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以及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2019-08-21任慧婷
任慧婷
【摘 要】花鼓戏是一种地方戏曲形式,其按照地域特征可以分成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河南花鼓戏、陕西花鼓戏、安徽花鼓戏以及山东花鼓戏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花鼓戏的保护力度,将其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重视花鼓戏人才的培养,提升了宣传力度,有效推动了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本文从视觉、服饰、戏剧特色等方面阐述了花鼓戏的艺术特征,认为在花鼓戏的传承保护中要注重对传统曲目的挖掘与保护,提升政府的支持力度,同时花鼓戏自身也要加强创新。
【关键词】花鼓戏;艺术特征;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28-01
一、花鼓戏的艺术特征
(一)鲜明的视觉效果
花鼓戏表演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通常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劳动过程中,将生活中的各种小动作形象化以及舞台化,最终产生了固化的舞台表现形式。花鼓戏表演中对于旦角的走位、手势以及眼神都非常考究,动作不仅要落落大方,同时也要端庄娴雅。对于丑角而言,打铁、打猎、骑马、扭脖等都是基本动作。花鼓戏演员一流的表现力以及扎实的基本功,都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与广泛欢迎。
(二)独特的服饰妆容
花鼓戏表演中对于服饰异常考究。初期的益阳花鼓戏因为条件恶劣,很多戏班甚至都没有装衣服的箱子,丑角一般就是一条红腰带,而武生则增加一条打带,旦角围一个围兜,到了后期,丑角才有了固定的道具服饰以及头饰。花鼓戏的妆容也非常讲究,丑角妆容较为简单,容易惹人发笑与喜爱,通常人们对于丑角的整体印象就是鼻头上有块白豆腐块,穿着马衣马裤,性格幽默而又诙谐,惹人捧腹。旦角的妆容则令人赏心悦目,他们都有着统一化的面部妆容步骤。首先,拍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底,通常来说,他们会选择嫩肉色进行打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亮整体的肤色。其次,拍红,这是旦角表演的时候最为重要的颜色,主要目的是为了凸显颧骨以及鼻梁。再次,定妆。将油彩固定。最后,扫红,涂抹腮红,保证脸部干净自然。所有工作结束以后,针对旦角还有元宝嘴以及描眉眼的操作,保证旦角清新脱俗。
(三)夸张的戏剧特色
花鼓戏具有强烈的戏剧特色,不管是基本创作还是演员表演,都彰显出了戏剧效果。有的时候,喜剧是一种背离常理的重要表演形式,将一些语言以及动作夸张化处理,从戏剧结构层面致力于提升情节的巧合性与误会,利用人物冲突体现生活本质,彰显主题。比如,花鼓戏中丑角通常会采用走丑步的形式提升丑角的滑稽度。走丑步指的是隐藏腿,来回晃荡,头一前一后有节奏地伸缩,手里拿着纸扇,同时搭配丑角的面部表情,在眉宇间掌控观众情绪。
二、花鼓戏的传承保护策略
(一)注重传统曲目的挖掘与保护
有效挖掘以及整理传统曲目,将花鼓戏中最为精华的内容保护起来,对花鼓戏音乐以及舞蹈形式进行整理,采用录音和录像的形式加以保存。除此之外,对于经典剧目以及音乐曲牌可以申请国家专利与自主知识产权,寻求法律的保护。重新搜集并且整理花鼓戏的艺术档案,其中包含了传统剧种、剧目、剧团以及评论花鼓戏的相关文献资料,编写花鼓戏剧种史。
(二)政府给予大力的扶持与推广
按照国家以及政府的力量,大力扶持集体以及民间性质的戲班,从活动经费上给予扶持,为花鼓戏表演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使得从业人员能够全身心地表演,为传承以及保护花鼓戏贡献力量。除此之外,还要拓展花鼓戏艺术的宣传以及推广工作,寻求花鼓戏进入校园的可能,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花鼓戏文化活动,吸引老年人、年轻人以及中小学生的关注,使得更多人能够真正喜欢上这项传统戏曲形式。此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花鼓戏从业人员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种形式宣传花鼓戏,让更多的人了解花鼓戏,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花鼓戏的队伍中,提升花鼓戏的知名度。
(三)实现花鼓戏创新
虽然我们已在强调花鼓戏的宣传与推广在保护工作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并不能孤立和保守地对其进行保护,花鼓戏需要吸收其他兄弟剧种的净化,将其融入到剧种当中,在充分保留花鼓戏自身特色的情况下,不断丰富与发展自身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花鼓戏剧目的相关编写人员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思维,在花鼓戏传统曲牌上搭配全新的唱词,将一些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新鲜元素融入到创作当中。同时,花鼓戏剧团还要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吸引更多有才华的表演者、作曲与作词家,在新时代下,充分融合全新的素材创作花鼓戏,在确保其传承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邹世毅.“非遗”事业的一曲优美赞歌——简评花鼓戏《爬上山坡唱高调》[J].艺海,2019(02):33-35.
[2]郑荣健.生活的温度 喜剧的谐趣——评湖南花鼓戏《桃花烟雨》[J].艺海,2018(12):16-18.
[3]朱咏北.简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价值与保护原则[J].音乐天地,2018(12):53-56.
[4]颜春英.浅谈湖湘民俗文化对湖南花鼓戏的影响——评《非遗保护与湖南花鼓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09):144.