
[3]宋利明,许柳雄,沙锋,等.“订单式”培养远洋渔业紧缺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